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论文

14

2024-09-24 16:02:0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已经不局限于关注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了。大量研究发现,在龋病、牙周病等多种常见口腔疾病中可以观察到口腔微生物的异常增殖,所以研究人员将口腔疾病治疗的重点聚焦在了对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上。文章将对口腔微生物的概况、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以及口腔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摘要: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已经不局限于关注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了。大量研究发现,在龋病、牙周病等多种常见口腔疾病中可以观察到口腔微生物的异常增殖,所以研究人员将口腔疾病治疗的重点聚焦在了对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上。文章将对口腔微生物的概况、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的关系,以及口腔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关键词:口腔微生物;口腔微生态;口腔疾病;益生菌

  口腔是消化道起始部位,与外界相通,也是微生物进入人体的开端,而口腔内复杂的解剖结构,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以及大量唾液都为微生物在口腔内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口腔微生物群是仅次于消化系统微生物群的第二大复杂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生物。口腔内不同结构上定植的微生物种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龈上菌斑的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属、放线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

  2龈下菌斑的主要微生物为齿垢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

  3相比于定植于颊黏膜和腭部黏膜的微生物,舌部定植的微生物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舌部微生物以唾液链球菌、黏液罗氏菌等为主。

  这些定植在口腔内的全部微生物与口腔环境共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口腔微生态,口腔微生物之间的代谢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口腔微生态保持稳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当口腔微生态受到的刺激超过口腔微生态的缓冲能力时,则导致不同程度的口腔微生态失衡。口腔微生物会通过致病菌迁移定植、激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等方式引发一系列口腔疾病,例如,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或者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龋病、牙周病;受孕的女性会由于激素分泌水平变化诱发妊娠期牙周炎;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内还存在能够调节改善口腔微生态平衡,且对龋病、牙周病,以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被称为益生菌。

  1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

  1.1口腔微生物与龋病

  龋病患病率居口腔疾病发病率之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变形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被认为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但乳杆菌、双歧杆菌、丙酸杆菌、放线菌等菌种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龋病主流的致病学说为生态菌斑学说,该学说指出龋病的发生与口腔微生态的失衡有关,是一组致病菌的动态改变过程。首先,清洁的牙面上会形成获得性膜,以链球菌为主的细菌便会吸附在获得性膜上,随着链球菌的数量逐渐减少,丝状菌、梭杆菌等的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导致龋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牙菌斑生物膜上的细菌代谢仍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但由于口腔局部环境的改变,如口腔卫生下降或长期食用甜食,定植于牙菌斑生物膜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产生的有机酸就会超过碱性代谢物的缓冲能力,导致牙菌斑生物膜局部pH下降,此时耐酸和产酸菌将成为优势菌。当pH降低到临界点后,就会造成牙釉质脱矿形成龋病,并且由于酸性环境持续存在,牙釉质无法及时再矿化,所以龋病会持续发展。

  1.2口腔微生物与牙周病

  牙周病会导致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牙槽骨吸收、结缔组织附着丧失,造成牙龈炎和牙周炎。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牙周病在中老年人口腔中发病率较高。牙周病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和炎症反应共同作用形成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具核梭杆菌、血链球菌、伴放线聚集杆菌、齿垢密螺旋体等。在牙周病的发展过程中,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生物膜堆积,随着牙菌斑生物膜不断增厚,牙菌斑生物膜内逐渐变成无氧环境,厌氧微生物的种类与数目得以增多,激发宿主口腔的炎症反应,造成龈沟液流量增加,龈沟液内的糖蛋白与铁会进一步导致环境变化,促使致病微生物数量增加,从而激发宿主更剧烈的炎症反应。例如,口腔微生态失衡后,以伴放线聚集杆菌为主的致病微生物最先开始过度激活宿主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牙周组织遭到破坏,但此时仅局限于牙龈的炎症,若不采取治疗手段,将促使致病微生物进一步激化炎症反应形成深牙周袋。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兼性厌氧菌或齿垢密螺旋体会转变为优势微生物,持续对牙周组织进行破坏,最终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附着丧失。

image.png

  1.3口腔微生物口腔黏膜病

  口腔黏膜是口腔的湿润衬里,包括唇、颊、舌、腭黏膜。口腔黏膜病是指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众多疾病,包括感染类疾病,如口腔念珠菌病;溃疡类疾病,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病等;大疱类疾病,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斑纹类疾病,如扁平苔藓、白斑等。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微生物有口腔念珠菌、卟啉单胞菌、钩端螺旋体、拟杆菌门、链球菌属、梭杆菌属等。当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口腔黏膜病的发生可能与口腔微生物种类改变导致免疫系统失调或损害上皮屏障有关。口腔微生物可以通过影响口腔黏膜蛋白的生成与降解以及口腔黏膜蛋白与口腔上皮细胞的结合,损害上皮屏障进而引发相关疾病。此外,不同的口腔微生物在不同区域发生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会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进展。例如,口腔念珠菌病与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口腔念珠菌感染有关。口腔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为正常菌群,只有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宿主发病。

image.png

  2益生菌与口腔疾病的防治

  研究口腔微生物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效防治口腔疾病。益生菌最早被发现可用于防治胃肠道疾病,随后有学者指出,益生菌可以通过为宿主提供营养物质、与病原菌竞争、分泌抗菌物质,以及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来调节口腔微生态,继而对口腔疾病产生正向影响。常见益生菌有植物乳杆菌、鼠李糖杆菌、长双歧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粪肠球菌、嗜热链球菌等。通过观察益生菌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愈合速度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益生菌能够促进溃疡愈合,并调节微生物水平,使口腔微生态达到平衡状态。还有研究人员通过比较牙周病常规治疗与益生菌治疗的效果,观察牙周病患者口腔内微生物的变化,发现益生菌组牙周病的治疗效率明显更高,且炎症因子下降水平也较大。多种实验均证明益生菌吸附在牙菌斑生物膜上后可以减少变形链球菌的数量,以达到防龋的目的。益生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对于益生菌的研究仍处于推进阶段,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进行进一步验证。

  3结语

  随着微生物相关研究趋于成熟,越来越多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被揭示了出来,加深了人们对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关系的认识,发现不仅可以通过口腔微生物种类判断口腔疾病,也可以根据致病菌种类制定精准的疾病治疗方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口腔微生物防治口腔疾病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未来对口腔微生物防治的研究更加成熟时,口腔健康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向盈盈,皮婷,宋飞,等.口腔微生态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8):162-166.

  [2]ZHANG Y,WANG X,LI H,et al.Human oral microbiota and its modulation for oral health[J].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2018,99:883-893.

  [3]胡佩男,刘洋,李阳,等.口腔微生态与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9):1531-1535.

  [4]张雨凇,覃文聘,何佳颖,等.口腔微生态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2,38(5):313-316.

  [5]李娟.口腔黏膜病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13:67-68.

  [6]张环,尹利娟,陆瑜,等.益生菌在口腔中的应用研究[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21,31(2):18-20.

  [7]王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8]陈婧,程磊,周学东,等.龋病微生物因素研究进展[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8,36(1):104-108.

  [9]马婧娴,李艳红.益生菌防治龋病的机制及应用[J].医学综述,2018,24(8):1493-1497.

  [10]乌日汉,郭小娟,王怡,等.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与控制[J].微生物学报,2018,58(11):1950-1960.

  [11]杨志雷,刘宝盈.龋病牙菌斑微生态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0,47(5):506-514.

  [12]陈子君,王以琴,李杰,等.口腔微生物所致牙周炎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3,31(10):909-915.

  [13]ROSIER B T,MARSH P D,MIRA A.Resilience of the oral microbiota in health:mechanisms that prevent dys-biosis[J].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2018,97(4):371-380.

  [14]林冬佳,杨利洒,王智.口腔微生物与免疫细胞及上皮屏障互作在口腔黏膜稳态维持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2:188-193.

  [15]LIN D,YANG L,WEN L,et al.Crosstalk between the oral microbiota,mucosal immunity,and the epithelial barrier regulates oral mucosal disease pathogenesis[J].Mucosal Immunology,2021,14(6):1247-1258.

  [16]张鸿瑞.益生菌对龋病和牙周病防控研究进展[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24,34(1):25-29.

  [17]赵维彬,陈婧,熊智强,等.益生菌调节口腔健康的应用[J].工业微生物,2024,54(1):38-41.

  [18]胡晓菁,林璐,黄臻,等.益生菌芦荟发酵凝胶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及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22,38(1):85-89.

  [19]谌丽,鄢丽佳,邓洪贵,等.益生菌含片联合基础牙周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致病菌及口臭症状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3):377-380.

  [20]余意,王超越,吴正钧,等.四株乳杆菌作为口腔益生菌的特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5):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