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论文

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论文

2

2024-10-15 13:46:4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介绍了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阐述了农业地质取得的成果。

  摘要:介绍了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阐述了农业地质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农业地质;工作方法;采样准备

  1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

  1.1采样准备

  1.1.1组织准备、编写详细工作方案

  农业地质采样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和编写详细的工作方案。组织准备包括成立采样团队,明确职责,准备设备和工具。工作方案包括采样目的、地点、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等内容。准备过程中需注意确定采样目标、地点,制定计划,准备工具,确定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

  1.1.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农业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为采样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收集资料有:①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②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③土壤信息。包括土壤类型、质地、肥力等。④气象信息。包括气温、降雨量、蒸发量等。⑤社会经济信息。包括人口、农业产量、农业结构等。

  收集资料时需注意:①全面性。要收集各方面的资料。②准确性。要确保资料可靠。③实时性。要更新资料。

  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全面了解采样区域,为采样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支持和参考。

  1.1.3布点设计及勘查

image.png

  布点设计及勘查是农业地质采样中的关键环节,目的为选择合适采样点,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①确定采样点数量。根据采样目的和收集的资料,确定足够的采样点数量,反映采样区域的地质、土壤和环境状况。②布点设计。根据收集的资料和采样目的,设计合适的布点方案,考虑采样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和环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③现场勘查。核实收集的资料是否准确,观察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特征,记录相关信息,为采样设计提供参考。④采样点选择。根据现场勘查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能反映采样区域的地质、土壤、环境状况,并确保采样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布点设计及勘查需注意:①代表性。选择的采样点要具有代表性。②可比较性。采样点分布要均匀,方便样品分析和数据比较。③实际情况。选择采样点时,要考虑实际情况,确保采样的可行性和安全性。④资料收集。在现场勘查中,要认真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以上过程,可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为农业地质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1.1.4采样注意事项

image.png

  农业地质采样要注意以下事项:①采样前准备。在采样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编写详细的工作方案、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布点方案等。这些准备工作能够确保采样的顺利进行,提高采样效率和准确性。②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不同的采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土壤和环境条件。在采样时,要遵循规定的采样技术规范,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③样品处理和保存。在采样结束后,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和保存。处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和损坏,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较性。同时,要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和介质,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④数据记录和分析。在采样结束后,要及时记录相关的数据,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等。同时,要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指标的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提供支持。⑤安全防护。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特别是对于有毒有害的物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确保采样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以上注意事项的遵守,我们可以确保农业地质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获取可靠的数据和支持,为农业生产和地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农业地质样品的加工处理

  1.2.1常规样品分析

  在进行常规样品分析时,我们使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来测定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具体步骤:①准备标准溶液。制备了硅、铝、钙、镁等元素的标准溶液,以便制作标准曲线。②样品消化。称取5 g农业地质样品,记录样品重量。将样品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氯化氢和硝酸混合物(王水),将样品溶解。盖上盖子,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使样品充分溶解。③样品测定。将消化后的样品溶液倒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硅、铝、钙、镁等元素的含量。从消化液或稀释液中取出适量样品,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分析,同时制作标准曲线,将样品溶液导入仪器中进行测定。④数据记录。记录每个元素的测定结果,并将其与标准曲线对比,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测定结果的误差范围。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获得农业地质样品中常见元素的含量数据,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1.2.2抽取实验室内部样品

  在实验室内部,我们对一批土壤样品进行了随机抽样,以进行分析和检测。具体步骤:①确定抽样方案。实验室共有100个土壤样品,我们计划从中随机抽取20个样品进行后续分析。抽样方案采用随机数生成器,确保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概率相等。②随机抽样。使用随机数生成器从100个土壤样品中抽取20个样品的编号。记录每个样品的编号、名称、重量等信息。③样品处理。对抽取的样品进行粉碎、研磨等处理,使其满足实验分析的要求。④样品称重。对每个样品进行称重,记录其重量信息。这将为后续元素含量的计算提供基础数据。⑤样品分析。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实验方法,对每个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记录每个元素的测定结果。⑥数据记录。将每个样品的信息、重量、元素含量等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同时,计算每个元素的平均含量、标准差等统计指标,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从实验室内部的土壤样品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样品,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同时,通过严谨的数据记录和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3常规样品分析

  在进行常规样品分析时,我们采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来测定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具体步骤:①准备标准溶液。制备了硅、铝、钙、镁等元素的标准溶液,以便制作标准曲线。②样品消化。称取5 g土壤样品,记录样品重量。将样品放入塑料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氯化氢和硝酸混合物(王水),将样品溶解。盖上盖子,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使样品充分溶解。③样品测定。将消化后的样品溶液倒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硅、铝、钙、镁等元素的含量。从消化液或稀释液中取出适量样品,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分析,同时制作标准曲线,将样品溶液导入仪器中进行测定。④数据记录。记录每个元素的测定结果,并将其与标准曲线对比,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测定结果的误差范围。样品成分分析数据见表1。

image.png

  通过以上步骤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土壤样品中常见元素的含量数据,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严谨的数据记录和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4痕量金元素的常规分析

  在进行痕量金元素的常规分析时,我们采用了原子吸收光谱法来测定样品中的金元素含量。具体步骤:①准备标准溶液。制备了金的标准溶液,以便制作标准曲线。②样品消化。称取1 g岩石样品,记录样品重量。将样品放入聚四氟乙烯消化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和氢氟酸混合物,将样品溶解。盖上盖子,放在电热板上加热,使样品充分消化。③样品测定。将消化后的样品溶液倒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元素的含量。从消化液或稀释液中取出适量样品,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分析,同时制作标准曲线,将样品溶液导入仪器中进行测定。④数据记录。记录每个元素的测定结果,并将其与标准曲线对比,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测定结果的误差范围。样品重量与金含量对应见表2。

image.png

  通过以上步骤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岩石样品中金元素的含量数据,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地质研究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严谨的数据记录和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5 pH值测定

  在进行pH值测定时,我们采用了pH计来测定样品中的pH值。具体步骤:①样品准备。从样品中取适量溶液,将其转移到烧杯中,然后用pH计进行测量。样品编号S1、S2、S3、S4、S5、S6、S7、S8、S9、S10、S15、S20的pH值分别为4.5、5.0、4.8、5.2、5.1、6.5、6.3、6.4、6.1、6.2、5.5、4.9。

  2取得的成果

  实验成果分析得到金元素含量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和地质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严谨的数据记录和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pH值测定方面,我们测量了每个样品的pH值,这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实验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较低pH值的样品,如样品S1、S3和S6-S10,这些样品的pH值表明它们可能表现出酸性性质。而样品S2、S4和S11-S20的pH值则表明它们具有适中的pH值,可能表现出中性或弱酸性性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样品S15,其pH值最低,为5.5,这表明它可能比其他样品更偏酸性。同时,样品S16-S20的pH值相对稳定,这表明这些样品的酸碱性质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进行了其他实验和分析,进一步探索了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性质。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发现样品中硅、铝、钙、镁等元素的含量较高,这些元素是构成岩石的主要成分,反映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此外,我们还发现样品中金元素的含量较高,这可能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农业地质的工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该地区的地质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成果不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提供了依据,也为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成果,发掘更多的地质信息,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束语

  在样品S6~S10期间,pH值逐渐增加,从6.5变到6.2。这表明在此期间样品的pH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能表现出碱性性质。在样品S11~S15期间,pH值逐渐降低,从6.3降低到5.5。这表明在此期间样品的pH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能表现出酸性性质。在样品S16~S20期间,pH值相对稳定,维持在5.2~4.9之间。这表明在此期间样品的pH值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能表现出中性性质。确定了每个样品的pH值,提供了对每个样品酸碱性质的定量了解。观察到了样品pH值的变化趋势,提供了对样品整体酸碱性质的初步判断。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为后续的实验和分析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明,赵永辉,张永生.农业地质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初步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5(09):973-980.

  [2]刘心怡,中国农业地质工作方法及其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30(06):69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