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成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2024-06-19 09:37:5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现象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剖析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现象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剖析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关键词:乡村振兴,撂荒耕地,治理策略,粮食安全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乡村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核心要素。然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耕地长期闲置、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现象,即所谓的“撂荒耕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稳定,还对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稳定带来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成因分析
1.1经济因素
1.1.1农业生产收益低
受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尤其是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行业收益的相对劣势,使得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1]。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种粮成本高、产量不稳定,使得种地收益与投入成本严重不成比例,农户往往面临“种地亏本”的困境。另外,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其工资性收入远超农业收入,进一步降低了农户对种地的积极性。
1.1.2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人口老龄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工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而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其体力、技能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任务。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使得部分耕地无人耕种,逐渐走向撂荒。
1.2制度因素
1.2.1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土地确权不清晰、流转信息不对称、流转程序繁琐等问题,使得有流转意愿的农户难以找到合适的接手方,导致土地资源闲置。另一方面,流转过程中权益保障机制缺失,农户对流转风险心存顾虑,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保障,宁愿选择撂荒也不愿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
1.2.2农业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政策落实不到位、补贴标准偏低、补贴对象不精准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覆盖面有限,无法充分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同时,土地整理、农田改造等重大项目落地困难,无法有效改善耕地条件,产生了耕地撂荒现象。
1.3自然条件与技术因素
1.3.1耕地质量差
由于部分耕地因土壤贫瘠、水源匮乏、地形复杂、地块分散等自然条件限制,导致耕作难度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同时,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环境污染,进一步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从而导致耕地撂荒。
1.3.2农业技术应用滞后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同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不足,农户缺乏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指导,难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从而导致耕地撂荒。
1.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和传统观念,即使耕地收益微薄甚至亏损,仍倾向于保留土地以防范未来生活风险。同时,传统的“精耕细作”观念和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使得农户对土地撂荒持保守态度,不愿尝试新的耕作模式或流转土地。此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机制和集体决策机制,也影响了对撂荒耕地的有效治理。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撂荒耕地治理策略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复杂成因,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治理策略,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解决这一难题。
2.1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2.1.1优化种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气候条件,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作物,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推广订单农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2.1.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如精准农业、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智慧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科技素质,鼓励农户采用先进农机具、良种良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1.3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加大财政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耕地抗灾减灾能力[2]。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整合零散地块,优化土地布局,便于大型机械作业,降低生产成本。
2.1.4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业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2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
2.2.1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就业权利。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
2.2.2推动农业职业化发展
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设立农业技术职称,提升农民职业地位,增强其从事农业生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3鼓励返乡创业就业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带动本地就业,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2.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与产权制度
2.3.1完善土地确权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权属关系,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及时化解土地纠纷。
2.3.2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鉴证、纠纷调解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流转双方权益。建立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防止流转价格过高或过低影响土地流转秩序。
2.3.3创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贷款风险。
2.3.4强化流转合同监管
制定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严惩违约行为,保障流转合同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4改善耕地质量与地理条件
2.4.1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4.2开展土地整理项目
对零散、破碎、低效的耕地进行整理,合并地块,平整土地,提高耕地连片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
2.4.3优化农田水利设施
新建、改建和扩建农田水利工程,完善农田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保障农田灌溉需求。
2.5政策引导与监管
2.5.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提高农民耕地保护意识[3]。开展耕地保护教育,让农民认识到耕地撂荒的危害,树立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
2.5.2提供精准财政支持
加大对耕地保护、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实施精准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耕地。对撂荒耕地复耕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农民种地积极性。
2.5.3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耕地保护不力的地区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2.5.4构建撂荒耕地监测预警机制
运用遥感、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对耕地撂荒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耕地撂荒风险。建立撂荒耕地数据库,动态跟踪撂荒耕地的变化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3.结束语
要有效治理农村耕地撂荒,必须从经济、制度、自然条件与技术、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出发,采取系统性、综合性措施,提升农业效益,优化劳动力配置,完善土地流转与产权制度,改善耕地条件,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撂荒耕地治理工作探究[J].河北农机,2024(02):163-165.
[2]缪文.营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及复耕治理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22(12):118-120.
[3]缪文.营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及复耕治理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22(12):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