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承德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

承德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

6

2025-01-16 13:53:3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承德市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治理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承德市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究承德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通过分析承德市环境治理的现状,结合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政府工作模式、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承德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乡

  摘要: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承德市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治理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承德市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究承德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通过分析承德市环境治理的现状,结合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政府工作模式、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承德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乡村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环境治理;协调发展;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环境治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更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繁荣。在这一背景下,承德市作为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地区,其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聚焦乡村经济的增长,而且强调乡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环境治理对策的相互联系与实现途径,结合承德市乡村发展与环境治理的主要举措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现状,发现该地区仍存在主次不分、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协调不足和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改善乡村环境治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村民环保意识、优化政府工作模式、加强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制定科学规划等。

image.png

  1承德市环境治理情况分析

  在新农村经济的复兴过程中,农村环境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该市行政区划上有3个区、4个县、3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涵盖75个镇、130个乡、2457个行政村。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致使农业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得以快速健康发展。尽管当地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由于交通不便、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1.1深入推动三清工作

  由市政府牵头深入推动“三清”工作处理乡村垃圾,即集中力量清理内塘排水沟、农村水域,如村庄内的河流、小溪和池塘,常常漂浮着生活垃圾。环境较好的村庄则重点进行农村河道清淤和疏浚治理,有效保护乡村水体生态,逐步解决农村黑臭和水体污染问题。农村畜禽尸体垃圾和其他农业生活垃圾得到集中清理,农药塑料瓶、破旧的塑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及时采取农业资源化综合处理。

  1.2着力推动三改工作

  市政府着力推动“三改”工作引导农村村民改变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即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村规约等措施,培养村民的健康生态环保意识。农村公厕安全卫生条件得到加速改善,农村“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家庭公厕及附近农村公共厕所的卫生条件得到提升。同时,坚持农村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农村生态资源循环农业,推广绿色农业养殖技术,引导农民减少和控制农业生产面源污染。

  1.3实施三绿目标

  承德市政府提出了实施“三绿”目标,积极开展农村荒山造林绿化工作,加强春季绿化政策宣传教育。对春季植树造林给予财政补贴,鼓励贫困地区村民参与,并在农村高速公路的主要路段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公路景观。通过这些举措,承德市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

  2承德市环境治理情况存在的不足

  2.1环境治理工作缺乏精准施策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承德市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权限不足,能起到的作用也较少。此外,农民群体的参与意愿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过程中,部分地区主要依赖于行政指令,这种做法往往导致非政府组织在参与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了环境治理的及时性和效率。

  2.2信息沟通不顺

  承德市环境治理的机制上信息交流不完善,这制约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这一机制原本应作为连接政府与非政府群体沟通的桥梁,然而,由于在实际中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信息交流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愈发凸显。

  鉴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其成功实施依赖于政府与当地民众的密切协作和积极参与。然而,大部分的信息没有在公共平台上公布,这导致在大部分时间内关于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都形成信息垄断,甚至设置制度性壁垒,导致关键信息被屏蔽,这不仅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长期下来,这种信任的缺失将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2.3利益协调不完善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健康状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当前利益协调机制的不足导致了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普遍不足,进而制约了生态环境治理效益的提升。各参与主体往往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整体利益,这严重阻碍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更为严重的是,当面临成本高于收益的情况时,部分参与者表现出缺乏参与意愿,甚至推诿责任,这些现象均对乡村振兴的进程构成了严重障碍。

  2.4环保意识不强

  在承德市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市民普遍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日常环保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部分企业和机构也缺乏环保意识,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这种环保意识的不足,不仅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也阻碍了承德市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承德市环境治理的审视中,生态理念宣传教育的缺失是一个显著问题。这种不足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未能恰当使用农药和化肥,从而加剧了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农民自身环保意识的薄弱。这种薄弱的环保意识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image.png

  3乡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3.1总体战略

  乡村环境治理的核心在于激活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村干部和“两委”干部应发挥领导作用,提升组织领导力,确保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还需注重环境治理工作的创新方法,实现乡村环境治理与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2具体对策

  3.2.1优化政府工作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于保护当地生态至关重要。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相关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引导者,发挥核心作用。应制定清晰、全面的环境治理政策,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乡村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如环保、农业、水利等。相关单位应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xx,促进各部门在环境治理中的协同配合,提高治理效率。

  承德市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推动工作xx的创新,以适应乡村环境治理的新要求。例如,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xx服务、引入社会资本等xx,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环境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

  积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建议构建绿色考评机制,以此提升工作人员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设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至关重要,对于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表现卓越的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以激励其持续投入;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则应进行必要的批评与教育,以确保整体工作的有效推进。

  承德市政府还应积极寻求与非政府群体的跨界合作,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共享资源与信息,共同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还能有效提升治理的效率和成效,为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3.2.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还需要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以此来提高多元主体的合作能力。为加强不同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承德市可以建立一个包含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农民群众在内的多元参与信息平台。该平台应提供实时数据更新、政策解读、问题反馈等功能,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信息平台上,各参与主体应共享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包括环境数据、治理进展、成功案例等。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

  建立有效的反馈与沟通渠道,鼓励农民群众、非政府组织等积极提出环境治理的建议和意见。同时,相关单位应及时回应这些建议和意见,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环境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2.3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在乡村环境治理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往往存在差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是治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承德市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明确利益协调的目标,即实现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各方利益的合理诉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利益协调的原则,如公平、公正、透明等,确保各方在利益协调过程中都能得到公正对待。建议承德市相关部门组织各方参与主体,建立利益协商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协商会议,让各方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就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进行深入讨论。在协商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方达成共识。

  对于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受到损失或牺牲利益的主体,承德市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提供经济补偿、政策优惠等xx,确保这些主体在环境治理中不会受到过大的损失。同时,补偿机制也能激励更多主体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

  3.2.4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为了有效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工作,承德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首先,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宣传计划,明确宣传的目标、内容、xx和时间节点。该计划应覆盖城乡各个角落,确保宣传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可以运用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其次,结合乡村特点,采用文化下乡、环保知识讲座等形式,使环保知识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再次,积极挖掘和推广环保先进典型,通过树立榜样,激发人们的环保热情。最后,表彰在环保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4结语

  在承德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承德市环境治理工作涉及旅游、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治理,但仍存在主次不分、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协调不足和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改善乡村环境治理,应激活基层党组织、培养村民环保意识、优化政府工作模式、加强信息沟通与利益协调、制定科学规划和强化面源污染防控等。综上所述,承德市需全面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维国,李立清,周贤君.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主要任务与战略重点[J].社会政策研究,2018(02):146-155.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3]翟天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4):14-15.

  [4]胡红斌.乡村振兴视角下德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0):1-3.

  [5]程秋旺,林榅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研究——以宁德古田凤亭村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0):132-136.

  [6]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1):20-39.

  [7]王忠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8.

  [8]吕晓东.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省乡村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奋斗,2018(08):52-53.

  [9]向世标,肖能武,洪洋林,李萌.十堰市生态农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04):767-769+774.

  [10]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堰模式[J].政策,2019(01):27-29.

  [11]吴德文.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