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森林培育策略论文

生态修复树种选择与森林培育策略论文

7

2025-04-16 14:40: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探讨了生态修复项目中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森林培育策略,概述了生态修复中树种选择的三大原则,包括立地条件匹配、物种适生适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吉首市的生态修复项目为案例,分析了树种选择的需求、确定、配置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森林培育策略。

  摘要:探讨了生态修复项目中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森林培育策略,概述了生态修复中树种选择的三大原则,包括立地条件匹配、物种适生适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吉首市的生态修复项目为案例,分析了树种选择的需求、确定、配置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森林培育策略,旨在为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科学的树种选择和为森林培育作指导,实现生态修复的最大效益,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生态修复;树种选择;森林培育;立地条件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的加剧,生态修复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生态修复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的树种选择和有效的森林培育策略。


  1生态修复树种选择原则


  1.1立地条件匹配原则


  立地条件是决定树种能否在特定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在生态修复项目中选择树种时,必须考虑土壤类型、水分条件、气候特征等条件,以确保其能够生长良好。树种与立地条件的匹配是确保树木健康生长、提高生态修复成功率的基础。例如,耐旱树种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而水生树种则更适合在水分充足的湿地种植。充分考虑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地的立地条件,还有助于预测种植树种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生态修复项目的持续发展。


  1.2物种适生适宜原则


  选择适合在当地生境条件生长的树种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这意味着所选树种不仅要能在当地特定的立地条件下生长,还要能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发挥其生态功能,如提供食物、栖息地给当地野生动物。适生适宜的树种选择有助于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促进物种多样性,同时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为此,需要对当地原生树种进行深入研究,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以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生态修复效果。选择那些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树种,如固土保护、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等,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以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

46f1d790f2062b758e9cda1454b9b8b.png

  1.3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基石。在生态修复项目中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树种,如尽量选择当地原生树种,兼顾引进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优良树种,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包括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以模拟自然森林的多样性,并为多种生物提供食物源和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适应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包括保护那些濒危和珍稀物种,通过生态修复项目为这些物种创造生存和繁衍条件。


  2吉首市生态修复项目树种选择


  2.1项目需求及树种选择分析


  吉首市的生态修复项目旨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因此,树种选择需充分考虑恢复土壤肥力、改善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等需求。通过对项目区域的详细调查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文情况、森林植被等,确定了树种选择的基本需求(包括选择耐旱性强、根系发达的树种),以改善当地土壤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选择本地乡土树种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选择能提供丰富食物源和栖息地给野生动物的树种以增强生物多样性。


  2.2树种选择及确定


  在综合分析了吉首市生态修复项目的立地条件和树种选择需求后,选定了包括青冈、楠木、木荷、樟树、榉树、银杏、栾树、檫木、黄连木、枫香在内的多种树种进行补植。这些树种均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在树种的配置上,考虑到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和功能,采用了多样化配置策略,以实现最优的生态恢复效果。首先,基于对立地条件的深入分析和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准确评估,确保了树种选择与生态修复目标的高度匹配。其次,通过引入本地乡土树种,不仅加强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力,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2.3树种综合配置方法


  树种配置模式需根据各树种生态位的差异,将浅根系与深根系树种、阔叶与针叶树种、喜阳与耐荫树种、落叶与常绿树种等进行合理搭配,以便充分利用林分内光、热、水、气、肥等资源。例如,在水源涵养区域优先选择根系发达、能够促进水土保持的树种如青冈和樟树;在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域,则选择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树种如银杏和檫木2;在景观区和交通沿线则选择增加观赏效果的彩叶树种(银杏、栾树、枫香等);在防火林带区域则选择具有防火阻燃效果的树种如木荷、黄连木等。吉首市生态修复项目的树种选择模式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方法论,该模式强调了树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科学配置不同功能的树种,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恢复和提升。其模式采用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监测结果和环境变化,对树种选择和配置方案进行适时调整,确保生态修复效果的最优化。


  3森林培育策略


  3.1造林密度确定与管理


  在生态修复项目中,造林密度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森林的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想的造林密度应该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预期的森林结构和功能、项目实施地区的具体立地条件来决定。过密的造林可能会导致树木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树木的健康成长和林下生物多样性;而过稀的造林则可能无法有效改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恢复效果。应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现象,以保证树木生长良好。


  3.2林地清理与整地


  在补植新树种前,需进行林地清理。首先根据修复项目要求,确定清理范围,测算清理的种类和数量。对过密林分进行疏伐,对伐倒木进行分类处理,同时清理林地中的杂草、杂灌、荆棘、树桩、残枝、腐木,适当留下枯叶、杂草、部分树枝等,以增加林地腐殖质,肥化土壤,保护自然生境,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

b8bddee8440431dd48d0b0e2805cafa.png

  整地是森林培育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涉及为树木种植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整地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土壤条件、水分管理、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有效的整地方法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还有助于提升苗木的成活率。例如,对于水分保持能力差的地区,采用梯土或沿等高线松土等整地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


  3.3间作配置与抚育


  间作配置是指在主要树种之间种植其他植物种类,以提升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森林的经济价值。合理的间作配置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额外的食物源和栖息地。此外,间作植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森林抚育是指对森林进行定期的管理和维护(包括疏伐、修枝、除草等),促进树木生长和发育。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树木需求,合理施肥,提高树木抗病虫害能力和生长速度。根据树木需水量,合理进行灌溉,保证树木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适时地森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和更新,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能提高森林的生产力,还能增强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保持林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吉首市生态修复项目的树种选择模式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配置不同功能的树种,并在生态修复项目中采取适当的森林培育策略,以恢复和改善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提升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恢复和提升,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地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有效实现森林生态修复目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何春,马松亚,李祖毅,等.南宁市城市森林培育树种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7(5):2.


  [2]马俊,韦新良,尤建林,等.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定量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8,25(5):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