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对策论文

2024-11-28 17:08:2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畜禽遗传资源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我国畜禽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存在资金匮乏、保护主体单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为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需要通过法治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多元化畜禽遗传资源法律保护主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形成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双重保护体制。
摘要:畜禽遗传资源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我国畜禽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存在资金匮乏、保护主体单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为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需要通过法治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多元化畜禽遗传资源法律保护主体,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形成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双重保护体制。
关键词:畜禽遗产资源;畜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0引言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对于我国畜牧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基于畜禽种业的发展,要发展畜禽种业就要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虽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畜禽资源保护制度,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保护,部分畜禽遗传资源濒临灭绝。发达国家通过“生物海盗”行为窃取我国的生物资源,导致我国丰富的畜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我国要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序发展。
1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方式。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建设的全方面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是多方位的,其中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要实现科技化、产业化、机械化等多方面发展,其中通过科学技术发展反哺农业成为主要模式。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化进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稳固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而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农民等多个主体参与,农村发展由于资金缺乏、人才匮乏、先进设备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的滞后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作为农业重要部分的畜牧业也需要通过科技赋能加快发展速度。畜牧业的发展跟畜产品的培育、开发、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有关,而畜产品的培育是关键。人类在很早就通过培育动植物选取出存活率高、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现代科学发展加速了这一进度。大量的优质畜禽品种被引进且进入生产领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畜牧业也随着优质品种的引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缩小生产周期,加强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虽然通过引进新产品,实现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本土的畜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本土有大量优质的畜禽遗传资源,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生产力,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可见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是一个口号,需要落到实处。通过科技推动乡村振兴具有可行性,加快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是通过生物科技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加强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
1.2有利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类活动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实现自身的极大发展,也让人类成为自然的对立面。生态危机成为现代人类首要面对的问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摆在人类面前。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畜禽产品,国外优质品种引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但是导致的最终问题是我国大量的畜禽品种随着国外品种的冲击,濒临灭绝。因此,为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丰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两者具有一定短期的利益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人类文明社会必将向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否则的话人类社会将会走向灭亡。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物种灭绝和消亡的速度加快,因此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关键。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对本土农业资源的保护,也是为人类社会发展,通过科学技术保障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国早已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也是世界范围的农业大国,畜禽资源丰富,保护畜禽资源不仅符合我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1.3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物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各国都制定了大量的战略对策推动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希望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本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全方位发展。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也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开发畜禽遗传资源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在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有世界上规模庞大的畜禽生产量,并且畜禽种业是畜牧业的上游产业链,对畜牧业的发展贡献率极高。优质的畜禽产品的研发需要极大的科技含量,目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抢占优质的畜禽资源和加强科技研发,希望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据较大份额。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的技术方式得到极大的扩展,其中包括活体原位保种、配子或胚胎冷冻保存、DNA保存、体细胞保存等多种方式。科学技术使得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得以高效低成本,使普遍保护具有较强的可能性。但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只是保护的第一步,而真正要实现可持续的保护,需加强研发,通过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生产,推动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保护动力,才能形成保护的良性循环。也通过上游的保护和研发到中下游的生产和市场化,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产业链的形成也可以促使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各种问题。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能促进人类文明向正确方向前行,并且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
2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面临的困境
2.1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资金匮乏
资金问题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公益性,公益性意味着无法激发其他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到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目前来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我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但是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意味着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农村农业部于2021年11月23日表示,要新增资金1.15亿元,保护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但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如果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不具有可持续性。2023年2月27日,农业农村部表示要加快完成第3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在克服疫情和严峻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下,畜禽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在稳步进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大规模的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大量的新增畜禽品种可能会被发现,建立动态的畜禽资源检测机制具有必要性,但是也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来保障检测机制的运行。目前来看,单一的资金投入主体限制了畜禽资源的保护,需要扩大资金来源,为畜禽资源的保护注入活力。
我国畜禽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资金匮乏问题仍然是制约保护的重要障碍。扩大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加强畜禽资源保护的保障力度。
2.2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体单一化
政府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主要保护主体,根据《全国畜禽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我国多元保护开发的格局正在形成,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正在提高,改变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保护格局,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形式并存的保护格局。虽然一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畜禽资源的保护中,但是政府依然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主体。单一保护主体难免会导致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存在遗漏之处,导致畜禽遗传资源无法得到全面保护。目前来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主体的单一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公益属性,如果仅依靠个人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保护,难免对导致“公地悲剧”的情况发生;二是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范围广和工作量大,如果仅靠社会力量来推动,只能在局部范围内产生较好效果,难以满意我国遗传资源保护的需求;三是目前我国畜产品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的情况,导致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设备和手段落后,甚至大量资源存在流失情况,城市化的发展也导致农村散户的退出,导致很多地方遗传资源面临灭绝的窘境。
政府具有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动因,是政府公共职能的具体体现。但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无法激发社会层面对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难免存在保护领域的真空地带,导致保护不到位无法对畜禽遗传资源形成有效保护。
2.3畜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以政府为主导的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的方式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利用,能引导市场对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初级层面的保护,为了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截止到2019年,我国在畜禽产地建设190个国家级保种场、21个国家级保护区、6个国家级畜禽基因库建设。保种场负责收集优秀畜禽品种,保护区要保存优良畜禽血统,基因库要制作和存储畜禽遗传资源的活体及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由此可见,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对遗传资源的载体进行保存和维护,而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是要对其载体上存在的遗传信息进行利用,只是初级层面的保护难以满足畜禽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虽然我国有《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等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可以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法律层面的保护,但是畜禽遗传资源相较于其他知识产权而言具有其特殊性,我国制定《农作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偏向于植物品种,对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存在一定的空白。部分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往往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来中国窃取相关生物遗传资源,“生物海盗”行为通过技术层面进行新型“资源掠夺”行为,导致世界范围内生物资源发达的地区享受不到因丰富资源带来的发展便利,反而因此陷入循环贫困的怪圈。
目前来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不仅是在立法层面上,还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仍然存在较多的空白,需要自上而下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设置防火墙。
3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的路径
3.1通过法治推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市场化
社会资本的涌入才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市场化。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对于优质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部分地方畜禽产品肉质鲜美和风味独特,广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市场需求促使社会主体参与到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但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需要规范化,无序的市场参与可能会导致畜禽资源的不当利用。我国要相关畜牧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合理进行执法,对于畜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能设置不合理的限制,对于合法的利用和开发行为要予以法律层面的保护。并且相关政府要优化本地的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推动畜禽产品的有序开发。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如果仅依靠政府资金作为保护的主要来源,只能对畜禽遗传资源做到基本保护,无法对保护效果提质增效。通过法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畜禽市场,对于畜禽资源的保护质量具有较大帮助。并且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可以稳固市场主体的预期,使得市场资金的投入是持续性的,能消除市场主体的疑虑,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资金来源仍然是以政府为主,主要原因在于畜禽遗传资源具有公益性。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有利于相关农业参与主体,因此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提高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效果。
3.2扩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主体
根据上文,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体是政府,根据我国《畜牧法》相关法律,政府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定主体,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是政府的法定职责。但是目前来看,政府作为畜禽遗传资源法律保护主体,难免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保护存在效率低、保护范围不广、主动积极性不强等相关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多元化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主体。目前来看,有能力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保护的其他主体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各种机构。因此,我国要推动其他主体参与到畜禽资源的保护中。例如,政府可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和利用相关畜禽遗传资源,政府也可与相关科研院所签订有关协议,通过新产品开发和利用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企业也可与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畜禽资源开发,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也要加强我国农业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引进公益组织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仍然要加强以政府作为主导,其他市场主体主动参与,并且通过法律保障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稳固多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
3.3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至关重要,我国对于植物新品种的立法相对已经较为完备,但是关于动物新品种的立法存在空白。有相关专家学者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世界上第一部此类法律的立法草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新品种权保护法立法建议稿》。由此可见,动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现实需求。畜禽遗传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培育除各种新型动物品种,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开发已经培育出大量的动物新品种,相关动物新品种已经经过政府部门的受理、审查和批准,并且颁布证书,优秀的动物新品种也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由于我国缺乏相关动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使研发者的相关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磋商研发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国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保护好相关主体利益,才能推动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
4结束语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并且通过法律对其利益保护予以确认,政府应作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力军,但是也应扩大参与主体,通过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双重保护,才能为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任智慧,刘俊盈,赵运良.基于乡村振兴目标导向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9,40(11):83-85.
[2]张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法律协同观[J].法学研究,2023,45(3):19-35.
[3]张誉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9(5):11-13.
[4]薛达元.新形势下应着重防范生物物种资源流失[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0):68-74.
[5]宋寒亮.我国畜禽新品种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1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