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改革研究—以“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论文

2024-12-12 15:55:3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以“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专创融合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研究,以期为我国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以“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专创融合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研究,以期为我国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专创融合;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课程改革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在培养农业机电类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创融合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中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创融合课程发展问题分析
1.1涉农元素融入不足课程与农业实际脱节
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涉农元素,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然而,目前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机电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农业生产的结合。这导致课程内容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此外,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也缺乏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模拟和体验,使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求。
1.2机电类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念融合不够缺乏对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引导,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掌握了机电类专业知识,但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难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创新作用。
1.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有限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在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部分院校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再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校外实践基地和合作项目,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有限。这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影响了专创融合课程的效果。
1.4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
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目前部分院校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专创融合课程的需求。这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1.5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评估
目前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评估。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再者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2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改革研究
针对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要以“培育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厚植新青年学农爱农精神”为己任,构建4个能力目标、4个教学场景、4个主要支柱及多元评价机制在内的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体系,实现目标、过程、评价的专创融合,重点加强“四位一体”支柱建设的改革探索,见图1。
2.1专创融合目标
为了弥补学生在问题发现方面的局限,更有效地应对实际挑战,需依托真实的创业案例与工作任务,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多样化训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步培养出四种核心能力:精准捕捉痛点的创意能力、将创意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能力、成功推广创新的创业能力,以及将创业理念落地生根的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取层层递进的“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模式,实施分层教育,确保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2专创融合过程
在专创融合教育的实践中,将创客教育的精髓融入专业实训中心,打破传统众创空间与专业实训中心之间的教学壁垒,使双创实践教育的场景更加生动。设计四个专创融合的教学场景:首先是智慧教室,注重思想火花的碰撞,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激发创意,从而孕育出具有潜力的双创启蒙项目;其次是专业实训中心,专注于将创意转化为具体创新成果,通过辅导学生创客,将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实现专业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再次是众创空间,聚焦于创新向创业的跨越,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商业计划,鼓励他们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最后是双创基地,致力于将创业项目推向新的高度,通过迭代升级,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3专创融合评价
在实施专创融合成果评价时,摒弃单一的任课教师评价方式,转向“政校行企”多元协同质量评价,避免学生纸上谈兵的项目设计。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从挖掘双创项目、项目落地、项目评价,就形成一个系统完整、有章可循的闭环。在双创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开展项目团队组建、运营管理、方案设计、市场营销及策划等创业活动,推动众创空间落地项目的不断进展。在此过程中,“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对落地项目的品牌影响力、推广宣传效果、销售业绩等进行全面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4专创融合支柱
一是双创项目(教学内容),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双创项目,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二是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要引入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三是双创师资(教学团队),要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经验的教师,为专创融合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保障机制(运行机理),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确保专创融合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推进。
3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创融合课程实践研究
以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核心课程“机器人应用技术”为例,本文将教学目标、教学平台、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等方面有机融入课程的建设过程,打造工农结合专创融合课程、搭建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评估机制,真正实现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为其他高职院校建设专创课程,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路径。
3.1打造工农结合专创融合课程
结合农业和工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将专创融合课程的元素深度融入教育中,致力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培育出既具备跨学科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农业机器人创新创业技术人才。以农业机器人为主线,课程教学目标见图2,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更能熟练地进行操作与编程实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器人系统运维岗位的实际能力要求,将“1+X”职业等级考核标准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有机融入课程培养目标之中。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在实践中达到行业标准,真正做到“知原理、会操作、能编程、懂联调”。同时,高度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专创融合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铸匠心、爱农业、有担当、重创新”的职业观念。
3.2搭建协同实践教学平台
与知名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与企业共建机器人果实温室产业基地,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资源。教学过程对接农业生产过程,引入真实岗位、构建真实场景、实践真实项目,学生切身体验真实的采摘过程,实现情境式项目学习。紧盯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开发建设“工农结合、虚实拟合、校企融合”三位一体的农业机器人教学资源库、农业机器人仿真操作系统,将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学习求规律、虚拟仿真解难题、实际操作重创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助力学生对标智慧农业技术前沿。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机器人技术创新和创业实践的场所和设备。再者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意识。
3.3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机器人相关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实践活动,以拓宽其视野、增长其见识。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由于机器人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建立了有效的团队协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课程研究、项目实践等活动,为机器人专创融合课程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活力。此外,学校还通过政策激励、经费支持等方式,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推动机器人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3.4建立政行企校多元协同评估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图3所示,本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依据数据化,评价标准多维化”的原则,创新“一主线、细量规、多维度”评价方法,以机电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融为一体综合评价,为每个子任务设计评价量规;通过多维度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曲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多维度增值评价,个性化评价学生纵向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机器人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将竞赛成果和实践经验纳入评价体系中。
4结束语
涉农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专创融合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我们需要以“培育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厚植新青年学农爱农精神”为己任,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小兰,张婷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0(02):40-42.
[2]王永钊,程扬,李丽军.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8):28-32.
[3]章黎黎,李兴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西部旅游,2022(12):55-57.
[4]唐黎,宋子王月,张增峰.地方高校“全方位层级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46-47.
[5]李二伟,边辉,李艳文,等.基于“专思创”融合的“机器人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23(13):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