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论文

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论文

1

2024-06-26 16:05: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丰产的关键环节。针对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技术要点,包括春季返青管理、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田间除草和其他日常管理措施,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丰产的关键环节。针对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项技术要点,包括春季返青管理、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田间除草和其他日常管理措施,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冬小麦,春季管理,返青,追肥,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作为菏泽市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水平和产量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调整,冬小麦春季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科学合理的春季田间管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必由之路。

  1.菏泽市冬小麦生产现状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回暖迅速,为冬小麦春季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近年来,菏泽大力推广“济麦22”、“徽麦23”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22年达到630万亩。在品种更新和良种使用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机械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小麦单产水平连续数年保持在350公斤/亩以上的较高产量。然而,传统的冬小麦春季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的气候条件变化和耕作制度调整。一方面,近年来春季气温升高较快,小麦返青期提前,部分地区传统返青管理时机把握不准;另一方面,农民对精细化操作技能的掌握还有待加强,例如病虫草害精准防治、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等,存在经验主义和粗放管理的问题。

92c18be862077a32fd746acab7ab447.png

  2.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春季返青管理时机把握不准确。部分地区由于气温升高过快,传统经验判断返青时期存在偏差,返青过早易遭遇倒春寒冻害,返青过迟则影响后期营养生长。二是肥料投入较多,但追肥方式和时期不当。目前菏泽地区小麦全生育期化肥使用量在200-250公斤/亩,存在投入偏高的问题,而且主要以一次性基肥施入为主,忽视了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动态需求,难以实现高效利用。三是病虫草害防治缺乏预测预报,防治手段单一。由于缺乏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监测预警,防治决策过于被动应急,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防治,难以精准高效控制病虫草害。四是灌溉管理依靠经验较多,缺乏对土壤墒情的综合考虑。现有灌溉管理主要根据经验和习惯施行,缺少对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的系统分析和调控。五是除草剂使用不够精准,残留对环境影响较大。除草剂种类单一、用量偏大,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增加了农残风险和环境污染隐患。六是智能化、精细化日常管理操作有待推广。新型精准管理模式和设施设备在菏泽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程度较低,日常管理过于依赖传统经验做法,难以适应高产高效种植需求。

  3.菏泽市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3.1春季返青管理

  通过气象部门的10-15天滚动天气预报,结合不同小麦品种的返青特性,当预测地区日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施用尿素30-40kg/亩作为返青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1]。施肥方式可采用深施(作业深度10-15cm)或沟施,将肥料直接施入根系层,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可同步利用温室大棚、拱棚等简易设施,对田间微环境进行调控,使温度维持在15-18℃,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的适宜范围内,为均匀出苗创造最佳条件。对于越冬入冬较晚(如12月中下旬播种)的晚播麦田,在小麦返青前应开展1次深翻或深松整地作业,作业深度控制在20-25cm左右,旨在提高土壤透气性和疏松度,增强作物返青后的恢复力。深翻还可以打破土壤紧实层,改善根系生长环境;而深松则主要破坏土壤结构体,增加土壤孔隙度,为根系营养吸收创造通气条件。具体采用何种方式,需根据当地土壤实际情况而定[2]。

  3.2春季追肥管理

  冬小麦生育期长达7-8个月,对营养元素尤其是氮、磷、钾的需求量很大,且在不同生育阶段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科学合理地追肥管理对于实现高产至关重要。在小麦拔节期(绿帘长度约1/4-1/3时)和孕穗期(拔节后20天左右)这两个关键时期,小麦营养需求量陡增,应参考叶色积分值与产量水平关系模型和营养诊断结果,精准补充氮肥60-80kg/亩、磷肥30-40kg/亩、钾肥20-30kg/亩。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在大田推广应用缓释性肥料较为理想,如包衣尿素、控释重铵等。也可采取液体肥通过滴灌等精准施肥方式进行营养补充[3]。在青拗醒分子房期(拔节后30天左右),小麦籽粒开始灌浆扩大,需要大量硼、锌等微量元素参与新陈代谢,此时应追施硼肥1-2kg/亩、锌肥2-3kg/亩,通过叶面喷施或滴灌方式均可,以促进花器官发育和籽粒饱满。

  3.3病虫害防治

  对于冬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如白粉病、纹枯病、锈病以及蚜虫、潜叶蝇等,需要开展常年监测和发生趋势预测预报,结合气象数据,分阶段实行综合防治。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可应用高效低残留的3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0-750克/亩或25%环醇菌酯可湿性粉剂800克/亩等药剂,来预防和治理叶锈病、白粉病等为主的病害。孕穗至乳熟期则应选用具有联合杀菌杀虫的高效药剂,如18%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000克/亩等,既能防治纹枯病、锈病等病害,又可同时杀死蚜虫等虫害。化学防治时应注意药物的高效性、低毒性和低残留性,配置使用高压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确保药液充分覆盖作物体表。更为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一方面要加大力度选育推广抗病虫害品种;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物防治,如在麦田种植诱捕作物,增殖放养螨类、节肢类天敌昆虫等,构建人畜植物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高效综合防治体系,实现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8af7293b663cbcf51ec5a496014b2e9.png

  3.4灌溉管理

  精准掌控灌溉时间和用水量,是冬小麦获得丰产的关键之一。要根据实时监测的土壤墒情和含水量数据,结合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规律,科学制定灌溉方案。在小麦分蘖拔节期(返青后30-45天)、孕穗期(拔节后20天左右)和乳熟期(孕穗后20-25天)这三个需水高峰期,务必及时补充充足的水分,否则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转传递,造成籽粒发育受阻。每次灌水量应控制在50-70毫米左右,采取循环漫灌的方式,间隔3-4天轮灌一次。根据田间实时监测结果,结合天气预报分析,掌握土壤持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般在土壤含水量降至最大持水量的50%-60%时即应补水,切忌过度浇灌或漏灌。同时要加强排水沟渠的疏浚维护,保持通畅无积水,防止雨季积水涝渍导致作物死亡[4]。

  3.5田间除草

  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应采取耕种防除、化学除草和生物防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对于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如啰草、狗尾草、马蹄金等,在小麦分蘖期(返青后15天左右)可选用30%苯萃硫菌灵乳油700-800毫升/亩或60%甲术丁硫磷乳油400-500毫升/亩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喷施时应适当增大用量和喷嘴压力,确保除草剂与杂草充分接触覆盖,以提高防除效果。从小麦拔节中期至孕穗期,则主要防除阔叶杂草如牛膝菜、藜芦等,可使用48%草甘膦可溶液1500-2000毫升/亩。在麦田拔节至孕穗期,还应结合1-2次中耕除草,将残余杂草连根拔除。中耕操作要轻薄翻松,避免伤及小麦根系影响生长,掌握好时间和技术要领很关键。同时可结合生物除草剂等增施措施,有助于构建无公害绿色防除体系。此外,针对一年生杂草,播前施用缓释型除草剂如丁羰壆酮或擎米薯钠等也是一种可选措施。综合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确保彻底清除杂草危害。

  3.6其他田间管理

  要密切关注小麦长势动态,及时掌握分蘖数、有效穗数等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注意清除畦畔杂物,设置诱捕装置监控鼠害和鸟害风险,发现立枯病株或病斑等植株问题,应连根拔除并对附近区域加大防治力度,避免疫病蔓延扩散。针对容易倒伏的高杆品种或生长过旺的麦田,应主动采取拖晷或人工弯垂处理,在拔节期至灌浆初期(孕穗后5天左右)进行1-2次,增强小麦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确保灌浆期光照通风条件良好。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广精准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推广使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实时获取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等田间信息;推广滴灌精量控制施肥施药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结束语

  在进行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综合采用上述多项技术措施,对冬小麦春季生长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以促进绿色高效种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晓.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方案[J].现代农村科技,2023(10):19-20.

  [2]韩捷.河北唐山市春季小麦田间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6):32-35.

  [3]曹振林.徽县冬小麦冬春季田间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2):14-15.

  [4]纪玉娜,杨洪珍.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