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困境及对策论文

2024-06-27 14:49: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阐述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与机遇,分析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挑战与困境,提出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对策。
摘要:阐述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与机遇,分析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挑战与困境,提出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乡村振兴,使命,困境,对策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责任在肩,也是彰显其时代价值的良好契机。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民办高校必须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要,积极回应并广泛参与乡村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主动担当作为,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1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与机遇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其办学职责所在,也是学校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发展水平的良好契机。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时代使命,也是发展机遇。
1.1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民办高校的时代使命
1.1.1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中*中*国*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只有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潜能,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方面,全社会的参与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支持。传统上,政府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这些资源的共享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社会各界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乡村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形成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全社会的参与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这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社会各界的参与可以促成农村治理体系的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驱动、社会为补充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乡村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1.1.2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自在其列。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所有高校必须深入参与其中。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参与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同样责任在肩。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相对于一些公办高校,民办高校通常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基层实际需求。这种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更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民办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方面具有较大潜力。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民办高校可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实现创新创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灵活的人才培养、积极的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的支持,民办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体现其社会责任和担当作为。
1.2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
1.2.1乡村振兴战略为民办高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应用型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发挥灵活办学机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对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满足社会需求。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更加全面发展、跨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综合需求,又能够在跨学科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创新和推动作用。除了专业课程的调整,民办高校还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这种深度融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农村基层,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2.2乡村振兴战略为民办高校产学研合作拓宽了资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而民办高校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是其中受益的一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民办高校得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合作机会。在推动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支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民办高校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其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也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2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挑战与困境
近年来,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民办高校虽然在培养专业人才、支援地方智力、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境。
2.1资源不足限制了民办高校开展服务社会的内驱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面对的一大挑战是资源的匮乏。相较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这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贡献。一方面,相较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的财政支持相对有限,导致其在投入乡村振兴项目时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难以配备更为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物质资源。
其次,资源不足也表现在师资力量上。由于民办高校在经济实力和知名度上不及公办高校,吸引高层次和专业化人才变得更为困难。这使得民办高校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受限,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支持。此外,受发展历史、办学属性、生源质量等影响,导致一些人对民办高校存在歧视心理,对其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存在疑虑,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服务进程。
2.2协同不够制约了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协同。校地、校企、校校间对接不够,联系不多,导致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限制了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至关重要。这种紧密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融入地方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而且是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良好机遇。此外,校地合作项目相对匮乏。一些民办高校与地方之间缺乏深度的校地合作项目,导致学校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地方经济的创新力量。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协同不足直接制约了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更好的合作与发展,提升校地双方的互动,务必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渠道与协同机制,以促进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2.3组织不强影响了民办高校的主动服务意识民办高校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时,应当拥有更强的组织性和协作性。这种组织性不仅仅指领导层的决策和规划,也包括广大师生的参与和支持。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引导。民办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独特的责任和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方面似乎尚未充分激发这些潜在的力量。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组织和协调民办高校的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全局需求。二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统筹规划。多数民办高校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长远规划、配套方案和激励政策,这就导致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执行不力。具体表现在研究团队和工作团队的不足,专项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校友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
3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对策
针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民办高校要切实担起责任,开辟路径,将办学特色和优势转化到服务地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综合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促使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实力,收获相应益处。
3.1转变观念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民办高校的使命和职责,也是民办高校展现特色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实现互惠共赢的必然选择。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民办高校可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勇于开拓,积极作为,以达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之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民办高校能够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更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此外,上级有关单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并加强对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领导,在引导、服务、考核等方面做好统筹规划。政府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组织机制,确保对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协调和落实。
3.2抓住重点做好基层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民办高校可充分发挥其办学灵活性和创新性,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注重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同时,民办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和需求,激发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热情。民办高校还可以结合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职业农民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助力基层开展“学历提升”计划,以支持那些希望在家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示范户等群体。
3.3主动融合推进服务地区产学研合作与创新
通过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民办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乡村地区提供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支持。综合考虑学校、产业、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各项条件,通过校企、校地联合等形式,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帮助乡村实现产业的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实现与乡村深度融合,民办高校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产业特色。通过与乡村居民建立密切联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的服务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实现农业科技资源与高校科技服务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鼓励高校师生、校友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孵化乡村振兴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推动民办高校产学研与创新成果在乡村的有效落地。
3.4挖掘特色多方位支援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不仅在内部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相对灵活的机制,在社会服务方面同样可以打破传统模式,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在乡村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实地项目、提供专业咨询等方式,参与并支持乡村社区的基层治理工作。这种参与不仅可以带来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地方的深度融合,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民办高校也有着令人称赞的表现。他们不仅注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致力于在传承中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民办高校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实践团队的组建,投入到农村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为乡村提供专业的支援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慈仙,智晓彤.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理论探讨[J].大学,2020(02):13-19,12.
[2]田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01):70-72.
[3]李才.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01):91-97.
[4]韩嵩,张宝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重要向度[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8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