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县中华蜜蜂养殖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2024-06-06 09:51: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广西龙胜县作为养蜂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和悠久的养蜂传统。然而,当前中华蜜蜂养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缺乏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养殖技术及养殖方式滞后、蜜粉源植物分布的不合理以及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摘要:广西龙胜县作为养蜂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和悠久的养蜂传统。然而,当前中华蜜蜂养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缺乏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养殖技术及养殖方式滞后、蜜粉源植物分布的不合理以及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蜜蜂养殖;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neybee Culture in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YU Xiufeng1,ZENG Qinghong2,LI Shilin3
(1.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Mati Township,Longsheng Autonomous County,Longsheng
Guangxi 541700,China;2.Aquatic Animal Husbandry Station of Longsheng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County,
Longsheng Guangxi 541700,China;3.Agriculture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Weijiang Township,
Longsheng Ethnic Autonomous County,Longsheng Guangxi 5417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ase of apiculture,Longsheng Various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County is rich in bee-pollen plants and has a long beekeeping tradition.However,there are a series of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honeybee breeding,for example,lack of policy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 guidance,backward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s,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nectar-pollen plants and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bee breeding,status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0引言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养蜂科技的不断进步,养蜂以其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势,逐步奠定了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龙胜县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国家级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地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广西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水源涵养地,目前又在积极争创生态旅游大县,“绿色崛起”已日益重要地摆上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向前发展的同时又能使农民增收的问题已尤显重要。
1龙胜县发展中华蜜蜂养殖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1.1有利条件
一是龙胜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环境适宜,是少有的发展中华蜜蜂养殖的理想场所。县内物种资源丰富,蜜粉源植物分布广泛,且无任何工业污染,是发展优质蜂蜜的优势区域。龙胜县蜜粉源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面积大,花期长,农历1—12月都有植物相继开花吐粉泌蜜。经过初步调查,农历正月有千里光、春桂,花期1~2个月;农历3—4月有米椎、猪婆藤、三月萢;农历5—6月有枳椇(俗称鸡爪糖、万寿果)、大叶乌桕、太阳花、荷木树;农历7—8月有紫薇、槐树;农历9—10月有五倍子、葛麻藤、石鸟不落、五加皮(鸭脚木)、血藤、九龙藤、路边菊(野菊花);农历11—12月有冬桂。尤其是农历5—6月和9—10月的枳椇、大叶乌桕、五倍子、葛麻藤、五加皮、血藤和九龙腾等大宗蜜源,花期衔接紧密,持续时间长。随着龙胜县退耕还林工程、绿满八桂工程及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近年龙胜县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森林覆盖率有很大的提高,蜜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较大的改善,这些为龙胜县养蜂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是县委、县政府将养蜂业列入县农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层面在“十二五”规划时就已列入),可为养蜂业发展的政策支撑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县内有一个大型蜂箱(具)生产厂家,月生产能力达4 000多套,为大力发展养蜂业提供有力保障。四是龙胜县的蜂蜜属“百花蜜”,无污染、绿色、生态,深受消费者和广大游客喜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蜂蜜产品供不应求。龙胜县蜂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平均价格160~240元/kg。例如大唐湾蜂场,2014年生产蜂蜜750 kg,单价200元/kg,产值达到15万元。焦巴邓德恒养殖户活框养殖中华蜜蜂70箱,年生产蜂蜜300 kg,单价200~240元/kg,产值达到7万元左右。
1.2发展现状
龙胜县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农户几乎都有养中华蜜蜂的习惯。目前龙胜县养蜂劳动生产率低,以散养为主,养殖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桶装养蜂方法,一年也就割1~2次蜂蜜,产量低。活框养殖户目前还比较少,活框规模养殖就更少了。经初步调查,龙胜县现有养蜂户613户,他们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以江底乡、龙脊镇、龙胜镇、瓢里镇、平等镇和三门镇等乡镇最多及较为集中,全县养殖蜂群4 000多群,其中有1/3的蜂群采用活框养殖的方法进行饲养,有2/3的蜂群采用传统桶装法进行饲养,仅有2个还运行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全县正常年份产蜂蜜40 t,产值750万元。由于蜂业教育和科技基础比较薄弱,活框养殖中华蜜蜂技术还没有加大推广力度,致使当前蜂业生产模式所产的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缺乏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
在龙胜县农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之前,养蜂业并未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养蜂业被边缘化为家庭副业,其在提升农业收入方面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养蜂业在资金扶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1]。蜂农不得不自筹资金,这种资金来源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养蜂业的发展。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全县的养蜂业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养蜂业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种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影响了蜂蜜的品质和产量,也限制了养蜂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养殖技术及养殖方式滞后
龙胜县养蜂业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它一直以一种自发、零散的形式存在。村民通常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养殖一两只蜂群,这种养殖方式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模式下,养蜂技术和收益都不是关注的重点,蜂群的生长和发展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系统的管理和指导。直到2014年,自治区养蜂指导站的工作人员到龙胜县进行了活框养蜂技术的培训,这一事件标志着龙胜县养蜂业的转折点。2015年,养蜂业被正式纳入龙胜县畜牧业发展规划,这表明政府对养蜂业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养蜂业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发展起来。
2.3养蜂业发展情况掌握不够
龙胜县拥有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这些植物为养蜂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尽管资源潜力巨大,但目前对于这些蜜粉源植物的具体种类、数量、花期和分布情况等方面的系统调查却鲜有开展[2]。这种状况导致了对养蜂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和敌害的了解不足,从而为养蜂业的发展规划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为更好地促进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对龙胜县的蜜粉源植物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调查。这项调查应包括对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详细记录、花期的观察、以及植物分布的地理信息收集。通过这样的调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估蜜粉源植物对养蜂生产的潜在贡献,以及可能影响蜂群健康的因素。
2.4蜜粉源植物分布不合理
龙胜县拥有高达78.61%的森林覆盖率,这为龙胜县养蜂业提供了丰富的蜜粉源。在这片森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杉树林,这种树木并不具备蜜粉源的功能。杉树林的收益周期较长,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对于养蜂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真正适合蜜蜂采蜜、且拥有丰富蜜粉源的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往往位于龙胜县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导致这些丰富的蜜粉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3]。另一方面,在交通便利的河边一带,蜜、粉源植物的数量却相对较少。这导致这一区域难以提供充足的蜜粉资源,从而影响了养蜂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5龙胜县养蜂业专业化程度低
在龙胜县畜牧系统中,养蜂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一些主管部门在养蜂业的职能发挥上存在弱化现象,导致养蜂业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帮助。这种状况限制养蜂业的发展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养蜂业的现代化进程。其次,县畜牧系统内缺乏专业的养蜂技术人才。养蜂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活动,需要专业人才来指导蜂农进行科学养殖、疾病预防和蜂蜜质量控制。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养蜂户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影响养蜂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养蜂行业的组织发展也尚不健全和不完善[4]。行业组织的缺失导致养蜂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无法形成合力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挑战。
3对龙胜县中华蜜蜂养殖发展的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为推动养蜂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发挥其领导作用,制定出一系列符合龙胜县实际情况的养蜂业发展政策和扶持方案。这些政策和方案应旨在创造一个宽松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到养蜂业中。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养蜂业的风险,提高养蜂户的积极性,促进养蜂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此外,还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养蜂技术和设备,提升养蜂业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养蜂业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为养蜂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养蜂业的生产效益。
3.2加强技术培训,转变养殖方式
为提升养蜂业的技术水平,龙胜县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例如,邀请国内外养蜂专家和学者来本地进行指导和讲座,传授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知识,选拔和资助本地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外出学习等。以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养殖技术,又具备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养蜂人才,为养蜂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养殖方式的转变上,政府应建立活框养蜂示范点,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活框养殖的优点和效益,与传统的养蜂方式进行对比[5]。通过示范点的实践,可以直观地展示活框养殖在提高蜜蜂生存率、减少疾病、提高蜂蜜产量等方面的优势。
3.3进行调查摸底,了解资源情况
养蜂业的发展不仅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更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组织相关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进行全面的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这项工作涉及对蜜粉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其长短、分布情况等关键信息的详细摸排,以确保为今后养蜂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在进行蜜粉源植物资源调查时,应当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需要记录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种蜜粉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区域、生长周期、开花时间、花蜜产量、花粉质量等信息。这些数据的收集将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规划中应明确指出需要增加种植的蜜源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种植的具体区域,以确保养蜂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3.4合理种植植物,充足蜜粉资源
龙胜县蜜粉源植物相当丰富,但一些季节(如每年7—8月和冬季)的蜜粉源还是比较缺乏,难以满足蜜蜂的采蜜(粉)需求,从而也会降低蜂农的经济效益。必须动员群众合理种植槐树、紫薇或者一些其它品种,使这2个季节的蜜粉源植物丰富起来,并提供充足的蜜粉资源。届时政府给予苗木必要补贴,使蜜粉源资源得到必要补充,实现一年四季花期不断,这对保护龙胜县生态环境,促进养殖农民增收有着明显的效果[6]。
3.5加强养蜂宣传,促进地方发展
养蜂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农业产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效益方面,养蜂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蜜蜂在采集花蜜和授粉的过程中,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生长,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养蜂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蜜蜂产品加工、销售、旅游等,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充分发挥养蜂业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养蜂业的宣传力度。利用现有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养蜂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深入浅出的宣传,提高全县群众对养蜂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各界对养蜂业的支持和关注。
4结论
龙胜县中华蜜蜂养殖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上述对策,有望实现养蜂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龙胜县乃至全国的养蜂业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琨.关于卢氏县打造绿色蜜蜂养殖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考[J].河南农业,2020(34):57.
[2]类维青.沂水县蜜蜂养殖现状以及发展对策[J].北方牧业,2021(15):27-30.
[3]施伟杰,卢伟丽,周容泽.蜜蜂饲养技术中亟待解决问题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7):47-48.
[4]胡晶,何明英.基于林下蜜蜂养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0):119-120.
[5]孙文.中华蜜蜂的养殖现状与保护措施[J].兽医导刊,2019(17):67.
[6]王寒松,黄柳芝.蜜蜂养殖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林业建设思考[J].南方农业,2020,14(36):137-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