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高岭土非金属矿成矿条件分析与开发策略探讨论文

 高岭土非金属矿成矿条件分析与开发策略探讨论文

0

2024-10-16 11:15:0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围绕高岭土非金属矿区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开发策略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成矿原岩及物质来源、构造活动的影响及风化作用,揭示了该地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高岭土资源开发策略,包括合理规划矿产开发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建立生态开采与循环经济模式等,旨在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摘要:文章围绕高岭土非金属矿区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开发策略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成矿原岩及物质来源、构造活动的影响及风化作用,揭示了该地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条件和成矿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高岭土资源开发策略,包括合理规划矿产开发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建立生态开采与循环经济模式等,旨在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高岭土;非金属矿;成矿条件

  高岭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资源,在陶瓷、造纸、橡胶和化妆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广东省茂名市拥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但其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日益重视,探讨茂名高岭土资源的有效开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茂名地区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提出了一套高岭土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期为茂名地区乃至类似地区的高岭土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地质背景

  1.1地质条件

  文章区域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的高岭土矿区,该区域处于吴川至四会断裂区与信宜至廉江断折带的交界处。此地的地质构造是由加里东期的造山运动所造就的褶皱基底,在印支运动的晚期引发了向东北方向展开的复式向斜的形成;随后在燕山运动期间,地质构造活动加剧,导致在晚期出现了朝北北西方向延伸的白垩系南盛盆地,并与之前的地层形成了不整合关系;喜马拉雅期早期,高棚岭断裂再度活跃,进一步促使在南盛盆地之上形成了朝北西方向延伸的第三系茂名盆地,且该盆地的形成和层序的演化均受到该断裂带的显著影响。整体而言,茂名盆地主要呈北西至南东方向延展,构造上表现为向斜构造,其南西侧坡向北东至北西倾斜,倾斜角度约为4。~15。;而北东侧的深层部分则向南倾斜,倾斜角度相对较陡,并且大部分受断裂影响而被破坏,最终形成了一个北东侧较窄、南西侧较宽且平坦的不对称向斜结构。

  1.2地层条件

  茂名盆地附近的地质形态特征多样。如图1,震旦纪地层(标记为Z)主要处于盆地的北部、南西部以及东北边缘。这些地层以浅海沉积环境下的复杂的层理石构造为主,其岩石组成以黑云母石英云母片岩、黑云母变粒岩及片状黑云母长石石英岩等为典型。寒武纪地层(标记为C)则广泛分布于盆地的西侧和东南部地区,其特征为经过变质作用的岩石类群,包括变质的长石砂岩、石英片岩和页岩。至于泥盆纪地层(标记为D),则坐落于茂名盆地的西部及北部地带,其沉积环境属于海滨到浅海的准地台沉积环境,主要由砾岩、砂岩、页岩以及各类灰岩(如白云石质灰岩和泥质灰岩)等岩性构成。白垩纪地层(标记为K)的主要出现在茂名盆地的南西部地区。晚白垩纪地层关联着陆地环境中火山物质的堆积,主要岩性包括粉细岩、流纹岩、安山岩、砂岩和杂砾岩等;早期白垩纪则以河流沉积环境中的碎屑岩为主,包括了杂砾岩、杂砂岩、粘土岩等岩性。

image.png

  此盆地地质结构中,下第三系(Eocene,E)的岩层主要为上垌组(E2s)和油柑窝组(E2-3y)。油柑窝组是茂名地区油页岩的主要含矿层,以暗色油页岩和间层褐煤为主,其中还间杂有黏土岩、细砂岩和粉砂岩,底部呈现出约50cm厚的底砾岩层。在上第三系(Neogene,N)中,黄牛岭组(Nlh)、尚村组(Nlsh)、老虎岭组(N21)和高棚岭组(N29)广泛分布。特别是老虎岭组,这是茂名高岭土矿床的关键矿化层,表现为沉积在河流和湖泊环境中的碎屑岩系。其岩石以灰白色及黄色的砾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并包括不同粒度的长石石英砂岩以及粉砂岩和粘土岩。该岩组展现出一定的沉积节律,从东至西粒径逐渐变细。黄牛岭组和尚村组则构成高岭土矿的次级矿化层位,其岩性由深水环境下河流和湖泊沉积的碎屑岩组成。高棚岭地区则以山麓相堆积的类磨拉石碎屑岩系为特征。

  2成矿条件

  2.1成矿原岩及其物质来源

  该矿区的高岭土矿床形成主要依托于富含长石的粒度不等的石英砂岩,由于其高长石含量、低暗色矿物含量、单一矿物组成以及粗粒结构的特性,为风化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长石的丰富存在和粗粒度结构,这些因素不仅有助于降低铁、钛类矿物含量,还有利于水汽交换,从而促进了高岭土的形成和高纯度矿产的生成。通过重矿物分析,黄牛岭组、尚村组和老虎岭组的沉积物来源表明,不仅包括常见的独居石、电气石、石榴石等矿物,还发现了磷钇矿、锫石、黄铁矿等特殊矿物,暗示了复杂的物质来源。尤其是锆石的不同类型和形态,如棕色透明度差、无色透明、玫瑰色浑圆状锆石,指示了这些沉积物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岩石类型,例如,东部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和北部的震旦系变质岩,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这些沉积物来源的多样性和持续演化,对理解矿床的形成环境及探讨成矿潜力提供了关键信息,表明了这些组的沉积物主要由附近的燕山期花岗岩和震旦系变质岩混合供应,为高岭土矿的形成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image.png

  2.2构造活动的影响

  茂名地区的构造活动对高岭土矿床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如吴川至四会断裂区和信宜至廉江断裂带的活动,为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这些构造运动不仅通过形成断裂系统,改变了地层的排列和岩石的物理状态,而且还促进了热液活动,为高岭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断裂系统的存在增加了岩石的渗透性,有利于热水和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流动,这些流体不仅可以带来新的物质,还可以促进原有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沉淀,尤其是高岭石的形成。此外,断裂带周围的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易于产生微裂缝和孔隙,这不仅有利于流体的渗透和交换,也有助于风化作用的加速和深化。此外,构造运动通过引起地表形态的改变,影响了地表水的流向和分布,从而间接影响了地表和地下水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进一步促进了高岭土矿床的形成。因此,茂名地区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断裂发育,为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和动力条件。

  2.3风化作用

  该地区的高岭土矿床为沉积岩风化残积型,其形成受控于原岩条件及优化的风化环境。该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240mm,气温范围28~36.6℃,以及雨量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均促进了岩石的风化过程,为高岭土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地貌上,该区域的丘陵地形和缓和的坡度(1%~5%),加之相对高差在10~25m,促进了雨水的缓慢流动,增加了水分向地下的渗透。水介质方面,丰富的植被促成有机酸的下渗,生成弱至强酸性环境,地下水pH值在4.9~6.7范围内,有利于高岭石的形成及铁元素的淋失。此外,原岩的含砾不等粒砂岩结构以及其松散性质,有助于地下水活动,从而加速了岩石向高岭石的转变过程。岩性组合中,粘土岩的含量比例对风化作用和高岭土矿化具有显著影响:适度的粘土岩层可阻滞水流,有利于风化作用;过多则形成隔水层,阻碍风化作用的深入进行。因此,影响高岭土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貌特征、水介质的化学特性以及岩性组合的特定结构,这些条件共同决定了风化过程的效率,进而影响矿石质量和成矿潜力。

  3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3.1成矿作用

  在白垩纪末期,高棚岭断裂带动了地质活动,促成了茂名断陷盆地的形成。该盆地在第三纪期间积累了大量沉积物。特别是在中新世初期至上新世初期,盆地呈现了河流与湖泊沉积环境的交融。这一时期,位于盆地北东侧的震旦纪变质岩系以及南东侧的燕山期花岗岩受到剧烈的侵蚀作用,释放了丰富的长英质颗粒和粘土矿物。这些物质经过河流的传输作用,最终在盆地内沉积,形成了含有不同粒径石英长石砂岩和粘土岩的黄牛蛉组与老虎组,为后续高岭土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物质条件。随着时间推移,盆地中的长石石英砂岩在特定的气候及地貌条件下遭受深入的化学风化。由于岩石结构较为疏松,有利于水分子渗透,进而导致风化作用加剧。在这一过程中,长石内的碱性元素K、Na在弱酸性或酸性地下水作用和还原环境下被溶解带走,导致长石分解。剩余的硅-铝溶质在此条件下重新结晶化,转变为高蛉石,这一过程最终促成了高岭土矿床的生成,并保证了其优良品质。

  3.2成矿模式

  在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初期,由于高棚岭断裂带的构造活动,茂名断陷盆地形成并积累了大量沉积物,特别是在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间,盆地经历了交替的河流与湖泊沉积环境。此阶段,震旦系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剧烈侵蚀为茂名盆地提供了富含长石的粒度不等的黏土矿物和石英长石砂岩,这些岩石在盆地内沉积形成了黄牛蛉组和老虎岭组,为高岭土矿床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进,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高温多雨)和特定的地貌特征(丘陵地形),加之地下水的酸性环境和植被产生的有机酸作用,促进了长石的化学风化过程。在此过程中,长石内的碱性元素被酸性溶液溶解,使得长石逐渐分解。同时,硅铁溶质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重新结晶化,形成了高纯度的高岭石。该成矿作用依赖于构造活动提供的物质来源、有利的风化环境和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是一种以沉积岩风化残积为主的成矿过程。

  因此,茂名地区高岭土矿床的成矿模式可归纳为沉积岩风化型残积亚型,其成矿过程主要包括:①构造活动引发的原岩物质供应;②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得长石分解形成高岭石;③风化作用下产生的高岭土物质在丘陵地形的积聚。该模式充分说明了构造活动、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及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在高岭土成矿中的关键作用。

  4开发策略

  4.1开发计划的合理布局

  高岭土的开采需要重点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性。因此,首要之策是对茂名高岭土矿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估,明确矿区的资源丰度、矿质分布、矿体形态以及地质结构等详细信息,这为合理布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具体计划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矿区周边的环境、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功能区的划分,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等区域进行破坏性挖掘。另外,制定全面的矿山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包括精准勘探技术和3D建模软件,旨在精确评估矿体赋存状态,优化开采过程中的选矿和材料处理流程。通过优化开采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4.2先进技术的应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融入高岭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之中,有助于提升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使用高精度的地质探测技术(如遥感探测、地震勘探技术等)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可精确描绘矿体分布和地质构造,准确评估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而合理规划矿区的开发顺序和方式。同时,应用自动化装备与远程控制系统在开采过程中,不仅能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生产安全性,还能减轻对环境的干预。此外,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在高岭土的洗选过程中做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废水排放,实现绿色高效开采。

  4.3生态开采与循环经济的模式建立

  对茂名高岭土矿床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生态开采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开采过程中,通过采取矿山植被恢复、厂区绿化等多种措施,有效减轻开采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开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程,例如,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作为次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还减少了环境污染。针对高岭土开采后的矿坑进行生态修复,实施土地复垦计划,逐步恢复土地自然属性,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通过对开采、生产、废弃物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链,实现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结语

  通过深入研究广东省茂名市高岭土矿区的地质条件和成矿机制,文章总结出的成矿模式为沉积岩风化型残积亚型,其中构造活动、特定气候条件、地貌特征及水文地质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茂名地区成为高岭土矿床的理想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开发策略,旨在优化资源利用、提升开发效率,并强调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合理布局、应用高新技术和构建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确保高岭土资源的有效提取和利用,还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这一研究为茂名地区乃至全球类似地区的高岭土矿床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彪.新疆高岭土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简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8):123-124+127.

  [2]周冬冬,朱继华,何斌.湖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分布及成矿机理分析[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3(1):28-30+54.

  [3]肖万山.大同煤田煤系高岭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3(1):20-23+34.

  [4]王政,齐新国,王立考,等.河北唐县齐家佐高岭土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2(5):45-47.

  [5]严鹏程,寿立永,金凯,等.陕西汉中阜川高岭土矿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