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025-01-09 15:20:2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科研工作是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重要路径,科研管理是其中重要部分,重点围绕科研档案、科研成果、科研计划等部分进行相对应的管理,维护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解决科研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愈加重视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拓展农业发展道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投资,保障我国农业稳步发展。但在农业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应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过程不到位等。对此,深入研究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摘要:科研工作是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强国的重要路径,科研管理是其中重要部分,重点围绕科研档案、科研成果、科研计划等部分进行相对应的管理,维护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解决科研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愈加重视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拓展农业发展道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投资,保障我国农业稳步发展。但在农业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对应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过程不到位等。对此,深入研究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是尤为重要的,能够为后续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适应新时代发展脚步,为我国科研工作提供新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发展途径;提升素质
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项目执行重视不足、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据此从全过程管理、申报立项管理、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农业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当前农业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
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我国对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制度改革也逐步深化。因此,我国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已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逐步深入发展,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管理制度以及周边环境等出现较为不同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科研工作量的提高。工作内容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原来的科研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科研管理的要求,除此之外,包括资料汇总以及传送邮件等手段都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连接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工作基础设施。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逐渐落后于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这对我国科研管理的后续工作影响深远,导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重复性工作,而且我国科学研究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基于此,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应做好相关责任划分,保障每个岗位职责的确立,创新优化管理模式。
1.2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不到位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的整个管理时间是指从项目立项后直至结题这一段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行使监督与管理的权利,维护科研项目正常运行。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加,农业科研经费也逐渐宽松,随之而来的是在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构成。其一,农业科研单位中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沟通不顺畅导致项目与经费无法构成一致。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会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财务、后勤、课题组等,每个部门由于工作模式的不同,所以对其管理模式也应有针对性的调整。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若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实施与经费产生严重不符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度。其二,由于科研项目需要管理多个部门,所以人手不足情况时有出现,大部分工作人员日常忙碌于琐碎繁杂事务,并未注意到农业科研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在科研过程中实行管理职责,能够对项目展开实时追踪或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若未重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管理极易导致科研项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且存在不合理使用经费的情况。
1.3科研项目执行重视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科研单位的奖励机制中的工资、晋级等都与科研人员的立项数量、成果数量有直接关系。农业科研单位中的成果立项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若科技项目的立项数量与成果数量较少则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在这一现状的影响下,许多农业科研单位更注重于科研项目的申报,但申报成功后的后续工作缺乏重视,这一现状会影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部分农业科研工作人员未认真进行职业培训,导致对其科研过程中的器械使用以及设施建设等严重缺乏认知,在培训过程中缺少重视,这不利于科研项目的平稳进行,同时会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4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在我国农业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科研管理团队整体工作能力较弱。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工作人员较少、工作强度大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对现代化设备适应能力弱、新形态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差等。农业科研管理团队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思想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对整个流程的管理缺少重视性、管理体制无法跟随新时期发展理念做出创新型发展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研管理理念要求。其二,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已经逐渐步入现代化进程,因此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有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由科研岗位转岗而来,缺少管理方面的经验,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对当前各个领域的科研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化深层次掌握,对科研项目的优点与缺点掌控不牢,所以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后续发展规划,同时对服务农业科研项目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有所限制。其三,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激励机制缺少实际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未完全实行工作奖励机制,甚至有小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并未针对管理人员制定奖励机制。影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也无法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加入现有的科研管理队伍中。
2当前农业科研管理的发展路径
2.1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科研生产力
在现代农业科研管理中,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强化是提升科研生产力的有效手段。科研项目从立项、研发、监控到成果转化的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控制,以确保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使用。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管理制度,覆盖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评价与反馈各个阶段。在规划阶段,应确保项目的设计与农业科研的长期目标相符合,强调前瞻性和创新性。项目实施阶段,注重团队构建和人才培养,合理分配资金与物资资源,加强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此外,定期监督评估,对项目的进展进行监督和调整,保障项目高效运行。在科研项目结束后,评价与反馈环节能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教训,形成知识积累和管理能力提升的正反馈机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农业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数据共享与决策支持。这类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获取实时的项目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并对资金流动、研究成果等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农业科研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能够提升科研生产力和项目成功率,也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质量。
2.2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阶段是科研管理的起始环节,其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和最终成果有着直接影响。优化项目申报立项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农业科研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而言,加强申报立项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的管理体制和规程,明确项目申报的条件、标准、流程和时间表。这些规程和标准的建立应基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需求,着眼于农业科研的长远发展和实际需求。其次,在科研项目申报流程中,引入同行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这种机制能够从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等多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评,保证资源能够向优质项目倾斜。同行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最后,除了实施同行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外,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也十分关键。
2.3创新科研管理理念
第一,构建创新驱动的科研环境。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农业科研领域中,建立一个创新驱动的科研环境是提升研究效率和质量的核心。首先,需要重点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为此,科研机构应创建更加自由开放的研发环境,鼓励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例如,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管理等多个交叉学科范围内,激发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研管理者应推动制度创新,简化繁复的行政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官僚制度束缚,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活动中。制定并实施灵活的研究策略和计划,鼓励团队根据项目的进展及时调整研究路径,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以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为主要评价标准,而非仅仅侧重于项目进度和预算执行。除此之外,开放式的科研环境要求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建设数字化的农业科研平台,将实验数据、科研成果公开共享,使得国内外研究者能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科技创新。这种开放环境对于汲取全球智慧、加快创新步伐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科研人才的合理流动,可有效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二,明确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管理实践。创新的农业科研管理理念强调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这种理念的实践需要科研管理机构从整体上重新审视和设计科研工作流程。界定明确的科研目标和预期成果,确保每一项科研工作都能对应相关的科研目标,并持续跟进以保证科研方向正确。在传统的以过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研究者往往过于关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而忽视了最终结果的实现与科研目标的达成。在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下,科研人员被鼓励专注于实现创新成果,对于实现这些成果的路径和方法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明确阐述科研项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激励科研人员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贡献于团队和机构目标的达成。这种目标感与使命感的强化,可以显著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2.4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第一,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和敏捷管理实践。科研管理团队应通过全面的培训来提高其对现代化科研设备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建设。特别是在项目管理方面,可以融入敏捷管理的思想,以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致力于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促进管理人员了解前沿科技进展和管理创新,同时鼓励团队内部的知识分享,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第二,推行创新的管理体系和跨界人才引进。农业科研管理单位可以考虑建立更为灵活的管理政策,如设立特别创新基金来鼓励和奖励提出有效创新管理方案的个人或团队。此外,加强国内外科研管理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借鉴他们成功的管理模式,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改造和使用。针对管理人员知识单一的状况,应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举办定期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邀请农业科研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国内外的会议和培训班,跨越管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引进跨界人才并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吸引具有管理学背景的学生加入科研管理实习,有助于培育既懂科研又精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结语
上文从全过程管理、申报立项管理、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农业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立项管理体制和规程,引入同行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以及加强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强申报立项管理工作。同时,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建立灵活、协同、创新的管理环境,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与创新,以及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可以推动科研管理向更高效率和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团队能力培养和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推行更为灵活的管理制度,以及积极推进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农业科研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朱笑鹏.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8):136-138.
[2]陆娣,付雪娇,王岩.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园艺与种苗,2021,41(10):93-94.
[3]刘凤芹,刘诗莹,王文娟.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06):171-173.
[4]曾浩.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创新科研管理的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03):71-72.
[5]鞠志新,潘业兴,王立江,等.新时代背景下农业院校教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与创新[J].吉林蔬菜,2020(01):39-40.
[6]姜德福.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