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2025-09-04 17:25:4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如何开展基于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如何开展基于基础性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该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兽医药理学》实际教学相联系,对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策略展开初步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期为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实践
0引言
大学是创新创业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在支持并推动知识进步的同时,更会促使新发明和创新的诞生[1]。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和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教育形式与理念,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教育目标[2]。2016年6月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各地抓紧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具体政策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实施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有效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源源不断的为国家建设提供创新型人才。
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获得了相当发展,搭建了许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对接平台,并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作品经过指导团队的打磨和多轮晋级大赛的检验,可充分展示学校的创新创业成果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同时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使得研究成果与产业产品紧密联系。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如没有正确的观念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保障程度有待提升等[3-4]。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情况后,不难发现部分项目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学到相关学科知识和创业思路等问题[5-6]。导致很多大学生仅仅有创业的想法,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能力和途径。这点在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1研究过程
1.1项目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是教育部与高校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7-8]。“大创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大创项目”和学科教学相辅相成,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提供基础理论。其教学任务是讲授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培养未来兽医学习正确、合理用药的技能。
兽医药理学是是兽医学教育的基石,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基于本门课程进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本文根据兽医药理学一线授课老师的经验与科研项目,融入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源性可食性组织和产品中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产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与成果,开展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本文以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
1.2项目孵化
2017年,获批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磺胺类快速检测试剂盒推广应用实践”(教高司函〔2017〕40号)。项目获批后,立即着手组建团队。由于该项目与兽医药理学密切相关,在学生团队的组建上以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主,并吸纳财会与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参与的学生均具有创业的激情,能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中。因此,在动物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中物色项目组长,再通过项目组长联合其他专业的学生组建团队,既能保证团队的专业性,又能保证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组建完成后,首先对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了解本项目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团队成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自主设计实施方案,拿出商业计划书。为让团队成员了解市场和相关企业的运作,本项目也设置了企业导师对项目进行指导。通过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团队成员到企业进行调研的方式,与企业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利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让项目组成员带着相关产品参加展会,亲身感受浓厚的商业氛围。
为了准备商业计划书,项目组长带领组员分工协作,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制作文案。学院与学校团委也组织相关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委专家对项目的进行以及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和展示进行细致的指导。项目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完善。
1.3项目成果
基于本次研究,本项目参加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最终,获得2金(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金奖和“创青春·汇德行”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银(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铜(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的好成绩。参与本项目的创新团队成员收益颇丰,不仅增强了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大创项目”与科研教学结合的体会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2.1依托具体的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纯粹的课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对基于某一具体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真实市场环境下创新创业的实际实践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属于低水平的创新创业活动,很多是被动模式下的任务型学生活动,缺乏学生的主动性[9]。依托具体的项目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具体的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这既能用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能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带着真正的目标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线索进行学习,而是以达成项目目标为要求主动学习项目所涉及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完成项目。相应的,老师的教学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的灌输,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去查找资料,制定方案,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于实践。
2.2组建规模适中的团队
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展开除依托项目外,还要有规模适中的创新团队。传统的自然班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对团队组成和规模进行控制。根据项目主题,该团队以动物医学具备一定兽医药理学知识的高年级学生为主,由项目组长再挑选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的学生组成,形成跨专业的团队,规模控制在6~8人。这样,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既可进行充分的交流,也不会因为人数太多而导致效率低下,也方便指导老师进行引导。在本项目中,组建的2个团队人数都在8人左右,学生之间讨论热列,老师指导充分,运转效率高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选择对创新创业富有激情的团队组长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参与团队的学生一定要对项目具有浓厚兴趣并富有激情,尤其是团队组长。只有富有激情的人,才能时时刻刻想着怎样才能使项目更完善,才能积极主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凝聚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完成任务。
2.4有对创新创业活动大力支持的组织平台和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首先要从系统角度进行顶层组织设计,从组织上确保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全员参与、全方位行动[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要组织平台是学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双创平台的长效运行,必须构建起完善的双创组织管理机制、专创融合衔接机制、校企融合创新机制、双创激励保障机制[1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要提供场所供团队成员进行研讨,要组织相关富有经验的老师对项目进行指导,尤其是在文本修改和答辩前夕,更是要精心组织。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农业大学,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创新和创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思维和能力,学校做了大量的探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和组织保障。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就得到了从学院到学校各级学工部门的大力支持,仅是预答辩就组织了3场,并协调多名富有经验的老师对项目进行指导,经反复锤炼后才形成最终方案。
3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精神,而不是单纯地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公司、搞创业。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兽医药理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实施方案,有力的促进了华中农业大学兽医药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对基于其他基础学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尼斯.大学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13-16.
[2]刘海,严明,赵伟,等.基于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析与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0(5):80-81.
[3]卢曼慧,肖印增,刘莹.基于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07-109.
[4]马元魁,张丽丽,伏文清.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9:151-152.
[5]林高用,李劲风,刘会群,等.基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15-218.
[6]黄秋萍,韦友欢,赵汉民,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广东化工,2022,49(4):241-242.
[7]王雁,钟军,程晓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调查与分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7):213-216.
[8]姜艳霞,贺婉青,王佳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现状和发展趋势[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4):180-182.
[9]姬忠莉,吴烽,李昆益.基于“双向互融”的高职专创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40-45.
[10]丁月华,张明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1-106.
[11]陈璐平.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价值与路径选择[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