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2025-03-19 11:16:5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育符合现代农业高层次高水平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以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及现有问题,并积极探索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前沿性、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等。这些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育符合现代农业高层次高水平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以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及现有问题,并积极探索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前沿性、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等。这些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食品在原材料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常因微生物污染导致消费者中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70%的食源性疾病都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因此,食品微生物检测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安全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健康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1]。在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已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专业中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必修课。该课程以食品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使学生明晰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食品中常规微生物检验项目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法律法规[2]。
随着民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升以及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食品行业和监管部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种类不断更新,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不断涌现,应用场景也逐步从实验室分析拓展到了田间地头。但目前“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教学内容仍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且存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差、课程思政融入生硬、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农科背景下食品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3]。
1“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课程教学内容不系统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一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课程,涉及生物、材料、安全检测、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较高[4]。但目前的课程教学仅涵盖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原理、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技术等内容,对于现代检验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只进行了简要的提及与讲述。因此,将交叉学科及前沿技术的内容全面融合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中非常有必要,该做法有利于夯实并拓宽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其创新潜力。1.2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社会对快、准、稳、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行业迫切需要实践能力强、科研意识强、具备独特创新思维的高精尖人才[5]。但目前很多院校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一般只设置32个学时、2个学分,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多侧重于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技术操作,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技术、沙门氏菌检验等,致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解决教学实践创新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食品检验产业创新发展对相关的人才需求。
1.3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融入生硬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学”的传统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内容较少,且融入专业课时较为生硬,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如何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项目学习、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方方面面,以促进学生健康诚信人格的养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6]。
1.4对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是衡量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以往的考核与评价大多通过卷面考试进行,存在多理论、少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构建全面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非常有必要,并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什么”“如何考核”以及“考核效果如何”。
2“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重构多学科交叉和前沿动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内容不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学科课程改革应以原有课程中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原理、食品微生物常规检验技术等为核心,进一步添加基于新材料、光电等快速检测手段的新型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微生物检验法律法规等知识点,还要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前沿动态,构建面向农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理论体系。
基于当前构建的课程理论体系,进一步打造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环节。首先,学校应根据行业需求和研究热点,梳理“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专业实验,并将其分为基础性、跨学科交叉和探究性实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测定等基础性实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ATP荧光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实时荧光光电检测技术等新型跨学科检验技术实验以及不同食用农产品中微生物指标检验等综合探究性实验。为进一步拓展课程深度,促进食品微生物检验研究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我们可以将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内容转化为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打造具有科研学术性、产业前沿性的新型科研项目训练环节,使教学内容与食品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深入挖掘“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人文历史、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7]。
通过以上举措,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中融入环环相扣的理论、实践、创新以及思政教育环节,塑造符合农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新体系(见图1)。
2.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阶梯式实践模块打造教学新模式
2.2.1构建阶梯式课程实践模块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缺乏学生互动以及系统的实践教学,而实践能力培养情况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构建基于“专业课程实验(启发)-校外实践教学(训练)-创新创业实训(实战)”的递进式课程实践模块(见图2)。在启发阶段,学生能熟练完成课内的基础性、学科交叉和探究性实验,掌握本学科的实验技能;在训练阶段,邀请校内外名师以及知名检验机构的专家,为学生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相关专题讲座,同时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检验机构参观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产中进行采样检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并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参数,从而激发学生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在实战环节,鼓励学生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前沿内容为课题,申报校级、市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独立完成立题、开题、项目完成、项目结题的整个环节,从而大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各等类创新创业竞赛,并根据学生的竞赛作品、工程设计思想以及创作过程,及时检验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使实践模块以无形的方式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2.2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探索虚拟仿真线上实践教学模式[8]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虚拟仿真教学不仅实现了书本内容情景化,还打破了时空限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操作体验、生动的视觉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和过程,我们基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了食用农产品中微生物检验和溯源的仿真软件,它可以模拟真实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全流程,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度仿真、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互动学习场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2.3“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德育能力
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高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并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统一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创新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方式加强授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德育能力。首先,根据教师的科研背景,将从事食品微生物、食品保鲜、安全检测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建立“老中青”结合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团队,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推动教学和实践创新实现“传帮带”。同时,利用地缘优势定期邀请大型食品企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及联合培养单位的专家入校进行讲学交流,形成校内外专家互融、互通、互聘的师资培养模式,从而强化师生的检测背景知识,还应鼓励教师“走出去”,进入食品企业、监管机构挂职锻炼,或者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输出服务等方式与行(企)业共享技术力量、共攻技术难题、共挑工程项目,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水平。
针对教师的思政育人短板,需要发挥教学团队中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炼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的人文历史、创新思维以及现存问题等思政要点,并通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等方式把这些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改革传统思政教育中“单声道”“一言堂”等教学弊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在情境中学、在做中学、在讨论分析中学,促使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此外,要进一步将第一课堂到第三课堂以及对自媒体、公众号等平台的使用纳入德育工作中,促使课堂内外协同发力,共同强化教师的德育思政能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
2.4构建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改革还需要改变“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固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在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全面引入过程考核机制,使最终评价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实践、创新训练、演讲、分组讨论、随堂测试等方式生成,可以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健康人格素养。例如,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查阅和学习国内外近三年的研究文献,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演讲完毕后,学生需要现场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然后,教师根据PPT内容以及对文献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引入校外评价,构建学生-督导-企业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贯穿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实训、创新活动环节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3结语
文章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的不足,采用完善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考核机制等措施进行改革。只有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引入教学过程,才能与时俱进,打造一流本科课程。
[1]田妍.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24(18):163-165.
[2]卢明媚,杨瑞先,王佳伟,等.地方性应用型大学“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3(3):113-116.
[3]林巧,花旭斌,姚昕,等.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创新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2(23):108-110.
[4]朱军莉,石双妮,冯立芳.信息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视界,2023(10):187-190.
[5]秦微微,谢庆辉,吕明,等.基于信息化的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实训课程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123-125.
[6]岳丽红,谢雨轩,杨春敏,等.《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课程思政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2(19):110-113.
[7]李鑫,许月明,张爽,等.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J].现代食品,2024,30(4):87-89,210.
[8]周霖,王澜,王主,等.“线上+线下+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1):9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