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解读论文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解读论文

20

2024-11-26 13:52:4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旨在提出促进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措施,实现产业升级和增强竞争力。《意见》的发布对于推动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保护和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旨在提出促进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措施,实现产业升级和增强竞争力。《意见》的发布对于推动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保护和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深远海养殖;海洋发展

  1背景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养殖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近岸海域资源过度利用、水质污染等,制约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其具有开阔的空间、优质的水质等优势,有望成为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此,农业农村部发表了《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和激励深远海养殖发展,促进养殖业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为我国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image.png

  2内容

  2.1优化养殖空间布局

  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养殖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密度控制,可充分利用海洋水体资源,增加海洋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养殖效益及产品质量。同时,避免水体资源浪费以及高密集养殖的现象,海洋空间的有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养殖产生的废水、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现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环境的稳定,增强水质清洁度,大大提升养殖物种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养殖空间布局的优化实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海洋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image.png

  首先,要合理规划海洋养殖水体的利用,根据养殖物种的特征和预期,制定科学的养殖计划,对养殖空间的区域和密度进行合理规划,避免不合理的高密集养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力推广海洋养殖水体在10 000 m3以上的深远海养殖渔场,该类型的渔场能大大缓解高养殖密度的风险,提高水质的流动和循环来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同时,对水域的水质情况、水流情况、水深、潮汐、光照等因素进行重点考虑。对不同养殖物种在选择养殖水域时要重点考虑水深、水流、水温等因素来适应生长需求和特点,确保养殖环境适宜。其中,寻找更适合养殖的水域,水质优良、水流适中、水深适宜的水域更有利于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养殖水域划分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生态环境需求分为不同的养殖区域,充分利用水域资源,确保不同品种之间互不干扰。比如,对于适合生长在深水中的海鲈、鳗鱼、鳕鱼等鱼类,可以将深水区域作为其养殖区域。此外,在不同区域也可以根据水体深浅、水流速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优化养殖效率。例如,在水流较缓慢的区域,可以选择建立流动式养殖系统,通过水流的带动能有效排除废物和保持水质清洁,促进水产品生长。而在水流较快的区域则选择建立固定式养殖系统,通过固定设备稳定生长环境,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充分考虑水域空间的有效利用率,采取多层次、多品种混合养殖的方式,充分利用海洋水域空间,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养殖效益。在规划、利用海洋养殖水体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确保养殖活动对海洋水域生态系统的最小化影响,避免对海洋水体污染以及养殖生物疾病的传播。需要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对海洋养殖水体的水质、温度、溶解氧等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

  其次,要根据海域水深和距离岸边的要求,对桁架类网箱、养殖平台、养殖工船进行布设。通过设置不同水深的养殖笼网或渔排,利用水体垂直空间,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新一代深水网箱-桁架类网箱及相应设施下水应设在低潮水位深不小于20 m或离岸10 km以上的海域,以保障养殖设施在水下的正常运转,保证养殖生物足够的空间活动。此外,重力式网箱下水适合布设在低潮水位深不小于15 m的海域,这样可使海洋养殖水体更加稳定和安全。同时,对于从事深远海养殖的行业人员,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需申领相关许可证,确保养殖活动合法、合规。此外,需要根据相关管理要求,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

  最后,鼓励开展餐饮、住宿、旅游等生产经营活动,为深远海养殖注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在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游船码头、海上观光船以及海上观光平台,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通过观赏养殖生物、了解养殖技术和参与海洋科普活动,增加对海洋养殖业的了解和支持。配套发展餐饮业,在岸边或养殖场附近建设海鲜餐厅或海鲜市场,供应新鲜养殖海产品,让游客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吸引更多食客,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规划建设船屋酒店或海上度假湾,独特的海洋风光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住宿体验。同时,还可以进行海上婚礼、海洋生物观摩、海上观星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深远海养殖旅游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通过“旅游+养殖”的结合,提升当地深远海养殖场的品牌形象,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并主动接受监管。同时,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餐饮、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总之,在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等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管理与检测,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损害。同时,需要对旅游景点和餐饮住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强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2.2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要围绕装备制造、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培育等核心环节,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根据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养殖模式、品种、密度,规范使用经国家批准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保障产品安全质量。专注发展水产种业,培育适应深远海养殖环境的主要品种,鼓励本地养殖种类,引入外来品种需经科学论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积极推动水产品加工流通,加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溯源机制,培育区域独特优势品牌。支持建立深远海养殖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为了实现海洋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养殖产业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构建绿色环保的养殖生产体系。健康养殖不仅关乎养殖业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监测水质是健康养殖的基础,通过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其次,对饲料营养成分的监测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确保水产品获得充分的营养,同时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科学调节养殖密度也是保障养殖环境的重要手段,适当的养殖密度能减少竞争和疾病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除了技术手段,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也是推动健康养殖的关键。养殖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优质种苗和环保养殖工艺,加速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养殖效益的提高。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究,为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科研机构的专家也可以实地考察养殖场地,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养殖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养殖企业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加强员工的技术和安全培训,确保养殖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另外,在水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要加大对产地加工技术工艺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现代化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提升产品质量和保鲜效果,在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推动创建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区,有助于在深远海养殖业中树立榜样,加强规范引导,推动全行业发展。示范区要以科学管理、生态保护、健康养殖、质量安全为核心理念,为全国深远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通过建设示范区,可以推广优质养殖品种、先进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引领行业朝着规范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持续发展。

  2.3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国家科研计划等项目,增加对深远海养殖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以育良种、科学防治病害、高效饲料投喂等核心养殖技术为基础,致力于研发抗风浪养殖装备、高强度防污网罩、水下清洗机器人、自动准确喂食系统、机械化鱼群聚集收获、产品加工技术,以及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等关键装备。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完善相关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提高深远海养殖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鼓励实现深远海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积极开展无人渔场先进养殖系统试验示范。

  为了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更好地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应该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集中力量攻关。要以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支撑,提升深远海养殖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良种选育方面,可以利用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具有高产、抗病特点的新品种,提高养殖生物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在装备研发方面,应该加大深远海养殖环境的先进设施和设备的开发力度。例如在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设施与装备技术的研究上可以采用新型耐用材料和新型工艺制造,提高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设施的耐用性和稳定性;水下清洗机器人可以实现养殖网箱的清洗自动化。同时,要加强对智能化养殖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研究,实现养殖过程的实时数据监测和精准控制,提高深远海养殖效益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养殖业的规范发展。加强质量检测与体系建设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同时,还要加强行业培训与普及先进技术的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整个深远海养殖产业向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的方向进行发展。

  3意义

  《意见》的发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深远海养殖具有较为广阔的规划空间和发展潜力。其运作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近海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是未来海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作为一个产业链完整、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领域,深远海养殖的发展将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升级扩展相关产业链,发展壮大相关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此外,深远海养殖也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离岸较远的海域进行养殖活动,可以有效保护近海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和可持续利用。最后,《意见》的颁布起到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的作用。政府通过明确政策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执法等措施,引导和规范深远海养殖行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行业规范化水平,保障养殖活动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意见》的颁布将对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将成为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从而推动养殖业朝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机制及执法措施能够确保养殖活动的安全和规范,从而维护市场秩序,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这也预示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海洋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积极落实该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推动深远海养殖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海洋经济迈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杰,韩立民,张莹.我国深远海养殖的产业特征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渔业经济.2021(01):98-107.

  [2]侯娟,周为峰,王鲁民,等.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析[J].资源科学,2020(07):1325-1337.

  [3]董双林.多维视角下的新时代水产养殖业发展[J].水产学报,2019(01):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