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论文

2024-12-19 14:50:4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成为限制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大豆生产正受到复杂多变的病虫害威胁,已知的病虫害种类接近500种,其中超过50种对大豆造成了重大危害。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常常导致大豆产量损失在15%至30%之间,甚至在某些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大面积的减产或绝收。因此,研究大豆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尤其是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综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豆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成为限制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大豆生产正受到复杂多变的病虫害威胁,已知的病虫害种类接近500种,其中超过50种对大豆造成了重大危害。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常常导致大豆产量损失在15%至30%之间,甚至在某些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大面积的减产或绝收。因此,研究大豆高产高效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尤其是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可以构建更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大豆生产体系,为大豆种植户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关键词:大豆;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绿色防控
1大豆高产种植技术
1.1品种选择与改良
1.1.1高产、抗病、耐逆品种的选育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大豆品种进行筛选和评估,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大豆品种的定向改良和优化。为了选育出高产、抗病、耐逆的大豆品种,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遗传特性以及环境适应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和耐逆性等性状表现。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选择具有优良基因型的大豆个体,加速育种进程。
1.1.2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技术
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可以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培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新品种。然而,传统育种方法往往受到遗传背景限制,育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为了克服传统育种的局限性,分子育种技术应运而生。分子育种技术通过对大豆基因组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识别和定位影响大豆产量、品质、抗病性和耐逆性等性状的关键基因或基因位点。利用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直接对大豆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和优化,从而实现快速、高效的大豆品种改良。
1.2土壤管理
1.2.1土壤肥力评估与调整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全面的肥力评估。通过取样、化验等方法,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若发现土壤中磷元素含量不足,可以适量施用磷肥,以促进大豆根系的发育。
1.2.2土壤结构优化与水分保持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呼吸和水分渗透,有助于作物吸收养分。为了优化土壤结构,可以采取深翻、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气性。同时,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是大豆生长的关键。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在雨季或灌溉过多时,可以通过排水措施防止土壤积水,保证大豆根系的健康生长。
1.3科学施肥
1.3.1养分需求分析与平衡施肥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较为复杂。为了实现大豆的高产,需要对土壤进行养分需求分析,了解土壤中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含量及比例,以及微量元素的供应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确保大豆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平衡施肥是指根据大豆的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规律,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以达到最佳的肥效。在大豆的不同生长期,养分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苗期和花期,大豆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此时应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而在结荚期,大豆对钾素的需求量增加,此时应适当提高钾肥的施用量。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使大豆充分吸收各种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1.3.2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使用
为了实现大豆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应将有机肥与化肥进行合理配合使用。在使用有机肥时,应选择优质、无污染的农家肥、堆肥等,避免使用未经发酵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应在播种前或苗期进行深施,以利于根系吸收。同时,有机肥的施用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土壤中养分过剩,影响大豆生长;过少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化肥的施用应根据大豆的生长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在苗期和花期,可以适量施用速效性氮肥,如尿素、硝酸铵等;在结荚期,可以施用速效性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等。同时,要注意控制化肥的用量和施用频次,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环境污染和土壤盐碱化。
1.4播种技术
1.4.1播种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播种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内播种的大豆数量,它直接影响到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过密会导致植株间争夺光照和养分,影响生长;过稀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产量。因此,大豆的适宜播种密度因品种、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而异。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中,一般推荐播种密度为每亩30万~40万粒。同时,要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行距。紧凑型品种适合较窄的行距,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而散生性品种则适合较宽的行距,以减少植株间的竞争。
1.4.2播种深度与时机的把握
播种深度是指大豆种子在土壤中的埋藏深度,它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状况。过深的播种会导致种子发芽缓慢,甚至无法发芽;过浅则容易受到风吹日晒的影响,造成种子失水死亡。一般来说,大豆的适宜播种深度为2~3cm,同时要注意播种时机的选择。过早播种可能导致种子在土壤中萌发后遇到低温冻害;过晚播种则可能导致幼苗生长不足,影响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1.5灌溉与水分管理
1.5.1灌溉方式的选择
在大豆的高产种植过程中,灌溉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合理的灌溉方式能够保证大豆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同时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目前,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喷灌和漫灌等。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滴入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浪费;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方,模拟自然降雨的效果。喷灌适合于大豆的苗期和开花期,能够为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其健康生长。漫灌是将水引入田间,使土壤湿润,适用于大豆的生长初期和后期。这种方式虽然水量较大,但能够保证大豆的充分吸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1.5.2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为了提高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安排灌溉时间:根据大豆的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避免在高温或多风天气进行灌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2)保持土壤湿润度:通过合理密植、覆盖地膜等措施,保持土壤湿润度,减少水分蒸发。
2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2.1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有效控制大豆病虫害,需要一套科学、准确且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首先,需要在主要大豆产区建立广泛的田间监测网络,包括设立固定监测点和移动监测队伍,利用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定期收集关于病虫害发生、发展和传播的数据。其次,鼓励农民参与监测工作,通过手机APP等方式上报病虫害情况,形成有关部门主导、农民参与的监测机制。收集到的监测数据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运用统计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当监测到病虫害达到一定程度或预测将出现大规模爆发时,预警系统应立即启动,向相关地区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包含病虫害种类、发生范围、预计影响程度以及建议采取的防控措施等内容。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应迅速响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指导农民开展防控工作。
2.2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2.2.1天敌的利用
在大豆田中,可以利用多种天敌来控制病虫害,如瓢虫和草蛉可以捕食大豆蚜虫;蜘蛛和螳螂则可以捕食大豆飞虱。通过人工放养这些天敌或创造有利于它们生存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豆害虫的数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除了直接捕食害虫外,一些天敌还可以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来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如寄生蜂可以将卵产在大豆害虫的体内,当害虫孵化后,寄生蜂的幼虫会消耗害虫的营养,最终导致害虫死亡。通过利用这些寄生性天敌,可以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大豆害虫的数量。
2.2.2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高效等优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小。目前,已经有多种生物农药被用于大豆病虫害防治,如苏云金杆菌对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等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将苏云金杆菌制剂喷洒在大豆田间,可以有效地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减轻对大豆的危害;苏云金杆菌还能在土壤中形成有益菌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生长。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能够产生抗生素和蛋白酶等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植物源农药如大蒜素、辣椒素等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对多种害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3化学防治的合理化
2.3.1农药的选择与轮换
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以及大豆品种的抗性特点来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因此,建议采用农药轮换的方法,即交替使用不同机理的农药,以降低抗药性的风险。对于大豆食心虫、豆野螟、蚜虫等常见病虫害,可以选用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的农药进行防治。例如,对于大豆食心虫,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对于豆野螟,可以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对于蚜虫,可以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除了选择合适的农药外,还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时机和方式。一般来说,农药应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预防阶段使用,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同时,要采用适当的施药方式,如喷雾、灌根等,以确保农药能够均匀地覆盖在大豆植株表面,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2.3.2农药减量与精准施用
首先,通过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案,实现精准施用。例如,对于霜霉病、灰斑病等常见病害,可以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相应的农药,防止病情蔓延。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表现为黄褐色斑点和霉层。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观察叶片表面是否出现异常斑点来判断是否感染了霜霉病。一旦发现病情,应立即使用针对性的农药进行喷施,如波尔多液、百菌清等,以控制病害的发展。灰斑病其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灰色或黑色的斑点,这种病害在湿润环境下容易发生和传播。为了防治灰斑病,需要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湿度,同时在发病初期使用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进行防治。
3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深入了解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土壤肥力管理、科学施肥策略,以及适宜的播种和灌溉技术,为大豆的高效种植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同时,对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基于监测预警、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病虫害管理策略。研究表明,集成应用这些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增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22):93-96.
[2]尉世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策略[J].中国农机装备,2023(11):84-86.
[3]张桂玲.探究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农机,2023(10):163-165.
[4]姜鸾乂,李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J].种子科技,2023,41(08):84-86.
[5]潘霞,许国强.大豆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探寻[J].河北农机,2023(07):88-90.
[6]张静.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2):70-71.
[7]王怀斌.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J].农家参谋,2020(04):65.
[8]李体喜.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