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论文

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论文

3

2025-03-19 11:25:3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也是满足人们粮食需求的核心产业类型。而水稻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作物类型,农民能否掌握完善且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与最终的水稻产量与质量息息相关。同时,需要强调在水稻种植期间及时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措施的重要意义,持续细化种植管理方案,以充分发挥先进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简述了我国水稻种植现状,从叶龄种植技术、控苗技术、控肥技术、品种选择、处理育苗五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

  摘要: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也是满足人们粮食需求的核心产业类型。而水稻是决定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作物类型,农民能否掌握完善且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与最终的水稻产量与质量息息相关。同时,需要强调在水稻种植期间及时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措施的重要意义,持续细化种植管理方案,以充分发挥先进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简述了我国水稻种植现状,从叶龄种植技术、控苗技术、控肥技术、品种选择、处理育苗五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了几点水稻田的田间管理措施,介绍了新时期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策略,希望能够为新时期水稻种植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田间管理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水稻高速增长的需求,就需要强调科学、合理的水稻种植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同时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以保证水稻的高质量种植与良好效益的获取。从实际情况来看,水稻产量相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再加上相关种植技术的持续更新与进步,促使水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为此,开展对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的分析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水稻种植现状

  尽管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传统水稻种植区域,水稻仍然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伴随育种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品种不断优化,涌现出许多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同时,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水稻品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包括籼稻、粳稻、糯稻等多个类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1]。从耕作、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烘干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大幅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智能农机、无人机等新型装备的应用,也为水稻种植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性。此外,近年我国水稻种植越来越注重绿色生态理念的推广和实践,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实施轮作休耕等措施,可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实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image.png

  2新时期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2.1叶龄种植技术

  叶龄种植技术作为我国水稻种植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其基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精确生理周期,通过深度监测水稻主茎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为田间管理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指导依据。在这一技术体系中,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扮演了核心角色,能够实时捕捉并分析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关键数据,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及水稻叶片的生长状态等。通过复杂的算法模型对此类数据进行处理,为种植者提供了一目了然的生长报告和管理建议。根据叶龄的实时变化,叶龄种植技术能够精准地调整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例如,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既保证了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又避免了过度灌溉可能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病虫害滋生发生[2]。同时,根据水稻的生长速度和养分需求,科学制定施肥计划,可以确保养分供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精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显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浪费,还促进了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相比,叶龄种植技术更加注重细节和数据的支撑,使得田间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此外,叶龄种植技术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通过与智能农机具、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装备的融合应用,实现了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2.2控苗技术

  在水稻种植这一复杂而精细的农业活动中,控苗技术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对水稻幼苗生长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一系列措施。这一技术涵盖了温度、水分和病虫害防控等多个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为水稻幼苗提供一个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温度控制方面,智能温控系统的应用成为控苗技术的亮点之一,此类系统能够根据水稻幼苗的生长需求,自动调节育苗环境的温度,确保其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长。通过精确控制温度,不仅可以加快水稻幼苗的生长速度,还能提高其抗逆性和品质,为后续的大田生长打下坚实基础。水分管理是控苗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智能灌溉系统的引入,使得水分管理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此类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水稻生长状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精准灌溉,既保证了水稻幼苗的水分供应,又避免了过度灌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病害发生[3]。通过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种植者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灌溉时机和灌溉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除了温度和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控也是控苗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化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系统的应用,为水稻种植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类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病虫害问题。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系统可以立即启动防控措施,如喷洒生物农药或释放天敌等,有效遏制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通过智能化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系统的应用,种植者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病虫害问题,保障水稻幼苗的健康生长。

  2.3控肥技术

  首先是施肥方案的科学制定,控肥技术的核心在于根据土壤肥力、水稻生长需求和养分吸收规律,量身定制施肥方案。通过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状况,为施肥提供精准数据支持。结合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特性,如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等,制定针对性的施肥计划。其次是有机肥与化肥的协同使用,控肥技术强调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使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不仅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而化肥则能快速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满足水稻快速生长的需求。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既能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又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再次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控肥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水稻生长需求,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精确计算施肥量,实现精准施肥。这种施肥方式能够避免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的问题出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后是施肥时期的选择与调整,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等,适时、适量地施肥能够显著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强调的是,施肥时期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情况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干旱或雨水过多的情况下,需要适当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以确保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

  2.4品种选择

  优质化品种选择是水稻种植成功的关键,在新时期,伴随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水稻品种的选择越来越注重品质、产量和抗逆性的综合考量。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还应关注品种的遗传稳定性和繁殖性能,确保品种的纯度和一致性。

  2.5种子处理与育苗

  在种子处理方面,水稻种植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晒种、选种和浸种等操作。晒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选种可以剔除不饱满、有病虫害的种子,浸种则可以促进种子吸水萌发。在育苗方面,应选用适宜的育苗基质和育苗方式,加强苗床管理,确保秧苗健壮生长。同时,应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移栽后的大田生长打下良好基础。

  3新时期水稻田间管理措施
       3.1水分管理

  在新时期的水稻种植中,水分管理被赋予了更高的重要性,为确保水稻的健康成长,需要实施精细化的水分管理措施。这包括在移栽期保持适宜的水层深度,以利于秧苗扎根;在生长期根据天气和水稻生长需求灵活调整灌水量,例如,使用薄水层促进除草剂效果、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养分吸收等[5];在特定时期,如低温或高温天气,通过灌深水来保护水稻免受冻害或高温影响。此外,晒田和排水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用于控制无效分蘖和保持土壤透气性。

image.png

  3.2施肥管理

  种植人员应通过土壤测试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制定施肥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在选择肥料时,则应注重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使用,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在施肥过程中,遵循定量施肥和分时分施的原则,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养分需求合理确定肥料种类、用量和施肥时机。如此,既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养分,又能避免过度施肥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出现。

  3.3病害防治

  3.3.1恶苗病

  首先是选用无病种子,其要点在于从源头上切断病害传播链,避免在已知或疑似病田及其周边区域留种,确保种子本身不携带恶苗病菌。其次是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利用抗菌剂、温汤或特定药剂进行浸种,有效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病害发生率。最后是清除菌源,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巡查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妥善处理病稻株,防止病菌扩散,减少再侵染的风险。

  3.3.2稻瘟病

  水稻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其同样是预防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与恶苗病防治类似,同样需要处理病稻草和带菌种子,减少田间初侵染源,降低病害发生基数。在此期间,应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水稻生长过旺而抗病能力下降。同时,应注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供给,增强水稻的整体抗性。此外,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也有助于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在稻瘟病发生初期或预测高发期,及时使用三环唑、稻瘟灵等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施药时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施药时期进行,确保防治效果并减少农药残留。

  3.3.3立枯病

  在播种前,要求种植人员及时对苗床土壤进行调酸处理,并使用营养土和消毒剂进行混合,以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条件,这有助于减少立枯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要掌握适宜的播种量和播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幼苗间竞争加剧、生长势弱而易感病。保持苗床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在立枯病易发期(如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及时使用黄秧快青、立枯一次净等针对性强的药剂对其进行防治。施药时,要均匀喷雾于幼苗叶片和茎基部,确保药液充分接触并杀灭病菌;而在低温季节或寒流来袭时,注意做好苗床的保温控湿工作,避免低温、高湿环境诱发立枯病,可以采取覆盖薄膜、增设保温设施等措施来提高苗床温度并降低湿度。

  4新时期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策略
      4.1适时播种

  在播种前,必须深入研究并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关键因素。通过气象数据分析,选择最适合水稻生长的时期进行播种,以减少不利气候因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育秧方式,如旱育秧、水育秧或基质育秧等,确保秧苗健壮、根系发达,为后期移栽和生长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播种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控制,如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密度等。通过精量播种技术,确保种子分布均匀、深浅一致,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还要加强苗期管理,及时除草、施肥、防病,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4.2合理插秧

  水稻种植人员应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佳的移栽时间。一般来说,当秧苗达到一定的叶龄和根系发达程度时,即可进行移栽。此时移栽有利于水稻早发、多发分蘖,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6]。同时,在插秧过程中,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插秧深度、株行距等符合标准。通过机械插秧或人工插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插秧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插秧后的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扶正秧苗,确保水稻群体整齐一致。

  4.3水肥管理

  相关人员应根据水稻的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采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等灌溉方式,保持土壤湿润并满足水稻的需水要求。同时,注意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并应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稻的养分需求。后续可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精准的施肥计划,确保肥料种类、用量和施肥时机的科学性。此期间,应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平衡施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作为我国主要口粮,其产量与质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需要从品种、施肥、育苗、水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并及时落实相应的水稻种植技术措施,细化水稻科学种植要点,进而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余忠宏,徐南昌,李诚永.现代农业中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12):72-74.

  [2]覃会利.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J].河北农机,2023,(23):70-72.

  [3]潘雪梅.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232-234.

  [4]唐有余.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J].种子科技,2023,41(21):65-67.

  [5]高伟元.怀集县高产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9):54-56.

  [6]李杰.有机水稻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2,(0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