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论文

2024-10-31 15:22:3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当今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对于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玉米的高产需求,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农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作物,提高了产量。但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将对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农药污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详细分析农药对土壤、水、大气环境以及玉米品质的具体影响。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旨在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改进农药使
摘要:在当今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对于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玉米的高产需求,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农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作物,提高了产量。但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将对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农药污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详细分析农药对土壤、水、大气环境以及玉米品质的具体影响。同时,本文还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旨在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改进农药使用技术、加强农药监管以及合理处理农药废弃物等手段,有效解决农药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问题;治理措施
前言
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会对玉米的品质产生影响,更可能对环境造成长期且难以逆转的损害。土壤、水源、大气都可能成为农药污染的受害者,而这些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对玉米的生长环境和最终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在确保玉米产量的同时,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成了摆在面前的一大挑战。
1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
1.1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农药的使用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土壤环境造成了污染。这种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土壤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两个方面。
1.1.1农药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药残留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可能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这些有益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结构维持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农药残留还可能破坏土壤中的食物链,影响到土壤动物如蚯蚓、昆虫等的生存,进而影响到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此外,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土壤中的生物富集作用,进入更高级的食物链,对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1]。这种富集作用可能导致农药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浓度逐渐升高,从而对更多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1.1.2土壤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会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农药可能抑制玉米根系的生长,减少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玉米生长迟缓、叶片发黄、产量下降等问题。此外,农药还可能干扰玉米的生理代谢过程,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长期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还可能导致玉米的抗逆性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防治成本,也进一步加剧了农药的使用和土壤污染的恶性循环。因此,土壤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
1.2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药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土壤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也给水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污染问题。农药进入水环境主要通过径流和渗透两种途径,进而对水生生物产生深远影响。
1.2.1农药通过径流和渗透进入水体的途径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喷洒后未被植物吸收或未被土壤固定的部分,往往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的径流进入附近的水体。特别是在雨季,大量的雨水冲刷农田,使得农药残留更容易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此外,农药还可能通过土壤渗透作用,逐渐渗入地下水系统,从而影响地下水的水质。
1.2.2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农药具有毒性,能够直接杀死水生生物或抑制其生长。这种毒性作用不仅影响水生昆虫、鱼类、蛙类等动物,还可能对水生植物如藻类产生负面影响。农药的存在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除了直接毒性作用外,农药还可能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对更高级的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威胁。一些农药成分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其浓度可能逐级放大,最终对顶级捕食者如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健康风险。
1.3农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不仅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污染主要体现在农药喷洒时的挥发和漂移,以及大气中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1.3.1农药喷洒过程中的挥发和漂移
在农药喷洒过程中,部分农药会因挥发作用从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进入大气环境。这些挥发出来的农药分子可以随风长距离漂移,从而扩大污染范围。特别是在高温、低湿、风速较大的条件下,农药的挥发和漂移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农药喷雾的细小液滴也可能随风飘散,进一步加剧大气中的农药污染。
1.4农药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农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玉米的产量,但同时也对玉米的品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对玉米食用安全性的威胁,以及农药对玉米营养成分和口感的影响两个方面。
1.4.1农药残留对玉米食用安全性的威胁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残留在玉米中的化学物质,这些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一些农药成分具有毒性,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玉米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慢性中毒、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损伤等。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农药残留的危害可能更为显著。因此,农药残留对玉米的食用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4.2农药对玉米营养成分和口感的影响
除了对食用安全性造成威胁外,农药还可能影响玉米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农药的化学成分可能与玉米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反应,导致营养成分的损失或变化。例如,某些农药可能降低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或者影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同时,农药残留还可能改变玉米的口感。一些农药成分可能使玉米产生异味或口感变差,降低其食用品质。这种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食用体验,还可能对玉米的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2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农药污染的治理措施
2.1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策略
为了降低农药对环境和玉米品质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至关重要。这主要包括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以及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知水平。
2.1.1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以玉米螟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对玉米产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可以引入其天敌昆虫,如赤眼蜂。赤眼蜂能够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从而破坏玉米螟的生命周期,显著降低其种群密度。具体来说,针对每亩玉米田,可以在玉米螟产卵高峰期释放约15000至20000只赤眼蜂。这样的释放量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能够大幅度减少玉米螟的数量,进而降低农药使用量。通过引入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农药的使用量可减少30%~50%。除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同样值得推广。以粘虫板为例,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特别适用于控制飞行中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粘虫板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通过涂抹特殊胶粘剂来捕捉害虫。在使用粘虫板时,建议每亩玉米田悬挂约20~30块粘虫板,高度以玉米植株的中上部为宜,以便更好地吸引并捕捉飞行中的害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据实践统计,采用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方法的玉米田,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降低20%~40%。
2.1.2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知水平
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知水平是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关键。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现场指导等活动,向农民普及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剂量控制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例如,教育农民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农药的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过度使用。据研究显示,农民在经过相关培训后,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农药的使用剂量。在未受培训之前,农民往往倾向于使用过量的农药以确保防治效果,这通常会导致农药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在培训后,农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农药剂量,例如在病虫害较轻的情况下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或者在病虫害严重时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进行辅助,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2.2改进农药使用技术的措施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农药并减少其对环境和作物的影响,改进农药使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包括精准施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及新型环保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2.2.1精准施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在农药使用技术的改进上,应着重关注精准施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传统的施药方法往往存在施药不均匀、浪费严重等问题,而精准施药技术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精准施药技术,作为当前农业科技的前沿领域,其核心理念是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确、高效的施药。这一技术结合了先进的传感器、无人机以及智能喷雾设备等现代化工具,实现了对农药投放的精确控制。例如,在玉米田中,可以利用无人机搭载高精度喷雾系统进行施药。这种系统能够根据病虫害的具体分布和密度,智能调节药液的投放量和投放位置,从而确保每一滴农药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精准施药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它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这个体系,能够实时监测到玉米田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而迅速调整施药策略,确保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种以科技为驱动的施药模式,不仅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更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2.2新型环保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除了改进施药技术外,研发新型环保农药也是减少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新型环保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高效等特点,可以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例如,近年来研发的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其有效成分来源于自然界,对环境和人体相对安全。在应用方面,新型环保农药可以结合精准施药技术进行使用,以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例如,在玉米螟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型生物农药结合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将药液精确投放到受害植株上,从而达到既减少农药使用量又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据统计数据显示,使用新型环保农药后,农药残留量可以降低50%以上,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也显著减少。
2.3加强农药监管的政策建议
为了有效控制农药污染,加强农药监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加大处罚力度,可以更有效地规范农药的市场行为和使用行为,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2.3.1完善农药登记、销售和使用管理制度
针对农药的登记、销售和使用环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登记方面,应设立严格的农药登记制度,要求农药生产厂家提供详尽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报告,确保登记的农药产品安全有效。同时,建立农药登记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便于公众查询和监督。在销售环节,应加强对农药销售网点的监管,确保其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并严格按照登记信息进行销售。此外,推广农药销售实名制,建立销售记录和追溯系统,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追踪到农药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在使用方面,应制定详细的农药使用指南,明确各类农药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等要求。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农药使用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此外,鼓励农民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等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处罚力度
为了确保农药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大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处罚力度。首先,应明确违规行为的界定标准,包括超范围使用农药、超剂量使用农药、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行为。一旦查实违规行为,应依法对责任主体进行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吊销经营许可证等措施。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对于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荣誉表彰,以激发公众参与农药监管的积极性。此外,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也很关键。农业、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打击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形成对违规行为的全方位监管和打击态势。
3结语
综上所述,农药污染问题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不容忽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改进农药使用技术,并加强农药监管。通过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精准施药技术、新型环保农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完善农药管理制度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还能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艳.化肥农药污染控制与防治探讨[J].区域治理,2023(04):155-158.
[2]孙晓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析[J].种子科技,2023,41(17):142-144.
[3]黄英超.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08):91-92.
[4]杨莹.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研究[J].农家参谋,2022(08):117-119.
[5]陈国天.探讨影响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河北农机,2023(17):115-117.
[6]郑洪星.农作物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2(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