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发展策略论文

2024-09-03 10:33:5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中国正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被认为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成为当务之急,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势在必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一发展势头也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摘要:中国正在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是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被认为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成为当务之急,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势在必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一发展势头也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困难问题;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0年,农业部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该规划着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规划提出了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旨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农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朝着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被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概述
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与特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涌现出的新型组织形式或个体,其特点和定义如下。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次,这些主体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它们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常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同时,它们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稳定,倡导绿色生产、生态农业,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资源整合和合作共赢的特点,通过合作联盟、产业链合作等方式,整合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多方共赢。总的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1]。
1.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涌现出的新型组织形式或个体。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种形式,涵盖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经营主体[2]。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示出规模化经营的趋势,通过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整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借助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它们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种类,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财税优惠、金融支持、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包括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这些经营者大多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积极参与技术培训,并具备一定的非农工作经验。然而,他们仍然面临着诸如融资、土地获取、服务体系、政策效率和后继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有关部门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创造良好的农业创业与就业环境,建立农业经营者的退出与进入机制,寻求突破点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提高发展效率、增强发展力量,并建立更有效的发展机制,是当前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3]。
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加趋向于规模化经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整合,它们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继续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以提升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多元化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产业链,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重视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方向,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将加强信息化管理,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并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这些举措将为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呈现出多样性和规模化的特征,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将继续成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面临的困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资金压力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发展初期,这些主体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高投入成本和长资金回报周期等问题制约了他们的规模化经营和技术更新步伐。其次,技术水平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仍存在短板,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市场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风险,这使得它们容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土地资源约束也是一大挑战,特别是一些地区土地资源紧张,这限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发展。此外,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生态环境压力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一些地区的有关部门在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面政策不够明确或者执行不到位,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4]。
面对这些挑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积极寻求有关部门支持和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3实地调研
通过调研某乡镇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63家,其中种植业282家,养殖业81家,享受政策支持的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家,区工会扶持2万元,其他几乎没有。其中,种植业282家,服务带动小农户5户以上的占多数,20户以上的51户,50户以上的25户,100户以上的12户。(2022年家庭农场水果蔬菜业种植补贴、苗木一次性补贴、土地流转补贴、智能系统补贴、管护补贴、种粮补贴等,补贴标准各地不一,多则几十万,少则几万,具体以当地官方发布的政策为准。)
种植大户情况:规模粮食种植大户有4户;规模苹果种植大户20户;规模酿酒葡萄种植大户7户;合计总面积:5633亩。
4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种粮大户A农场和B村的调查,过去两年里土地流转价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三年前,土地流转价格仅为每亩70~80元,甚至有时降至50~60元每亩。然而,今年这一价格已经升至每亩200~400元。这样的涨价趋势让原本合理的流转变得不切实际,甚至让种植主体感到了压力。有些农户考虑撂荒,放弃流转土地,而并非随意流转给任何人。同时,高昂的土地投入成本、资金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也让许多有意租赁土地的人望而却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扩大扶持规模,以及将补贴扶持政策涉及面扩展至更多农户,而不仅仅局限于个别大型或省级以上专业合作社。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政策支持与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资金扶持政策需要优化。有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为农业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融资服务。有关部门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5]。
第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政策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可以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目标。
第三,市场准入和销售渠道政策需要优化。有关部门可以优化市场准入制度,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村集贸市场等销售渠道,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趋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四,土地流转政策需要优化。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更加灵活、便利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同时,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需要优化。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通过以上政策支持与优化,可以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资金、技术、市场、土地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6]。
5结论与展望
如今到农村去创业,是不少致富追梦人的选择。分享各种农村创业项目心得与经验,带领农民打造“有身份证”的农产品。我们内心深处都是兴奋的,那是回归自然的天性,我们都希望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山林之间。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政策支持与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通过提出建议,着眼于资金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人才培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方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常具有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够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引领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先进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高效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03):16-25.
[2]李海燕,谢长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01):74-75.
[3]周丽红,李晓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05):117-118.
[4]王欣怡,刘晓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问题,2019(03):45-47.
[5]马海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02):95-96.
[6]赵艳艳,韩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0(06):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