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德育要素体系探索论文

《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德育要素体系探索论文

6

2024-11-06 16:11:5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使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的协同促进。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具有育人的功能,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使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的协同促进。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具有育人的功能,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草食动物饲养学;德育;课程建设

  0引言

  教育强则国强,要把握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程都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教育改革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要坚持改革创新,在高校教学上增进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感。高校应坚持创新型的办学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坚定对“四个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除了思想政治课外,各专业课也应纳入德育要素,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化。

  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同时,201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快发展草牧业”的任务,随后农业部2017年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深入实施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草食动物饲养学》是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内容包括草食动物的饲料、消化生理、安全畜产品及牛羊饲养等,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衍生出来的思政教育案例应充分结合当前国家大政方针、行业领域及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充分理解知识的思政内涵,即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劳动价值等。本文就《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中融入德育要素的情况和教学实践改革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课程能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具有道德品质的草学类人才。

  1《草食动物饲养学》的课程特色

  《草食动物饲养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草业上层建筑的高等教育,其根据草业生产的发展需求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符合草食动物生产的基础和基本特点。草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等全方位的生活材料,使我国的农业从温饱型的植物产品农业向小康型的动物与植物产品并重的混合农业转型。

  《草食动物饲养学》的主体学习内容是草食动物饲料、草食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草食动物饲料的配制、草食动物的安全与安全畜产品以及牛和羊的饲养。该课程具有极其显著的实验可实践性和实验可验证性,也就是其核心理论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和重现。通过科学论证、以理服人的方式进行教学。《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适合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完全可以融入德育要素进行教学。

  2《草食动物饲养学》课堂德育要素的挖掘

  2.1遵从自然法则,促进生态文明

  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水、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有生命活动的植物体组织,草食动物又将植物体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动物体组织,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食用草食动物,形成了一系列的食物网和食物链,所有的生命体最终回归大自然,维持循环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饲养中的饲料直接参与无机物→植物→动物→无机物的转化过程。因此,饲料不仅是动物的食物,更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着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共同维护着地球生命的繁荣与和谐。将草食动物饲养和饲料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融入生态文明教学,符合xxx生态观,坚持和谐共生理念,体现xxx维护人民美好生活环境向往的具体行动。以熟悉的国情促进学生对《草食动物饲养学》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的认识,使德育要素推动专业要素的学习,实现思政与专业的互动互溶。

image.png


  2.2把控平衡守则,促进整体发展

  认识平衡和实现对平衡的调控是《草食动物饲养》的灵魂。用单一饲料饲喂动物,因其中某些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或不足,不能获得理想的生长或生产效果,并可能出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缺乏症,最终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效率。配合饲料即根据不同畜禽种类的生理特点和生产要求,多种饲料原料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互相搭配,使饲料中的养分不但含量充足而且比例恰当,其所含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均能满足各种动物生长与生产需要,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可极大提高饲料的转化率。这种根据动物的需求而合理配制的方式,是一种动态、多因子复合型平衡体系,在授课过程中这种平衡体系可成为很好的德育要素。借助草食动物饲料的平衡配制理念,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家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个体应开阔视野,包容他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出建设性建议,贡献智慧和力量,尊重他人意见,推动集体发展。大学生应国情产生共鸣,促进饲料配制知识的理解,将个人生活融入国情,实现社会价值。

  2.3合理看待营养因子,推进全民共同富裕

  在草食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章节中,抗营养因子教学内容也是很好的德育要素。抗营养因子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比如植酸、凝集素、棉酚、单宁酸等,这些物质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植物体内发挥平衡营养物质、抵御病虫害等重要作用。但是动物过度食用这些物质会对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中毒。例如,植酸会与铁、锌等矿物质结合,影响其吸收;凝集素会破坏肠道粘膜,导致消化不良;棉酚则具有毒性,会抑制动物的生长发育。也应该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能因为少部分抗营养因子就以偏概全地摒弃饲料的饲喂价值。一方面,植物性饲料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是动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另一方面,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降低其活性,例如浸泡、发酵、高温处理等。每个人都应积极融入集体,参与社会发展与改革,在彰显个性同时遵守道德规范,尊重社会共同价值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明确自身定位。

image.png


  2.4防疫检疫,精益求精

  动物安全问题涵盖动物健康的各个方面,从由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各种疾病,到外科病、产科病、动物中毒及营养代谢病等。对于动物安全,草食动物的安全与安全畜产品这一章节至关重要。它们作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最终流入餐桌的肉类、奶制品等安全品质。但是在课堂以及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动物疫病检疫及饲料安全检测技能操作不够精益求精,操作流程不够规范与标准,对动物疫病生物安全管理意识不强、缺乏科学防疫理念等。针对畜牧专业的学子而言,培养他们全面掌握动物卫生监控、检疫技术和相关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落实立德树人,将思政融入教学,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科学防疫、环境保护、动物福利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提升社会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3《草食动物饲养学》实验德育要素的挖掘

  科学实验的客观性、直观性特点,使之成为以理服人的最佳工具。在动物饲养学蛋白质等营养素测定实验相关内容也是很好的德育要素。结合实验课程训练,学生具备了对牛、羊等各种动物营养素指标的测量能力。在教学中号召学生自主进养殖场采样,通过实验课、研究型实验、多种大学生项目为支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条件。让学生亲身亲历到见证建设生态中国和美丽中国的事业中。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思政方式,不仅让学生自主完成从饲料配制、样品采集、实验验证到给出实验结论的全过程,同时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完整度,实现了专业元素与德育要素、价值引领的互动与多赢。

  《草食动物饲养学》的直接手段是饲养,准备养殖场的常用设备和必要用品也是本课程很好的德育要素,引导学生要诚实守信、不断创新,养殖设备需迭代更新;注重动物营养与饲养管理,以饲料质量为先,更能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规范和爱岗敬业精神;保持动物饲养环境的清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长期下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动物的良种繁育,追求质量、讲求效率,间接了解我国技术发展的规划,打开以数量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的格局;养殖场的经营管理,让学生团结协作、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服务至上的经营管理观念。

  4展望与小结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师,有责任积极投入该课程的思政建设中,努力提升课程的德育引领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转变。追求润物无声、情感共鸣的德育效果,秉持宁缺毋滥的思政元素构建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传播方式,是做好德育的关键要素。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定文,刘松玉,朱志铎.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25):47-51.

  [2]李刚,温亚丽,张晔.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才智,2024(13):21-24.

  [3]孙佳美,刘智全,钟瑾,等.云贵高原生态草牧业立体发展模式探索:以云南省永善县为例[J].草业科学,2022,39(2):381-390.

  [4]曲春红,司智陟.2017年上半年牛羊肉市场形势分析及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7,13(9):14-17.

  [5]焦婷,曹文侠,蒲小鹏,等.草业科学专业《草食动物饲养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中国牛业科学,2019,45(4):93-96.

  [6]汪玺,焦婷.草食动物饲养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7]吴德胜.草食动物饲养饲喂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研究[Z].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0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