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羧甲基壳聚糖银正畸黏结剂体外远期抗菌效果及着色情况的研究论文

羧甲基壳聚糖银正畸黏结剂体外远期抗菌效果及着色情况的研究论文

2

2025-03-20 16:21:5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研究发现添加质量比为1.5%的羧甲基壳聚糖银-正畸黏结剂,四个月后的远期抗菌效果较为理想,六个月后牙面未见明显着色;添加CMCT-Ag+的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对变形链球菌有明显的远期抑制作用,能够满足正畸的临床需求,且未出现牙齿着色问题。

  摘要:文章观察羧甲基壳聚糖银(CMCT-Ag+)正畸黏结剂的体外远期抗菌效果及牙面着色情况,以变形链球菌为评价菌种,将CMCT-Ag+以1.5%的质量比添加到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中,模拟口腔环境,并在四个月后,检测远期抗菌效果,同时将该黏接剂在离体牙上黏结托槽,并将其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泡四个月,检测牙面着色情况。研究发现添加质量比为1.5%的羧甲基壳聚糖银-正畸黏结剂,四个月后的远期抗菌效果较为理想,六个月后牙面未见明显着色;添加CMCT-Ag+的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对变形链球菌有明显的远期抑制作用,能够满足正畸的临床需求,且未出现牙齿着色问题。


  关键词:羧甲基壳聚糖银;变形链球菌;远期抗菌性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均得到了显著提高,除了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对健康和美的追求也有所提升。固定矫治器作为重要的错颌畸形矫治技术,矫治器的增加会增大牙齿清洁难度,使牙齿出现白斑或(和)龋齿的概率增加。许多学者对如何预防和降低患者佩戴固定矫治器的过程中龋病的发生概率进行了研究[1-4]。本研究实验菌为变形链球菌[5],同时将羧甲基壳聚糖银(CMCT-Ag+)以1.5%的质量比添加到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中,检测其远期抗菌效果和牙面着色情况,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材料和菌株


  实验材料:羧甲基壳聚糖银;脑心浸液肉汤(BHI肉汤);脑心浸液琼脂(BHIA);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


  实验菌株: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购自上海瑞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离体牙筛选


  离体牙的纳入标准:因正畸矫治需要拔除的牙根发育完全的第一前磨牙;牙齿硬组织无龋病和(或)非龋性疾病,且未进行过根管治疗等。


  离体牙的排除标准:牙齿有龋病和(或)非龋性疾病;接受过根管治疗等。


  1.3方法


  变形链球菌复苏、培养:变形链球菌常规复苏,鉴定为纯培养后,取单个菌落置于BHI肉汤中,在37℃厌氧环境下培养,待用。


  羧甲基壳聚糖银正畸黏结剂样品的制备:将CMCT-Ag+以1.5%的质量比添加到3M正畸黏结剂中,在避光环境下,使用电动打蛋器搅拌均匀,待用。上述一切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


  远期抗菌性能检测(贴膜法):将添加0%和1.5%CMCT-Ag+的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在紫外线照射下消毒20 min,并浸泡在人工唾液中,共四个月。在此期间,每5 d更换一次人工唾液。四个月后,将试件取出。将PE膜裁剪成10 mm×10 mm大小的薄膜,并用75%酒精分别浸泡各试件及薄膜20 min,取出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在紫外线照射下消毒20 min。将各组试件分别放置于六孔板中,用移液枪量取质量浓度为1×108 CFU/mL的变形链球菌悬液并将其在各组试件上分别滴加25 uL,然后将PE膜覆盖在试件上。标准为无菌液溢出试件,Parafilm封口膜进行封口,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兼性厌氧环境下培养30 min。用无菌镊子将各试件从六孔板中取出,分别放在不同试管中,并分别加入3 mL PBS缓冲液,放置在漩涡振荡器上振荡3 min。从各试管中分别取50 uL菌液置于不同肉汤浸液琼脂平板上,使用涂布棒将菌液涂布均匀,并用Parafilm封口膜对各平板进行封口,倒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兼性厌氧环境下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各实验组均有三个试件。重复上述步骤3次,并对所得结果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


  抗菌率=(对照组菌落数CFU-实验组菌落数CFU)/对照组菌落数CFU×100%


  牙面着色情况:将18颗离体牙清洗干净,放置在人工唾液中保存备用。清洁颊面管,并在吹干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颗离体牙。双氧水棉球清洁颊面管,并用37%磷酸酸蚀剂分别酸蚀牙面30 s,随后清水洗净酸蚀剂,吹干,酸蚀后的牙面呈白垩色。在酸蚀后的牙面上用小毛刷涂布处理液,用气枪吹去多余的液体,并在两组离体牙上分别用0%和1.5%的羧甲基壳聚糖银-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粘结直丝弓正畸托槽,使托槽黏结位置在临床牙冠中心。修整去除托槽周围溢出的多余黏结剂,3 s光照固化,并将粘有托槽的离体牙浸泡在人工唾液中,浸泡六个月,每5 d更换一次人工唾液。六个月后将离体牙取出,气枪吹干,并用托槽去除钳去除离体牙上的托槽,用齿科高速涡轮手机去除牙面残留黏结剂,用10倍放大镜观察牙面是否着色。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数据均用平均数(x)±标准差(s)表示,并对抗菌性结果进行t检验。


  2结果


  四个月后抗菌性检测:由表1可见,含有质量比为1.5%的羧甲基壳聚糖银-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聚合盘试件四个月后的抗菌率为95.83%,与对照组相比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牙面着色情况:由图1可知,用1.5%羧甲基壳聚糖银-3M光固化正畸黏结剂黏结托槽,六个月后,在去除托槽和残留黏结剂后,离体牙牙面未见明显着色。

  3讨论


  无论对错颌畸形患者进行何种治疗,都离不开正畸矫治,即便对于要进行正颌手术的严重错颌畸形患者,也需进行术前正畸与术后正畸。虽然矫治器的种类日益增多,但传统固定矫治器仍占据重要地位。有效预防和(或)避免患者在佩戴固定矫治器的过程中出现釉质脱矿甚至龋洞问题,已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抗菌黏结剂应运而生。


  羧甲基壳聚糖银对于烧伤后常见的感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等具有抗菌效果[6-7],对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于牙周炎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意义[8-11]。此外,羧甲基壳聚糖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佟巨慧等[12]运用大鼠进行羧甲基壳聚糖银的毒性实验,并发现所有实验大鼠均未出现中毒现象,证明羧甲基壳聚糖银是安全无毒的。


  进行前期实验时,分别在正畸黏结剂中按质量比为0%、0.5%、1.5%、2.5%、3.5%、4.5%添加CMCT-Ag+。实验发现,当CMCT-Ag+添加量为1.5%时,黏接剂抗菌性、抗剪切性能均较好,且残留指数低。因此,本实验选择1.5%的添加量。


  CMCT-Ag+为红棕色,加入3M正畸黏结剂中会影响其颜色,若应用于陶瓷类托槽和树脂类托槽会透出黏结剂的颜色,而应用于患者口腔时则会影响美观度。因此,其仅适用于金属托槽和颊面管,使用范围有限。但由于其带有颜色,在去除黏结剂时可以更明显地区别于正常牙釉质,便于医者进行临床操作,降低对正常牙釉质的破坏程度。


  目前,大部分学者在进行正畸黏结剂改良实验时,在黏结剂中加入无机抗菌剂的情况较多。本研究将天然、无机复合抗菌剂羧甲基壳聚糖银加入正畸黏结剂中,使黏接剂兼具有机抗菌剂跟无机抗菌剂的优点,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探究该类黏接剂的抗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梅,刘敏,任雯等.正畸患者的龋病综合管理[J].北京口腔医学,2022,30(6):432-436.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梦含,杜昳阳,江静,等.龋病风险评估方法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医学,2022,44(20):2238-2242.

       [4]景成海.正畸儿童龋病口腔综合防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1):147-149.


  [5]唐涛,薛毅,信玉华,等.羧甲基壳聚糖对口腔重要厌氧菌的抑菌性能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6):26,28.


  [6]湛学军,熊远珍,柳喆,等.羧甲基壳聚糖银的合成及抑菌实验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3):142-144.


  [7]熊远珍,湛学军,柳喆.羧甲基壳聚糖银、锌、铈的合成及抑菌实验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4(6):361-363.


  [8]王绍鹏.羧甲基壳聚糖银络合及活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佟巨慧,马琳,王少鹏,等.羧甲基壳聚糖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36-639.


  [10]付军权,费瑞,张桂荣,等.羧甲基壳聚糖银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治疗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4):669-672.


  [11]付军权.羧甲基壳聚糖银对牙周炎的治疗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2]佟巨慧,迟立超,张颖丽,等.羧甲基壳聚糖银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4):67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