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竞争力的方法研究论文

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竞争力的方法研究论文

3

2025-06-26 14:59: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面对波动加剧、发展失衡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加快重构。随着中国“一带*路”倡议的走深走实,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摘要:面对波动加剧、发展失衡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加快重构。随着中国“一带*路”倡议的走深走实,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针对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结合案例分析,为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关键词:国际物流;有色金属;智能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


  1国际物流供应链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目前在局部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整体运行效率,具体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运输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和智能化程度不高、能源消耗大且碳排放高等问题,其中有色金属领域问题较为突出。


  1.1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色金属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包括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和仓储设施等。这些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随着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物流设施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码头、深水泊位、装卸能力等难以满足当前物流需求,导致运输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增加。


  1.2运输结构不合理


  铁路运输优势未充分发挥,在中国,公路运输占据了有色金属货运量的主要部分,而铁路运输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的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多式联运是提高有色金属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多式联运的发展相对滞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不足、衔接不畅,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效率。


  1.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强大、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同物流方式之间的信息碎片化、孤立化,有色金属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缺乏信息共享。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领域的信息系统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类物流资源分散、分立、分割,物流资源缺乏和资源浪费并存。

92771b59ffec5b71adaf89f92bf2f76.png

  1.4智能化程度不高


  智能化技术在中国有色金属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不高。这导致在智能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限制了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出错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1.5能源消耗大且碳排放高


  根据中国低碳供应链和物流创新发展报告的数据,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比较大,且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种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直接影响了物流行业的低碳化进程。在有色金属物流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运输方式的不平衡发展也加剧了有色金属物流行业的碳排放问题。


  1.6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面临风险


  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滞后,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短板断链风险,我国对全球有色金属关键物流枢纽和节点控制力不强,中欧班列等陆路通道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风险不容忽视,国际合规方面,存在话语权较弱风险,我国政府部门和协会在有色金属国际交通治理中参与度有待提高,对开展有色金属国际组织事务、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能力不足。我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将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全球经贸规则和治理体系重塑带来深层制约日益复杂。


  2转型升级方法的探讨


  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竞争力的方法研究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下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2.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


  2.1.1打造综合立体物流供应链通道


  与“一带*路”沿线国家合作,进一步完善有色金属国际关键通道布局规划,联通亚、欧、非核心经济圈,支撑国际有色金属供应链“多元化”趋势。构建以铁路、公路等为主要构成的干支衔接的有色金属综合运输通道,强化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有色金属物流供应链网络联系。


  2.1.2建立综合枢纽体系


  依托海外合作建设的港口支点,打造若干港口综合枢纽。合作建设若干区域性物流枢纽,推进以中国为起点的有色金属国际陆上运输大通道建设。完善多层级的航空货运枢纽体系,构造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开展海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提高有色金属物流效率。


  2.2实现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创新


  2.2.1培育物流供应链服务品牌


  拓展专业化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加强全球化、专业化和强韧性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扶持中国物流供应链服务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一流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


  2.2.2拓展专业化物流供应链服务


  目前全球有色金属供应链主要分为北美供应链网络、欧盟供应链网络和亚洲供应链网络三部分。中国有色金属物流供应链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加强全球化、专业化有色金属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3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2.3.1推广智能物流装备


  通过引入自动化仓储、机器人、无人叉车、自动化分拣无人机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设备,提升有色金属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这不仅能大幅提升有色金属物流效率,还能有效减少人为错误,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3.2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建立集成化的有色金属物流信息平台,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跟踪有色金属货物的运输状态,并将信息传递给客户,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运输路线和配送方案,实现了智能调度,还可以通过智能客服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2.4推动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2.4.1实施绿色物流战略


  绿色供应链强调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融入环保理念,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延伸到产品的设计、包装、运输、使用及报废处理等多个环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它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有色金属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低碳化改造和优化,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4.2推动供应链绿色化转型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已成为有色金属物流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应加快物流行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优化运输路线减少空驶率、实施包装材料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同时,鼓励绿色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参与有色金属国际绿色物流供应链的规则制定和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互认,提升中国在有色金属国际绿色物流供应链领域的话语权。


       2.5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协同发展


  2.5.1提高两者协同度水平


  一方面,通过各种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为跨境电商提供物流支持,降低有色金属跨境电商贸易成本和国际物流运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部门和海关的严格监管,为两者协同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消除有色金属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之间的行业壁垒,强化行业之间信任度。


  2.5.2建设覆盖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的信息平台


  无论是有色金属跨境电商还是国际物流的各自发展,还是两者协同发展,都要以信息沟通为前提,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多功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负责商品信息、库存信息、金融支付信息和物流信息的传播与共享。同时还要及时上传和发布对其他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


  2.6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2.6.1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布局


  加快构建立体通道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带*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规划,在强化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的基础,重点完善国内通道与国际市场联通度高、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际物流通道和枢纽建设。根据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态势,进一步加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产业链承接地区的港口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境内外枢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构建更为通畅的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


  2.6.2打造服务产业合作的枢纽经济


  大力推动有色金属跨国跨区域经贸交流,推进枢纽经济建设。加强与新加坡港等重要国际枢纽合作,提高内陆港的建设水平,积极在通道枢纽城市布局内陆无水港,在西部进行多方式、多层次的港口网络布局,形成海向一体化和陆向一体化的双向发展。


  2.6.3加快服务网络建设


  结合我国有色金属制造业产业链转移,鼓励有色金属制造业企业与其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和实现“走出去”,避免制造业或物流企业的“孤立运营”。培育有色金属国际化物流服务品牌,注重利用和引导国内外多元资本支持民营物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化的物流服务品牌,为我国有色金属国际物流体系发展构筑专业化、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2.6.4加强国际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应用,使物流领域的信息、数据,转变成最重要的物流资源。以国际化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加快创新探索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探索和创新物流领域区块链应用。


  2.6.5加强国际沟通与合作


  加强与联合国及国际运输行业组织、各国政府的沟通与交流,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联盟,并将其打造为引领全球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作用,降低区域物流供应链成本,深度参与有色金属自由贸易供应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和交通治理中的话语权。

ac17e177c957986b82d2de3c641895a.png

  3案例分析


  3.1中铝物流中部陆港国际物流优化策略


  中铝通过其全球供应链网络,显著提升了国际物流的效率。中铝物流中部陆港积极拓展国际物流通道,引育集聚资源要素,持续推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并相继开行了海铁联运国际班列、中欧回程班列、新疆阿拉山口至塔什干跨境电商班列。


  中铝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全面应用了国际化、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分拣速度,提高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同时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智慧物流。


  3.2云铝物流智能化、绿色低碳物流体系建设


  云铝作为西南地区铝产业领军企业,近年来不断创新物流运输模式,优化运输流程,打造“氧化铝去包装化”绿色物流运输模式,大力研发新技术新装备,加速物流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着力打造安全、环保、低成本物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物流体系。


  云铝在2024年推出全球物流运输新模式,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物流新模式,减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粉尘污染等问题,提升智能化水平,在物流价值创造方面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3.3俄罗斯铝业集团联合拉斯维特物流实现高效跨境运输


  俄罗斯铝业集团及拉斯维特物流利用多次项目运输中建立的跨境申报体系,大幅缩短了清关时间。借助国内段,满洲里口岸,国外段中的资源网络,确保运输设备的及时调配。实施多节点跟踪,通过GPS监控,确保运输全程可视化,彰显了两家企业在国际项目运输中的卓越能力。


  俄罗斯铝业集团通过提前调配资源,严格执行全流程管控,提高了订单响应速度,拉斯维特物流还通过物联网技术,使配送线路实现最优选择,正是这些智能化的设定,使得双方协同完成了此次大件跨境运输项目。


  3.4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立有色金属集散中心


  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推动仓储物流向多功能、网络型、智能型转型升级,在信息化管理上,加大了软件建设力度,开发出“重庆中集条码管理系统”,将全部物资纳入仓库“最后一公里”系统管理,形成了资源共享、上下联动的物资管理体系。


  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蓄力打造智能化仓储物流,运用智能管理系统,按照仓库作业标准,规范物资验收入库、储存保管、调拨出库、转储、调配、稽核盘点等工作流程,以实现快速入库,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4结论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国际物流供应链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系统,其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本文通过对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提升措施,同时还需要强调的是,政策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也是能保证这些措施有效推行的前提。另外,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还要加强供应链的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物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一定能够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向更高水平发展,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实现全球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