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基于高校转型发展下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基于高校转型发展下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30

2024-09-29 12:08:0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随着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之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校超过400所。

  摘要:随着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之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全国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校超过400所。在新工科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建设而言,应秉承传统办学特色,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谈起,阐述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最后从多层面探索了专业建设高质量改革发展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转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化学专业

  0引言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科技突破、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应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模式,做好高质量转型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育人空间和支撑保障,确保学生能够学到真本领,具备真才实学[1]。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高校转型的时代命题下,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建设而言,专业内容博大精深,且涉及领域较为复杂、广泛。如何在专业建设中取得新突破、新跨越,还需要应用化学专业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结合国家需求及学校特色,聚焦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实施创新驱动策略,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卓越应用化学人才。

  1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寻求转型升级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双重动力的驱动影响,这既是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也是对高校突破性创新的一种考验。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求高校明晰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合理构建转型路径提供践行导向和决策支撑。首先,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使命,将办学重点聚焦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精神和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非常大,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高校切实加快转型步伐,牢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夯实教育质量[2]。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加强特色化学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灵活高效的育人体系,使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再次,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一脉相连,随着地方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地方企业的产业特点以及在实习、实训、实践等领域资源的优势,与自身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相融合,与时俱进加快转型建设进程,有助于推动产教融合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日益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博硕学历占比不断增加,为高校转型提供了核心动力,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image.png

  2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解析

  化学由一百多种元素巧妙结合衍生,元素有尽,而化学应用却无止境。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紧密相关,化学构建出人们赖以生存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其妙在于变化和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化学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特别在化工、农业、材料、生物、医药、环境、能源、轻工和食品科学中十分常见。应用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具有交叉性学科和理实结合的显著特点,一般介于理科化学和工科化学之间,在人才培养中更强调“应用”。应用化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学位授予名称为理学学士。学生在学习应用化学专业的过程中,既需要艺术的浪漫灵魂,还应保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而将所学知识高效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厚基础、重应用”为理念,以“优素质、强特色”为目标。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精细化工工艺学、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训等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实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3]。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市场需求多样,毕业后可进入化学和化工、精细化工、建筑、医药、国际贸易开发、食品、分析质检、能源化工、环境监测、教育系统等行业,还可选择继续深造。21世纪是人工智能时代,国家对于新材料产业极为重视,化工业和材料学不仅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科技强国战略的关键领域。随着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为引导,注重理工交叉融合,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动向,探索化学在技术前沿的应用,重点培养学生成为新型应用型人才,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在传统和新兴行业领域当中承担好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的工作职责[4]。

image.png

  3基于高校转型发展下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型应用化学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艰巨使命。在当前高校转型背景下,在未来知识竞争中,只有锚定新时代专业定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与时俱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动能。

  3.1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深入优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加强课程思政统筹与开发,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切实做到以“三全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课程思政全链条育人体系,形成应用化学课程思政示范效应,有效推进应用化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当中,包括课程学习、专业技能拓展、专业实习实践、社会实践教育以及毕业论文当中,确保应用化学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5]。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化学专业深度挖掘课程本身独有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推进“专思融合”创新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育人导向,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督导团队建设,确保思政教育与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应深入优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入手,牢牢恪守“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针对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向,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优势定位,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结合“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孕育专业特色,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使育人理念科学化、育人目标精准化、育人体系协同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旨在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能保持较宽的就业面,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6]。

  3.2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凝练、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应以“人才强校”战略为契机,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化学专业课程发展需求为载体,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完善人才结构梯队。通过加强学术型、实践型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本校教师培养质量,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进一步充实专业师资力量。首先,应用化学专业应开展多类型的分段培育模式,组织专任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理学讲堂培养、企业挂职锻炼、在职进修,积极开展“校企双走进”活动,让教师到企业蹲点,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同时,使教师有感、有思、有悟,进而将实践经验总结反馈于后续教学过程。其次,应用化学教师应对接专业和产业,与时俱进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资源内容得到凝练、整合,教学模式和实践举措不断更新完善。一方面,教师应以一流“金课”建设为目标,融合云教学平台,灵活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线上教学以课程资源、教学实例、授课视频为主,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下教学更为注重探讨与交流、实践与指导,最大限度拓展学生学习深度,有效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操潜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应用化学专业应加大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组建化学化工类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便可以切身参与到实际化学场景之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后,应用化学专业应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不断夯实专业办学平台建设,更新陈旧教学科研设备,为创新型化学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条件,构建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同时,积极建立科技创新小分队基地,开设综合研究性实验,聘请企业实践导师,提倡产学研融合,使学生尽快接触科研工作,在轮岗、实际操作和科学研究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7]。

  3.3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层次交叉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新工科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为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应用化学专业应以厚基础、细培养、重实践、育创新为前行目标,以新经济、新技术为引领,切实加强多学科交叉课程建设,打造多学科交叉、多维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层次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培养其实践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需求和科技前沿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攻关工作,使学生在创新项目的团队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科研反哺教学的价值优势,充分实现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应用化学专业应构建新的渐进式课程实践体系,瞄准科研前沿和新时代专业定位。前期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精细化学品合成实验等[8]。在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形成之后,开展高阶实践技能训练开放实验,包括化学综合实验、化学研究性实验等。鼓励学生参与化学竞赛,例如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其他类型的国家级和省级竞赛等,依托竞赛驱动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打造双轨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早接触、早实践、早科研”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实验室,自觉主动从事创新实践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能。此外,应用化学专业还应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以产出为导向,做好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品质熏陶、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方法指导、实践锻炼和法德教育等一系列工作,确保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紧密对接。

  3.4以产学研用为导向,落实质量监督多级保障机制

  为确保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保持在正轨上,首先,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机制,以制度为约束和引领,积极推进“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形成闭环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三者有机协同,产生联动保障与监控效果。同时,做好跟踪评价与反馈工作,确保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一体化衔接,便于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整合与优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提升本科生综合竞争力。其次,应用化学专业应以产学研用为根本,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一方面,高校应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吸取国内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组织教师定期访学,吸收借鉴国内国际前沿办学经验,对比差距、反思不足、拓宽视野;另一方面,高校应基于OBE教育理念,常态化组织国内外学术讲座与专业沙龙,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师生与国际接轨的频度和深度,由此提升人才培养流程与方案的针对性、规范性,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根基。最后,应用化学专业应从学生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快创新型人才职业养成和职后发展协同建设。在入学伊始,为新生开展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指导以及心理和思政教育,并持续贯穿于大学四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立志于在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中实现梦想、作出贡献。此外,高校还要构建职后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校友信息大数据系统,同时做好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工作,针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而为职业培养提供决策支持,积极赋能于创新型人才工作[9]。

  4结语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建设而言,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高校转型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必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议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在以下改革领域寻求突破和跨越,即: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深入优化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凝练、整合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层次交叉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以产学研用为导向,落实质量监督多级保障机制,持续提升本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的卓越应用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伟钢,郑建东,吕丹丹,等.基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应用化学专业改革探索——以滁州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5):116-119.

  [2]李建平,张连明,闫力强,等.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23(26):23-25.

  [3]李翠勤,李杰,李锋,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科技风,2023(21):52-54.

  [4]汪友明,葛亮亮,王文保,等.应用化学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2):159-161.

  [5]李永鹏,文雯,隋竹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52(1):224-226.

  [6]鄢景森,代文双,刘海彬,等.基于一流专业视角下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4):59-60,104.

  [7]刘明宝,曹宝月,周春生,等.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途径及实践——以商洛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2(15):53-55.

  [8]程杏安,吕晓静,吴跃华,等.农业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3):73-76,80.

  [9]白茹雪,初红涛,苏立强,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J].化工时刊,2021,35(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