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为例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为例论文

4

2024-06-03 09:08:0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基础课,在于培养学生试验设计与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该文通过分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业创新人才。希望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基础课,在于培养学生试验设计与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该文通过分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业创新人才。希望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互联网;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Taking the Course of“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as an Example

  FAN Mingyu,WANG Xia,HAN Yunfei,LI Hongyu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China)

  Abstract:Moral culti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points shoud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is a basic course in agronomy,which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y of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e collation and analysis.By analys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h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is constructs in this paper.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ilently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The teaching system mobilizes students‘enthusiasm for learning,triggers students’thinking and discussion,cultivates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of learning agriculture,knowing agriculture,and loving agriculture.This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rnet,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0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怀的表达,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协同并进[1]。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以较快发展,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政教学理念与知识教学理念尚未实现全面融合;二是延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互联网+”模式为教师教学提出新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网上实时资讯,建立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丰富课外资源的同时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进而扩展课程思政的时间与空间[2]。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以“学生、教师、同行”为主体的一个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广大教师科学规范实践课程思政提供指导。本文以农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以混合授课模式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背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爱农情怀为驱动,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新模式,以期达到以点带动面的效果,希望对其他农科专业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进一步强调我国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对于农业类专业课程来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培养兴农、爱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型人才。加强农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社会声誉的必然要求。《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我校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增加思政教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具备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卓越的高水平创新性人才。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2《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试验设计的原则和特点以及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在于培养学生田间试验设计与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3]。但是本门课程概念多,公式杂,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热情低,平均成绩低,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关注点多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鲜少开展思政教育,思政教学理念与知识教学理念尚未实现全面融合,在引导学生政治思想建立上存在不足。此外,教学方法创新不够。课程思政需要全新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教学过程大多习惯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不充分,思政教育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共情,无法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立之后,很难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即缺乏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准确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授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不断进行创新,但是如何进行创新?“互联网+教育”给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来新途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不限于课堂,可以通过电脑甚至手机随时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像、视频,打破了学生学习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4]。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增进与学生间的距离,营造出平等、开放的氛围[5]。笔者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浅谈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途径。

  3.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入发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结合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使命,根据专业特点、学生需求,结合所学课程的特征和内容,将生产实践案例、社会热点问题、教师科学研究以及网络资源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建立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形成思政网络资源库,进而达到将统计素养、思政元素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向同行,以期发挥好《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的育人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享有中华大粮仓的声誉。在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背景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郑桂萍教授团队提出了水稻“垄作双深”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垦区评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由此导入第四章统计推断的学习内容,“试问该技术的氮肥利用率与当地常年肥料利用率有无显著差异?”即通过教师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提炼本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情怀。

  3.2基于智慧树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授课模式

  在智慧树平台线上授课的基础上,将形成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导入课程资源中,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修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整个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知识点的完美融合。在“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课前利用智慧树平台分享本节的学习任务以及与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利用网络平台的投票、抢答、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科学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知识、能力的收获逐步延伸到情感层面,突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作业以及在讨论区抛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学生在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教师也可以基于平台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思想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和课后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传授—接收系统,达成教学育人的目标。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3.3建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目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教育部先后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使“互联网+教育”得到极大推动。以信息化为支撑,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中,进行课程、教材体系的重新构建,创新教学资源,实现图书、文献与慕课等资源的有效关联,打造由多种新媒体手段融合的课程思政应用平台,增强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构建移动云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教师共享各种课程思政资源,并进行补充和创新,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施。以互联网为背景,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美育教育、生态教育以及农业情怀相结合,建立基于“互联网+”新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增强文化自信,达到以课程育人,强化深度学习,提升高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3.4建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研究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的研究应该首先应对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标准进行准确界定,再逐步扩展到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其他方面[6]。对于《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应以课程思政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成果为主要核心要素,确定评分标准,从而构建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必须有三类评价主体参与,即学生、教师以及同行或者督导。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简单、快捷、方便的优势,让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给自己带来的能力发展和思想进步进行考量与评价,例如填写问卷调查以及参与当前农业热点问题讨论等;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反馈、思维能力提升以及思想情怀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评价;最后通过同行、督导、行业人士从第三方的角度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客观、准确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4结束语

  以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结合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混合授课模式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背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爱农情怀为驱动,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新模式,以期达到以点带动面的效果,实现课程思政与授课内容的完美衔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时代农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贺,郭海滨,贾森.地方高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与反思[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3):30-33.

  [2]胡万欣,孔德龙.“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研究[J].轻工科技,2022,38(3):170-172.

  [3]王霞,李红宇,郭永霞.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9):105-108.

  [4]陈婧.“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形势政策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56-158.

  [5]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45-47.

  [6]李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OL].广西社会科学,2023(7):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