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高纬寒地饲草产业现状与展望论文

2024-06-06 09:57:2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草食性家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品质饲草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黑龙江寒地地区,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深入分析黑龙江寒地饲草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通过全面梳理和探讨,为推动黑龙江乃至更广泛寒地地区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要:随着草食性家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品质饲草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黑龙江寒地地区,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深入分析黑龙江寒地饲草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通过全面梳理和探讨,为推动黑龙江乃至更广泛寒地地区饲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饲草;产业;现状;问题;发展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Forage Industry in High Latitude Cold Region of Heilongjiang
WANG Jianli1,MU Linlin1,ZHUANG Xu1,YOU Jia1,ZHANG Dongmei1,
LI Jikai1,DI Guili2,SHEN Zhongbao1,HAN Weibo1*
(1.Institute of Forage and Grassland Sciences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China;2.Institute of Economic Crops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6,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herbivorous livestock breeding scale,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forage grass is also increasing.In the cold region of Heilongjiang,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forage grass industr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dustry.This paper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forage grass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cold region,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n this basis,in order to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rage grass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and even wider cold reg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bing and discussion.
Keywords:forage,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0引言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突出。黑龙江也是草业大省和畜牧业大省。全省草原面积118.63万hm2,主要分为松嫩平原草原区、三江平原草原区和山区半山区草原区[1]。2021年,全省奶牛存栏109.7万头,肉牛存栏403.95万头,出栏299.73万头,肉羊存栏839.16万头,出栏880.31万头[2-3]。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近60%,是全国最大的乳品生产基地,产能全国第一,奶粉和婴幼儿配方粉产量全国第一,牛奶产量居全国第2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4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随着草食性家畜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优质饲草的需求也在持续加大。在黑龙江寒地,饲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寒地草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1发展现状
饲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既为草食家畜提供饲料,更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使命。2020年,全省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59.24万hm2,饲草总产量达到了611.1万t,与2015年相比,面积增长了39.93%,产量更是增长了171.32%。在这些饲草种植面积中,有14.92万hm2是利用耕地进行的,1.65万hm2是利用盐碱地进行种植,而天然草原饲草料地则占据了42.52万hm2。此外,还有0.14万hm2的退耕还草地也被用于饲草种植[4]。
1.1黑龙江饲草生产方式
黑龙江饲草生产目前存在3种主要模式[5]。首先,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面积种植,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其次,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大量草地得以建设。最后,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和草业公司则采取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种植的生产方式。饲草生产又分为天然牧草的刈割加工和人工种植饲料的收获加工2种方式。天然牧草主要利用羊草进行干草加工,而人工种植的饲料作物则以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总体来看,黑龙江饲草生产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这其中规模化种植和专业生产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国家政策在饲草生产中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饲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黑龙江省饲草产业现状
在广阔草原的依托下,以及畜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下,黑龙江草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全省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具备草业生产加工能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生产紫花苜蓿、羊草、燕麦和青贮玉米为主,不仅满足了本地畜牧业的需求,还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优质的饲草产品。
1.2.1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因其卓越的饲草品质和产量,成为了人工草地建植的首选作物,其干草商品率相对较高[6]。在黑龙江,多家大型企业专注于紫花苜蓿的生产,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畜牧业提供了稳定的饲草供应。
1.2.2羊草
在松嫩草原的区域内,羊草的生产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大齐”沿线的肇东、安达、大庆和泰康等市县[7]。这些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大量采集羊草作为草捆生产的原材料。加工后的羊草草捆不仅满足了当地畜牧业的需求,还广泛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江浙等地,为全国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饲草来源。
1.2.3燕麦
近年,随着国内对燕麦草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燕麦草的种植面积在黑龙江省内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一些大型的养殖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自种自收”和“公司+农户”订单种植等方式来增加燕麦草的供应。这些企业通过与农户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确保燕麦草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他们还注重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燕麦草的种植效益,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2.4青贮玉米
青贮玉米作为奶牛的基础粗饲料,在黑龙江的养殖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随着养殖企业对青贮玉米喂养意识的提高,黑龙江的青贮玉米种植得到了广泛推广。在双城、哈尔滨、大庆、杜蒙、富裕等畜牧业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大型农场,主要的大型乳业、肉牛、养殖企业都采取了“自己租地种植、收获”和“公司+农户签订协议”的模式来种植青贮玉米。这种集约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青贮玉米的产量,还促进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困难挑战
2.1饲草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地方政府担心饲草业发展与耕地“非粮化”要求有冲突,认为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未能纳入农作物范畴中,统计部门也不认可,饲草种植面积拓展难,现有种植面积也面临调减的压力。
2.2供不足需矛盾突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牛羊肉自给率要达到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到2025年和2035年,草食畜牧业对优质饲草需求预计将分别达到2.2亿t和3亿t,以目前全国优质饲草的供应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饲草供需矛盾将越发凸显。
2.3草原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由于对粮食和草料的态度偏重和不平衡,以及对草原管理和建设的忽视,黑龙江省的草原面积出现急剧的减少,同时现有草原质量下降。据统计,黑龙江“三化”草原总面积57.63万hm2,约占全省草原面积49%。其中,盐渍化草原42.02万hm2、退化草原14.51万hm2、沙化草原1.10万hm2。“三化”草原集中分别在松嫩平原草原区,占全省“三化”草原面积95%以上。其中,盐渍化草原广泛分布在松嫩平原草原区,沙化草原主要分布在嫩江、松花江两侧,山区半山区草原区和三江平原草原区局部因过度放牧及河流两侧水侵蚀,存在零散分布的退化和沙化草原。自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的牧草亩产量从200 kg以上大幅下降至75 kg以下,部分低产地块的产量甚至只有25 kg左右。在一些严重地区,草原甚至变成了荒芜之地。原先优质的羊草草原也逐渐被杂草混生的劣质植被所取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黑龙江省从2003年开始在松嫩平原的部分草原实施了禁牧和休牧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禁牧后的草原植被状况明显改善,优良牧草数量增多,植被覆盖度也显著增加。然而,偷牧现象并未完全杜绝,禁牧后的草地植被恢复到原有状态仍需时日。
2.4饲草种业发展滞后
与粮食作物相比,我国饲草种业发展更加滞后,存在世代不清、品种混杂、草种总量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黑龙江省近些年育成牧草品种,具有抗寒、抗旱、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优势。但多年生牧草具有在本地当年种植一般不结种子、种子产量低等特性,种子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第2年及以后一般种子产量为10~30 kg/666.67 m2,致使种子生产成本达到40~80元/kg,并且种子生产缺少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科研单位没有保障资金投入种子生产,直接导致黑龙江省育成品种种子价格远远高于国外进口种子价格,缺少市场竞争力,种子生产数量、质量储备严重不足,需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实施牧草种子良种化工程。
2.5饲草加工技术短缺
在黑龙江,紫花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每年可以收获3茬。其中,第1茬在6月中旬进行,此时正值雨季来临之前,因此可以就地进行晾晒和打捆,确保干草的质量上乘。然而,第2茬的收获时间在7月中旬左右,此时正逢雨季,导致晾晒时间不足,经常遭受雨淋。雨淋不仅会导致苜蓿的部分营养成分流失,而且由于其高蛋白的特性,容易引起发霉变质的问题,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在雨季安全地收获苜蓿成为了黑龙江省苜蓿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羊草,又被称为碱草,在牧民眼中,它具有多种功能。春季时,它能恢复羊的体力;到了夏秋两季,它能帮助羊增肥;而到了冬季,它则可作为羊的补料。早在20年前,羊草就是大型奶牛场的主要优质饲草,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奶牛场中,它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羊草干草的最佳品质,最佳的收获时期是在抽穗期。一般而言,7月下旬—8月初是收“伏草”的时期,此时的羊草营养价值高,且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然而,目前黑龙江地区的羊草收获时间偏晚,往往在9月之后的“霜黄草”时期进行收获。虽然此时的羊草产量较高,但其品质已经有所下降。在羊草的加工方面,目前主要是以收获干草捆为主,其他形式的草产品加工相对较少。这一现状或许可以作为改进的方向,通过探索和开发其他形式的草产品加工方式,提高羊草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青贮玉米,是反刍家畜的主要日粮,属于青粗饲料之首。目前青贮玉米生产收获重点关注淀粉含量好干物质含量,消化率等指标研究尚不够系统。
目前除青贮玉米外,干草捆是黑龙江主要的饲草加工形式,其研究应用较多,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研究和应用很少。饲草应用于单胃动物养殖研究和应用也不够系统。
3发展机遇
3.1政策环境有利
《农业农村部关于“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关于“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天然草原生态保护、发展多年生人工草地和草田轮作是固碳增汇的重要手段,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有望发挥积极作用。在保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形式下,树立“大食物观”和“饲草就是粮食”的理念,使优质饲草产业成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持续、安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将为现代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市场需求旺盛
按现在供给水平测算,黑龙江省优质饲草需求应在1 500万t左右,目前优质饲草的产量仅为611.1万t,占总需求量的40.74%,需外购饲草补充,部分草食家畜仍以“秸秆+精料”的粗放模式饲喂,仍然属于耗粮型畜牧业。到2025年,奶牛存栏150万头,肉牛出栏400万头,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增大,饲草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3.3发展空间广阔
2022年黑龙江省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稳生猪,发展牛羊的整体思路,黑龙江省到2025年奶牛计划存栏150万头,肉牛出栏400万头,按现在粗饲料供给水平测算,黑龙江省优质饲草需求应在1 500万t左右,目前优质饲草的产量约为600万t,需求缺口较大。目前苜蓿、燕麦草等大量优质饲草依靠进口或外省购进,加大了养殖成本,优质粗饲料产业本地化对推进黑龙江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前景展望
4.1加强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4.1.1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
落实“粮改饲”政策支持,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推进良种和良法配套,推广收获、青贮加工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加工和质量评价体系,鼓励青贮玉米生产订单收购和种养结合生产方式。保障奶牛饲养实现以“高能量全株玉米青贮+优质苜蓿干草或半干青贮+精料”的优质日粮供给模式。
4.1.2推进优质苜蓿基地建设
实施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粮改饲和黑土保护项目有机结合,开展人工草地建植、草田轮作试点,多渠道增加苜蓿种植面积。发布适宜全省不同区域种植的苜蓿主推品种,重点推广应用先进栽培管理、收割收获、裹包青贮等加工贮藏技术。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基础好、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饲草生产企业。
4.1.3挖掘优质饲用燕麦生产潜力
黑龙江省拥有众多河流,流域面积超过50 km2的河流有1 918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27条,而流域面积超过1万km2的河流则有18条。这些河流构成了黑龙江、松花江(含嫩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共同构成了黑龙江省丰富的水文环境。因此河滩地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边缘土地资源,河滩地土壤肥沃,无盐碱等土壤障碍因子胁迫,但存在7—8月汛期水淹的问题,种植常规农作物常出现“十年九不收”的风险。为汛期疏通河道,《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严禁种植林木和高杆作物(如玉米、高粱等)。2022年草业所专家在杜蒙县进行了6.67 hm2河滩地种植燕麦草模式探索,在不施肥和未除杂草前提下,干草亩产量可达到0.6 t,为黑龙江省利用边缘土地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开辟了新思路。
4.1.4恢复天然草地生产能力
必须坚决落实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项目,现有的天然草原不能再缩减,采取围栏封育、耐盐碱饲草种植、免耕补播、松土施肥等措施开展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科学合理保护利用草原,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和生态养殖合作社,推广绿色养殖方式。
4.2深入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2.1加快培育优质饲草品种
充分利用和挖掘优良饲草种质资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优质、高产、耐寒、耐盐碱饲草新品种培育,苜蓿青贮及优质草产品加工贮藏与质量安全调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饲草饲料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成果和适用技术,提升饲草生产水平,促进草畜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4.2.2推进良种扩繁
支持黑龙江省自育的羊草、燕麦等优良饲草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生产能力,确保优良品种质量,提高用种供给能力,完善适宜寒地黑土区域特征的草品种繁育保障体系。
4.3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4.3.1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省饲草饲料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发挥产业技术服务职能,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同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企深度融合,抓好饲草产业相关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4.3.2提升机械化水平
为推动饲草产业的发展,应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饲草种植、收获、晾晒、运输和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确保应补尽补,为相关机械的购置和使用提供资金支持。针对黑龙江省夏季饲草收获和运输机械的需求,应加强适宜机械的引进与研发工作,探索推进饲草种植、收割及加工全程机械化。通过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提高饲草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应培育新型畜牧机械装备服务组织,发展订单式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饲草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围绕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与区域饲草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提升饲草“种、收、加、储、运”能力。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构建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推动饲草产业的持续发展。
4.3.3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开展饲草育种、种植、加工等技术培训,提高饲草种植加工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优质饲草种质资源、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和机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饲草产业合作项目交流与合作,提升黑龙江省饲草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国外优质饲草进口绿色通道,扩大进口比例,满足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单百娟,刘海,王丹.黑龙江省草原监测现状分析与体系建设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23,49(2):56-60.
[2]聂德宝,韩冬.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情况介绍及发展建议[J].中国畜牧业,2023(4):21-22.
[3]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情况分析及建议[J].乳品与人类,2022(2):27-29.
[4]张冬梅,王建丽,尤佳,等.黑龙江省饲草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畜牧科技,2022(2):24-26.
[5]韩微波,李禹尧,田春霞,等.高纬高寒地区饲草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4):173-176.
[6]洪绂曾.苜蓿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韩微波.黑龙江省草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畜牧业,2016(15):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