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路径论文

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路径论文

5

2025-02-11 14:11:2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杂粮产业是宁夏原州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对原州区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的工作路径。

  摘要:杂粮产业是宁夏原州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对原州区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的工作路径。应不断加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的创新应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产业调控为支持,不断完善栽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实现技术体系更新,最终促进杂粮现代化种植技术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行,为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产业振兴路径

  特色杂粮是宁夏原州区栽培较为广泛的农作物,种植种类多样,在长期的种植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户一直坚持传统的种植理念和种植方式,不注重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植技术的升级,使得杂粮的品质低下、产量不高,对带动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注重加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的优化创新,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完善相应的创新路径和创新对策,有效推动杂粮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image.png

  1.原州区特色杂粮产业现状

  1.1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杂粮(油料)产业“让开清水河川、注重东西两山”的长远发展规划,原州区东部和西部山区主要种植谷子、荞麦、糜子、芸介等作物,南部山区主要种植亚麻、豆类、莜麦、糜子等作物,在有效积温2450℃以上地区种植张杂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发展。2019—2023年,通过对种植3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给予每亩100元的种植补贴,扶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共培育杂粮(油料)经营主体69家,辐射带动807户建档立卡户,累计增收78.98万元。2021—2023年,年建设千亩杂粮示范基地5个,千亩油料示范基地2个,杂粮(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其中种植30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61家,种植面积4.9万亩以上。与2020年相比,规模种植主体增加56%,种植面积增加54%,辐射带动350户建档立卡户,累计增产增收10万元以上。

  1.2强化技术支撑

  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通过建立千亩谷子试验示范基地,实施张杂谷免费供种等项目,推广张杂谷13号、固糜22、信农1号、燕科1号、宁亚22号和旱地谷子渗水地膜精量穴播技术、荞麦大垄双行种植技术、胡麻田间杂草综合防控等技术,开展杂粮(油料)生产良种良法组装配套,带动本地区杂粮(油料)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

  1.3健全产业链条,推进品牌运作

  依托瑞春、新星等杂粮加工企业,对生产的杂粮(油料)进行精深加工、精包装,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系列化、产业化发展。现有杂粮(油料)加工经营主体11家,年加工杂粮、油料超2万吨,实现加工产值2.2亿元。通过线上线下、进站上车、特色馆等销售方式,产品远销福建、广东等地区。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通过政府扶持,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和名优品牌,打响品牌效应。目前已有“金糜子”“五谷六盘”、“源洲香”等自治区名优品牌[1]。

  1.4强化政策扶持

  自2016年脱贫攻坚期以来,截至目前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每年对种植300亩以上经营主体每亩补助100元,每百亩要求带动脱贫户(原建档立卡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政策性移民户等2—3户。通过种植杂粮或务工实现年增收1000元以上,年均政府补贴资金在280万元以上。农业政策的连续性有力地调动了经营主体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促进了原州区杂粮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2.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存在的问题

  2.1杂粮品种较为单一,抗逆性差

  原州区杂粮品种的多样性较低,主要种植的品种集中在少数几种,品种的单一性导致病虫害和自然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较差。例如,某些杂粮品种对干旱、盐碱地的适应能力较低,极易受到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品种单一还限制了杂粮的市场竞争力,因为消费者对品种的偏好和需求在不断变化,单一品种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image.png

  2.2种植技术较为落后

  原州区杂粮种植依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尤其是部分山区,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大多数农民依赖经验进行种植,接受科学种植技术能力较差,导致作物产量波动较大、稳定性差。生产环节中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设备等现代农业技术在杂粮种植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2.3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原州区的杂粮深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大部分以原粮形式销售,缺乏深加工产品,导致价值链短,经济效益不显著,在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4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难度大

  在特色杂粮种植过程中,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民在销售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农民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只能依赖中间商提供的信息,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进而难以实现最佳的销售策略。另一方面农民的市场竞价能力较弱,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被中间商压价,导致种植效益不高。此外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还使得农民难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增加了销售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2.5科技技术支持不足

  科技技术支持不足是制约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农民难以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种植效益低下。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农技推广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不足,农民难以及时获得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此外,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科技支持的不足又进一步影响了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也限制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2.6农民群众专业素质不高

  原州区农民群众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也是影响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种粮农民多为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尤其是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时,缺乏应对措施,往往只能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收益不稳定。此外产业发展期间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组织,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发展[2]。

  3.产业振兴背景下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路径

  3.1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

  特色杂粮种植技术创新环节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杂粮品种,确保新品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等抗逆能力和高产特性,还需兼顾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在边远山区积极开展品种试验和示范推广,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基地和农民培训等形式,推动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优良品种的种子质量和供应稳定,以提高杂粮种植的整体效益。

  3.2依托气候特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特征,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杂粮种植技术。一是要针对原州区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特点,可以推广地膜覆盖、滴灌和微喷灌、保水剂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二是针对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升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逆性,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三是应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要加强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实施和宣传国家农机直补政策,加大农机推广使用率,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

  3.3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深加工产业

  在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应当着重发展深加工产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当前,传统的杂粮多以粗加工为主,未能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深加工不仅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原州区可通过引入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杂粮在加工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水平,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面粉、杂粮食品以及营养补充品等。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杂粮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杂粮的保鲜、储存和运输技术,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以便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

  3.4推进栽培环节农机农艺高效融合

  现代农机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能够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灌溉,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投入和资源浪费。杂粮生产环节通过使用GPS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可以根据土壤的不同特性,调整种植的深度和密度,从而确保每一颗种子的生长环境最优化。结合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设计出适合杂粮灌溉的节水灌溉设备,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又促进了杂粮的健康生长。结合当地土壤的特性,研发出可以进行土壤改良的耕作机械,能够在耕作过程中直接改善土壤结构,为杂粮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在作物收获环节采用智能化的收割机,能够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成熟度,确保在最佳时机进行收割,避免因延误而造成的产量损失,收割后的初加工环节也需要引入相应的机械化设备,使杂粮在收获后能够迅速进行清洗、干燥和包装,确保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结合精准农业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制定出针对性的种植方案,使得杂粮在最佳的生长条件下进行种植,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结合农机的使用,减少化学药剂的依赖,实现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

  3.5注重拓展产业链条

  在杂粮产业链中,深加工环节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大力发展杂粮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种类和附加值。依托市场需求开发杂粮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杂粮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持续探索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体验采摘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杂粮产业的综合效益。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杂粮产业加工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保障机制,相关经营主体可以加强横向联合,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杂粮种植技术创新、品种引进和深加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提升农民的种植和管理水平,促进杂粮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应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杂粮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6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加强原州区特色杂粮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机制,确保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与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等多方合作,构建一个涵盖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市场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便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帮助农民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价格波动、供需变化等信息,从而作出科学的生产决策。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引导和规范,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杂粮产业的市场竞争力[4]。

  3.7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实现原州区特色杂粮种植技术的突破,必须强化科技支撑。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杂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杂粮新品种。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此外,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杂粮种植技术的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生产技能,提高杂粮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消费者对膳食结构的要求日益严格,高品质杂粮产品需求渐增,为发展杂粮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在原州区特色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依托,从技术创新角度入手,不断完善相应的栽培技术方案。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基础推广应用,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动现代化种植体系形成,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郑庆伟.环黄酮·烟嘧·滴辛酯适合大豆一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杂草的防除[J].农药市场信息,2024(6):48.

  [2]郭伟.晋城杂粮产业发展情况浅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2(10):134-136.

  [3]尹健,薛晓萍,薛志强,等.吕梁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12):19-21.

  [4]曹增强,张星星.永定河流域有机旱作杂粮品牌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山西农经,2023(21):153-156.

  [5]何薇.曲靖市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23,17(11):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