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益生菌调节口腔健康的应用论文

益生菌调节口腔健康的应用论文

19

2024-04-30 11:01:4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将其根治,这已成为公共卫生难题。研究表明,牙周炎、龋齿等常见病 症与口腔致病菌的过度繁殖有关,许多口腔疾病的根源是口腔微生态平衡失调。益生菌是一类寄生 在宿主体内并对宿主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调节口腔微生态平 衡。基于现有案例,本文综述了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益生菌的多种益生机制、益生菌在口腔 的积极作用及益生菌应用的现存问题,并对益生菌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将其根治,这已成为公共卫生难题。研究表明,牙周炎、龋齿等常见病 症与口腔致病菌的过度繁殖有关,许多口腔疾病的根源是口腔微生态平衡失调。益生菌是一类寄生 在宿主体内并对宿主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调节口腔微生态平 衡。基于现有案例,本文综述了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的关系、益生菌的多种益生机制、益生菌在口腔 的积极作用及益生菌应用的现存问题,并对益生菌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益生菌;口腔健康;口腔致病菌;牙周炎

  口腔是人体消化道之门,口腔微生态的稳定或 失衡与消化道各器官的健康状态休戚相关。口腔环 境复杂多变,饮食条件改变、外源性致病菌侵入等多 种因素均可导致口腔原微生物组的改变,一旦失衡 便会诱发各种口腔疾病。

  目前,龋齿、牙周炎等常见的口腔疾病在世界范 围内发病率极高,且治愈率不见提升。龈上洁治术、 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等机械疗法已被广泛应用 于临床中,但疗效不显著且容易反复。传统疗法上 药抗菌疗效周期短且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益生 菌疗法,是一种新型的“以菌治菌”生物疗法,其安全 性已被欧美食品安全组织和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China,NHC)认 可。

  益生菌(probiotic)早在 2001 年就被世界卫生组 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一类适量摄入补充后 能对宿主身体健康起积极作用的微生物”[1] 。据现有 研究和证据推测,益生菌在口腔中能直接分泌抗菌 物质,破坏口腔致病菌的生理结构[2];能与致病菌竞 争营养物质与结合位点破坏致病菌的生物膜 [3];能干扰致病菌毒力因子的基因表达[4],发挥益生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口腔及口腔健康与益生菌的关系, 重点阐述了益生菌调节口腔微生态的机理,举例说 明了益生菌在口腔方面的益生作用,具体分析了目 前益生菌试剂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期为益生 菌在口腔健康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1    口腔微生态概述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pH 接近中性, 温度接近 37 ℃ , 阴暗潮湿,为大量微生物的存活与 定植提供了优良条件[5] 。口腔与咽构成了人体第一 道免疫防线,口腔环境的稳定对人体整体健康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口腔内微生态平衡失调,某种或 某几种致病菌将成为口腔内的优势菌,有益菌的数 量会下降。在毒力因子的长期作用下,牙釉质被损 伤,口腔黏膜遭到破坏,进而引起口腔疾病及其他并 发症。

  1.1    口腔中的致病菌与益生菌

  在诸多口腔微生物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 phyromonas  gingivalis)、 中 间 普 氏 菌(Prevotella interme-Dia)、戈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等可引起牙周 炎、龋齿、口臭等各种口腔疾病,造成牙齿牙釉质脱 落、牙龈肿胀发炎,同时影响牙齿美观与外在形象, 给患者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益生菌对宿主有益 生作用,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是维持口腔内环境稳 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益生菌的益生作用

  常见的益生菌及其来源与益生功效如表 1 所 示。研究表明,在口腔医学上,益生菌被认为能维持 口腔微生态稳定,分泌有益牙齿与口腔黏膜的益生 因子。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 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短乳杆菌等均被发现可以 拮抗口腔唾液及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数量。目前, 在医疗行业,益生菌含片[6]、益生菌牙膏[7]等产品正 在兴起,高效的益生菌产品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image.png

  2   益生菌的抑菌机制

  2.1   分泌抗菌物质

  益生菌的许多代谢物都有抑菌作用,乳酸、乙酸 等酸性物质可作用于致病菌膜结构中的脂多糖与磷 脂,使其细胞膜破裂致死[2] 。多种细菌素与抗菌肽能 很大程度上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细菌素抗菌谱 广,能抑制、杀灭多种致病菌。此外,部分益生菌能 分泌特殊 的抗菌 因子, 间接抑制致病菌生长。 RENYE 等[11]发现,嗜热菌 B59671 可分泌一种嗜热 蛋白 110,该蛋白在≥160 AU/mL 时可抑制变形链 球菌生物膜形成,间接抑制变形链球菌在口腔中的 定植。

  2.2   竞争抑制

  在牙齿形成初期,唾液中多种蛋白组分会与牙釉质共同作用,形成一种获得性表膜[12]。部分致病菌 能特异结合在表膜上,在牙釉质表面繁殖富集,分解 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并释放毒力因子。

  益生菌对口腔致病菌有竞争抑制作用,包括竞 争养分、竞争表膜以及口腔黏膜结合位点。乳杆菌的 自聚集、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的共聚集会减弱变形 链球菌内部的自聚集,它们与变形链球菌竞争牙齿 表面的结合位点,降低致病菌的黏附性。张明等[3]通 过体外羟基磷灰石黏附试验证实,副干酪乳杆菌 L9 可显著降低变形链球菌与戈登链球菌在牙齿表面的 生物膜形成量,减少其黏附。

  2.3   抑制基因表达

  毒力因子是有害酸、糖基转移酶、葡聚糖结合蛋 白等物质的结合体,可促进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变形 链球菌有很强的产酸产毒能力,其 sacB(ftf)基因编 码合成的果糖基转移酶与 gtfb、gtfc 等基因编码合成 的多种葡糖基转移酶能水解蔗糖,并将中间产物合 成胞外多糖;其 aguBDAC 和 atpD 基因编码致病菌 的耐酸属性使致病菌能免疫自身分泌的有害酸和口 腔内的酸性物质[4] 。此外,致龋菌体内的群体感应系 统(QS)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应激反应,激活编码多种 毒力因子的基因,调节多种毒力因子分泌,包括产酸 耐酸因子、鞭毛形成因子、生物膜形成因子等。 WASFI 等[4]通过对照试验,研究了唾液乳杆菌、植物 乳杆菌等多种乳酸杆菌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和 对变形链球菌耐酸基因、糖基转移酶基因、群体感应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益生菌正常存活的情 况下 ,变形链球菌的 sacB(ftf)、gtfb、gtfc、aguBDAC  和 atpD 等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3   益生菌在口腔方面的应用

  3.1   益生菌调节宿主免疫

  人体有许多炎症因子,包括促炎因子与抗炎因 子,局部炎症因子数量的变化可以暗示局部的炎症 反应。常见的促炎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 细胞介素 IL-6、IL-17、IL-1β 等,常见的抗炎因子有 IL-4、IL-5、IL-10 等。

  邵梅等[13]使用益生菌制剂与联合制剂对 116 名 重度肠炎患者做了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研究组与对 照组在肠炎症状减轻的同时,促炎因子 TNF-α、IL-6、IL-1β、MyD88 等数量显著降低。经数据分析,提 出益生菌能够干预 TLR/MyD88 /NF-κB 信号通路, 通过抑制 TLRs 表达来减少 IκB 激酶磷酸化并减少 与 NF-κB 复合物的解聚,以此方式阻碍相关基因转 录,进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此外,部分益生菌可 能会诱导 TNF-β 的产生,刺激抗炎 M2 巨噬细胞, 使抗炎因子的分泌量增多,发挥抗炎作用[14]。

  3.2   益生菌防治龋齿

  龋齿,俗称蛀牙,是三大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不仅会使牙 龈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还能透过牙龈渗透入血液,进 而诱发其他并发症。相较于诸多传统的机械疗法, 益生菌疗法是一种高效又便利的方法。李雪君等[15]   筛选出植物乳杆菌AI-66、双歧杆菌AI-01等四株 抑龋菌,并进行共培养,发现共培养组对比单个益生 菌能更好地抑制变形链球菌的聚集。Comelli 等[12]发 现乳酸乳球菌 NCC2211 能将自身整合到口腔生物 膜中,抑制远缘链球菌 OMZ176 在口腔中的繁殖,研  究暗示生物膜的形成对变形链球菌存活的重要性。 在口腔环境中,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强弱可能直 接决定其能否成为口腔优势菌。

  3.3   益生菌防治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CP)在我国人群中发病广泛,据统 计,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 10% 。慢性牙周炎由牙 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合创伤等多种因素引起。慢 性牙周炎不仅是造成人体牙龈受损与牙齿脱落的主 要原因,更是其他重大病症的导火索。

  长年临床经验表明,龈下刮治等机械疗法见效 快但不持久,抑菌效果一般。益生菌可有效抑制牙 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炎致病菌。高丹[6]根据红蓝双 球分配原则,随机将 CP 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分别加以基础治疗和益生菌含片辅疗,最终试验组 临床疗效(牙周袋深度减少情况)、口腔致病菌减少 的比例、牙周组织美观指标等参数均优于对照组。 试验表明,益生菌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治疗慢性牙周 炎的效果。除人体试验外,杨雯洁等[16]通过体外试验 的研究,发现保加利亚乳杆菌、唾液链球菌可在一定 条件下抑制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试验结 果表明,两株益生菌可作为治疗牙周炎的潜力菌株。

image.png

  4   总结与展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有益于口腔健康。 关于益生菌的应用,仍有一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针  对益生菌对口腔的有益性,有学者发现乳杆菌在特  定的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其益生功效会大幅度减  弱。WU 等[17]针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对致龋变形链球菌以及干酪乳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  响,测定变形链球菌组、益生菌组、二菌混合培养组  的生物膜形成量、EPS 量、毒力因子表达水平等参  数。结果表明,在 EGCG 存在的条件下,干酪乳杆菌  对变形链球菌成膜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 EGCG  对其他的乳杆菌、乳球菌等益生菌是否有抑制作用, 还未有证据说明。这项研究暗示,人们在使用益生菌  制剂之前或之后都应避免摄入 EGCG 含量高的物  质,以最大限度保持益生菌的益生功效。此外,人体  是一个智能的系统,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能力。长期服用外来益生菌制剂,是否会影响这种调  节能力还未可知,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去证明。

  目前,益生菌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功 效已被发现,成为口腔疾病治疗的潜在选择目标,但 未广泛应用到临床。原因之一是益生菌定植时间过 短。一些益生菌牛奶、益生菌含片等益生菌制剂中的 益生菌进入肠道之后,无法稳定成为肠道菌群的一 部分,短时间之后便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不同益生菌 在口腔中定植时间长短还未有结论,但永久性定植 的确难以实现。为取得更有效的治疗成果,新研制的 益生菌制剂在定植有效期上应以“久则优”为原则。

  益生菌疗法正趋于成熟,但仍受限于定植时间。 益生菌对口腔健康的调节可以结合多种方法以达到 最佳效果。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技术的成熟,一些 潜在的益生机制会被我们一一解析,这将为益生菌 制剂调节口腔微生态、防治口腔疾病提供更多的证 据。

  参  考  文  献

  [1] 张倩霞, 王胜朝. 益生菌与口腔微生态调控的研究进展 [J]. 微生物学通报, 2021, 48(6): 2195-2202.

  [2] LAY C L, COTON E, BLAY G L,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ntifungal compounds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propionibacter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6, 239: 79-85.

  [3] 韩雨婷, 吴怡婷, 李睿佳, 等. 副干酪乳杆菌 L9 对口腔致病菌的黏附抑制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 40(7): 15-23.

  [4] WASFI R, ABD EL-RAHMAN O A, ZAFER M M, et al.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sp. inhibit growth, biofilm form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of caries-inducing  Streptococcus mutans[J].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2018, 22(3): 1972-1983.

  [5] 陈敏珊, 郑娟, 李平. 口腔微生态的研究进展及益生菌 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23, 33(1): 4-12.

  [6] 高丹. 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伴 口臭患者致病菌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 药杂志, 2021, 14(34): 131-133.

  [7] 陆艺峰, 戴振刚. 益生菌牙膏与抗菌测试[J]. 口腔护理 用品工业, 2021, 31(6): 20-22.

  [8] 田苗新, 邵君琳, 王光强, 等. 植物乳杆菌 AR113 与青 霉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治疗效果对比分 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47(17): 105-110.

  [9] 李逢源. 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 GG 菌株发酵液对酒精 性肝病保护机制的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7.

  [10] 冯琼. 常见不同类型益生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防治 效果研究[J]. 安徽医药, 2015, 19(10): 2020-2021.

  [11] RENYE J A, STEINBERG D H. Thermophilin 110 inhibits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Streptococcus mutans[J]. Biotechnology Reports, 2021, 31: 647.

  [12] COMELLI E M, GUGGENHEIM B, STINGELE F, et al.Selection of dairy bacterial strains as probiotics for oral health[J]. 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 2002, 110 (3): 218-224.

  [13] 邵梅, 陈曦, 张敏芬, 等. 基于 TLR/MyD88 信号通路探讨枫蓼肠胃康颗粒联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 果及作用机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 27(10): 1273-1276, 1281.

  [14] MILAJERDI A, LARIJANI B, ESMAILLZADEH A, et al.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salivary  cytokines  and immunoglobul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trials[J].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11800.

  [15] 李雪君, 赵宇, 张国栋. 抑制龋齿生成菌(变异链球菌) 的优势共培养菌株的筛选[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2,  34(9): 1013-1017, 1023.

  [16] 杨雯洁, 叶玮. 2 种益生菌对口臭致病菌抑菌作用的体外研究[J]. 口腔医学, 2015, 35(3): 179-182.

  [17] WU C Y, SU T Y, WANG M Y,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tea   catechin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against biofilms  formed  from  Streptococcus mutans and a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strain[J].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2018, 94: 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