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种鸭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探讨论文

2024-06-06 09:53:1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近年,全国大型的家禽养殖企业都在向全产业链发展,在种鸭养殖、鸭苗孵化、肉鸭养殖等环节实现自我供给。以广西华兴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实隆农牧集团有限公司[1]为代表的南方养殖企业推广的“公司+农户”种鸭养殖模式,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公司+农户”其主要优点是公司提供苗种和饲料,保价收购产品,解决养殖户既要进行养殖又要对接市场的风险,能够保证养殖户收入稳定,同时化解了企业重资产和大量人力投入的压力。但因为种鸭养殖周期长、管理要求高,一些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不足,导致养殖效益较低[2]。
摘要:种鸭养殖效益高,但养殖周期长、管理要求高,不同于肉鸭、蛋鸭的粗放型养殖,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不足会导致养殖效益低。该文从从鸭场选址建设、免疫程序制定、阶段生产管理、种蛋收集保管等方面总结种鸭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种鸭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殖;关键技术;效益
0引言
近年,全国大型的家禽养殖企业都在向全产业链发展,在种鸭养殖、鸭苗孵化、肉鸭养殖等环节实现自我供给。以广西华兴食品有限公司、广西实隆农牧集团有限公司[1]为代表的南方养殖企业推广的“公司+农户”种鸭养殖模式,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公司+农户”其主要优点是公司提供苗种和饲料,保价收购产品,解决养殖户既要进行养殖又要对接市场的风险,能够保证养殖户收入稳定,同时化解了企业重资产和大量人力投入的压力。但因为种鸭养殖周期长、管理要求高,一些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不足,导致养殖效益较低[2]。笔者曾在多个“公司+农户”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总结了4点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1选择适宜的场地建鸭场
“公司+农户”模式需要养殖户自建场。自建场布局科学、合理,能够给予种鸭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产性能。
1.1选址
旱养鸭建场优先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有缓坡更好[3],无需水面,可根据地势建阶梯式栏舍。要有足够的饮用水源。切勿选择地势低洼、背阴的冲沟、树林,这类地块光照不足,鸭群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
1.2栏舍朝向
适合建设全开放鸭舍,栏舍采用立柱框架结构,宽7~16 m,长50~80 m,面积可根据饲养规模和地势而定。根据南方地区光照特点,栏舍饮水区位于东北,活动区位于西南。这样的宽度和座向可以保证全天的阳光能够照射到1/3~2/3的栏舍,饮水区多数时间处于阴凉区域,夏季不会因暴晒造成饮用水温过高,活动区常年保持充足的阳光。
1.3栏舍材料
成年种鸭怕热不畏寒,南方地区夏秋季高温可达35℃以上。高温会严重影响种鸭的生产性能,因此栏舍屋顶的材料一定要隔热。当前多数采用双面彩钢泡沫夹心隔热板做顶棚,四周安装双层卷帘,可独立操作,有效控温。沿鸭舍外侧挖一条三面光、宽0.5 m左右的排水沟,保证雨水及时排走,不倒灌进栏舍;栏内分为饮水区和活动区,干湿分离。饮水区设饮水槽和排污沟,排污沟2~2.5 m宽,沟上铺设塑料网架与地面相平,给鸭足够的抖水空间,尽量不让鸭带水到活动区,保持活动区干净。
2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
2.1免疫接种时间
种鸭免疫主要分为生长期免疫和产蛋前免疫2个阶段,其中产蛋前免疫除能够增加种鸭在产蛋期的免疫能力外,部分疫苗产生的抗体还能通过垂直传播途径让雏鸭携带部分抗体,增加后代雏鸭成活率[4]。免疫的效果直接影响后期的生产性能,各养殖场可根据合作的公司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一般情况下,为减少产蛋种鸭的应激反应,合作的公司都会把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和当地多发病种的疫苗安排养殖户在产蛋前完成接种。产蛋后,原则上不再捉鸭进行免疫接种。
2.2疫苗接种剂量
常规的疫苗接种方式分为饮水、滴鼻点眼、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无论哪一种接种方式,都有明确的免疫剂量。这一免疫剂量是经过多次临床测试后得出的最适宜剂量,可保证机体生成抗体,产生免疫应答。养殖户免疫接种时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增加不必要的疫苗成本。
2.3疫苗接种温度
疫苗接种时的温度是养殖户很容易忽略的关键点。常规疫苗都是要求冷冻或冷藏保存。无论是冻干苗或者油苗,接种前都必须回温到25℃左右,如果疫苗,特别是油乳剂疫苗没有回温到与机体适应的温度,一旦注射到机体内,容易冻伤注射部位的组织,后期如果恢复不好,就面临淘汰,造成损失。回温后,注射前还要充分摇匀,保证佐剂内抗原分布均匀。
2.4免疫操作规范
接种疫苗前需要对免疫人员进行一次注射手法培训,利用残次鸭进行实操练习。避免操作手法不正确,把疫苗注射到颈椎、胸腺、内脏等处,造成死亡;要勤换针头,避免交叉感染;注射过程注意矫正剂量刻度,保证鸭免疫剂量合理。
3做好分阶段生产管理
3.1育雏期
3.1.1保温
育雏室可以利用大栏舍改造,减少投资。按照40~45只/m2的密度公母分栏育雏。入舍前对舍内温湿度进行测试,室内温度在30~32℃,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5]。育雏前3 d的温度至关重要,适宜的育雏温湿度增强雏鸭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快速发育,提高雏鸭成活率,为育成期均匀发育打下基础。鸭日龄和温度对照情况,见表1。
3.1.2饮水与通风
鸭苗到场先开饮2~3 h,检查有70%~80%的鸭苗喝到水后再喂料。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增进食欲,增强体质。雏苗适应后,每天安排人员巡场,及时清除潮湿的垫料,勤添垫料,保持良好的通风,让鸭苗生长环境舒适。
3.1.3光照
一般在第1周采用全天24 h光照,前3 d光照要达到2~3 W/m2。1周后,自然天黑后0.5~1 h再开灯,以利于雏鸭适应光照的影响。
3.1.4练温
雏鸭练温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第3~4天开始,每天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段,把雏鸭放出保温棚活动。练温区要提前洒好垫料,雏鸭自由采食饮水。练温的过程一定要有人全程看护,及时赶堆,避免鸭群突然受冷挤堆死亡。练温要循序渐进,每天练温的次数和时间需根据天气状况及日龄大小灵活掌握,逐步增加,直到脱温为止。
3.2育成期
鸭苗脱温之后,仍需公、母分栏饲养,目的是保证个体小的鸭苗能采食均匀,尽快赶上全群长势,每群300~500只为宜。90日龄后在公鸭群中适当放入母鸭,公母配比为3∶1,目的是训练公鸭性别差异认知。
3.2.1喂料
根据不同日齡和体重控制喂料量。每周龄末喂料前每栏鸭随机称重20~30羽[5],每羽单独称重记数,与公司标准体重进行参考,达标鸭占85%以上,继续按用料表喂料;如果平均体重稍偏重,维持1周原用料表喂料后继续称重。若体重小于标准体重,则应以5 g/d只为单位在原有限饲基础上增加采食量;若体重大于标准体重,则应以5 g/d只为单位在原有限饲基础上降低采食量,直至体重恢复到参考体重范围内[4]。
3.2.2光照管理
进入育成期,为让其逐渐适应产蛋期对营养和光照的需求,需要适时、缓慢的补充光照。日间气温适宜时,调节卷帘,保证自然光照,夜间则通过灯光补光。补光分为强光和弱光2种,弱光可采用光线柔和的电瓶灯,强光则是正常的节能灯,人工补充光照强度以3~4 W/m2为宜[4]。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的总时长可随着日龄逐渐调整,合理的促生长的光照时长在每天15~17 h。
为训练鸭对突然停电的应激适应性,在育成期100~120 d时每天可以进行停电训练,每天晚上练习突然停电2次,只保留弱光灯,看鸭在弱光下是否惊慌跑动。直至鸭适应夜间突然停电,不再发生跑动挤压情况,即可停止训练。
3.2.3运动
育成期是增强公母鸭体质的最佳时期。每天安排适度的运动,可采取转圈抛洒的方式让鸭规律转圈拣食料,增加运动量。体重偏重的栏,可在下午喂料前2 h,用长竹竿驱赶鸭逆时针转圈运动0.5 h,直至体重符合标准。
3.3初产期
3.3.1筛选合格种鸭
筛选合格的公母鸭是保证后期种蛋产蛋率、受精率的关键。130日龄后根据鸭群的发育情况开始筛选。跛脚、体弱、尾部下坠、头颈歪斜、行走时身躯晃动过大,母鸭肛门闭锁或狭窄,公鸭生殖器有畸形,都不宜留作种鸭。筛选之后公母配比在1∶5.5~6为宜[5]。
3.3.2控制投料量
合群后,种鸭进入初产期,每周调整1次用料量,喂料时间也可根据实际调整到上午或下午。樱桃谷鸭参考喂料量:140 d左右合群,夏天投喂180 g/只,冬天投喂185~190 g/只。
3.3.3光照管理
初产鸭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因为母鸭刚开产时生殖系统仍然在发育,需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过早开灯补光,会影响种鸭的正常休息。因此,育成期至产蛋初期在23:00才开灯补光为宜。但在90%的母鸭达到开产时,每天晚上需延长20 min开灯补光,直至调整至0:00左右全场补光,让种鸭在光照下产蛋。夜间补光时间一旦固定,养殖户不能随意调整全场开灯补光的时间,以免打乱种鸭的生理习性,造成母鸭乱产蛋、产沙壳蛋、无黄白蛋等。
3.3.4控制产蛋率
由于公母鸭发育时间不一致,合群初期公鸭还未完全达到性成熟,种蛋受精率不高,基本不能入孵。此时期不能为追求产蛋率添加激素类添加剂。按时称重、赶鸭运动、经常性调整均匀度,保证足够的光照、营养,加强疫病的免疫。
3.4产蛋高峰期
3.4.1肠道、输卵管保健
180日龄后母鸭开始进入产蛋高峰期,公鸭达到性成熟期,种蛋产蛋率、受精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高强度的交配和产蛋对母鸭的输卵管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做好肠道、输卵管保健。产蛋高峰期每隔20~30 d预防用药3~4 d,夏季和冬季的用药略有区别。
3.4.2营养配比
开产种鸭进入高峰(210 d)后对营养需求较高,不仅要保证基础的生命活动,还须保证产蛋所需营养[6]。饲料中各项营养指标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如果营养配比浮动大,鸭群会在1周内迅速出现产蛋率下降,甚至会出现脱毛换羽、减蛋、公鸭性情狂躁啄叮母鸭的现象。及时采取补料措施,推荐用牛骨熬煮黄豆,按照15 g/只添喂,连续添喂2周以上,直至产蛋量恢复到正常。
3.4.3环境卫生
种鸭在产蛋高峰期,必须及时做好场地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扫饮水区漏粪板,活动区加铺干净干燥的垫料。高峰期公鸭喜欢在湿润的地方交配,某些公鸭交配后鸭鞭没能及时收起,如果碰到脏物,很容易导致感染发炎。此时公鸭再去与母鸭交配,会导致母鸭输卵管发炎,增加产沙壳、无黄白蛋的概率,影响种蛋的质量。
3.4.4防应激措施
停电、停水、天气骤变、打雷、鞭炮、动物窜栏等因素干扰都会造成种鸭发生应激,影响正常的交配和产蛋。养殖户要加强日常巡场管理,配备应急发电机、蓄水箱等,应对停电停水;天气骤变、打雷时及时放下卷帘,饲养员要在场内轻声呼喊,安抚鸭群;禁止在养殖周边燃放烟花爆竹。也可以从雏鸭开始做噪音训练,在鸭场安放音响播放鞭炮声让鸭逐渐适应。
3.5产蛋后期
3.5.1及时淘汰伤残病弱种鸭
产蛋后期(400日龄后),鸭群体质下降,容易出现跛脚、脱肛等病残鸭,要及时淘汰,减少空耗饲料。
3.5.2优化鸭群
定期进行全群盘点,根据每栏的受精率高低调整公母比例为1∶6~6.2,挑出过肥或背毛脏乱的公鸭,避免公鸭比例过高导致争抢母鸭交配,踩伤母鸭;及时修补围栏避免串栏。盘点清理残次种鸭宜在上午进行。
3.5.3加强营养补充
优化后的鸭群在产蛋后期,仍然会出现营养不足的现象。如果出现母鸭羽毛干枯、分叉、发红,翅膀毛逐步脱落,未见新毛长出;体型消瘦,屁股开始上翘,两脚中间未见蛋袋,蛋重量下降,蛋质差,出现有螺纹、发红的蛋等现象,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鱼肝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4做好种蛋收集保管
4.1放置产蛋箱
鸭具有定巢性,即鸭产蛋的地方是固定不变的[7],产蛋前放置好产蛋箱,箱内铺干净垫料,4~5只母鸭配设1个蛋窝,引导好母鸭养成定窝产蛋的习惯。可以设置专门的产蛋区,白天不产蛋时,禁止种鸭进入产蛋区。根据鸭的定巢特点,可对产蛋箱编号,记录每个产蛋箱正常的产蛋数量,避免空等。
4.2及时拣蛋
母鸭产蛋后要及时捡蛋。在产蛋前期,母鸭通常在凌晨3:00以前产蛋[8],工人可在1:00左右赶鸭到产蛋区,产蛋后及时收集,蛋窝内最好不要超过3颗蛋。产蛋后期,产蛋时间推迟1~2 h,适度调整捡蛋时间。日龄越大,产蛋时间越推迟,最迟的产蛋时间约在5:00。
捡蛋的工人要分好时间段进场捡蛋,不能一直待在场内影响母鸭产蛋,最好间隔1.5~2 h进场捡蛋1次。
4.3保持种蛋清洁
产蛋区和蛋窝要勤换垫料,保持干燥,保证种蛋清洁。对于粘上污物的种蛋,千万不能用布拭擦,因为生产实践中发现,用力拭擦过的种蛋,几乎100%会在孵化过程中成为死蛋[8]。这类种蛋公司收购时不能按照种蛋价格收购,影响经济效益。
5结束语
种鸭养殖与普通的蛋鸭、肉鸭粗放型养殖相比,更倾向于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敢于转变养殖观念,善于总结养殖经验,着重在提高种鸭成活率、产蛋率、种蛋正品率、种蛋受精率等关键点上多钻研。
参考文献
[1]韦兰锋,李凌波,卢维,等.南宁市推广肉鸭旱养技术的做法及效果[J].广西畜牧兽医,2019,35(6):245-247.
[2]蓝功平,蓝光平,卢致峰.大余麻鸭种鸭管理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9,13(35):128-129.
[3]潘添博.旱养商品鸭关键技术[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56-57.
[4]王继文,胡继伟,李亮.提高农华麻鸭种鸭产蛋率的关键措施[J].科学种养,2019(4):43-46.
[5]赵桂荣.论肉种鸭产蛋期的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9(2):57.
[6]吴俊穗.肉种鸭产蛋期饲养管理要点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3):181.
[7]李硕,卫德生,明士居,等.旱养肉种鸭鸭舍建造及饲养管理要点[J].家禽科学,2018(3):36-39.
[8]刘春青.樱桃谷种鸭产蛋期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畜牧业,2020(19):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