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性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性研究论文

29

2024-09-20 11:25:0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  随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影响神经发育及其功能,调节免疫反应;肠道菌群失衡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发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摘要:随着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影响神经发育及其功能,调节免疫反应;肠道菌群失衡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发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此,文章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二者的具体交互作用和生物化学通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肠道菌群;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性

  在神经科学领域,“肠脑轴”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信号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将肠道与大脑连接起来,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肠道微生物会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和胺类化合物等神经递质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或通过激活迷走神经等途径,参与神经细胞活动和神经传递,并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功能[1]。相关研究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衡和肠道通透性增加等问题,暗示肠道菌群调整可能成为治疗这些复杂疾病的潜在途径。因此,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以期为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理论参考。

  1肠道菌群的定义和组成

  肠道菌群指定植在人类肠道中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原生动物等,易受遗传、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会影响宿主的消化、免疫调节及生理代谢[2]。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image.png

  2肠道菌群与神经发育的直接联系

  2.1肠脑轴的生物化学通路

  肠脑轴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将肠道和大脑连接起来,允许双向信息流通。肠道微生物通过其短链脂肪酸、胆碱性肽和氨基酸等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其中,丁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促进神经递质合成并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某些肠道细菌能够产生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调节情绪和认知功能。另外,迷走神经作为连接肠道和大脑的主要神经通路,肠道微生物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影响食欲调节、压力反应以及情绪调节等大脑功能。

  2.2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影响

  丁酸、丙酸和乙酸等短链脂肪酸、胆碱性肽以及某些特定神经活性化合物等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发酵纤维的产物,能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行为。血清素和多巴胺前体物质等类似神经递质的化合物作为调节情绪、痛觉以及多种神经功能的关键因子,间接影响着神经递质的合成和神经信号的传递[3]。

  3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神经发育异常的相关性

  3.1自闭症谱系障碍与肠道菌群失衡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通常较低;状芽孢杆菌属等潜在有害菌的数量可能会增多,这种菌群失衡会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通过影响肠脑轴上的信号传递进而影响大脑发育及其功能。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来说,其肠道产生的炎症因子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突触的形成;自闭症谱系儿童体内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丁酸含量较低,会影响神经递质血清素的合成与调控,进而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3.2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和过度活跃。相比正常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儿童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通常较低,其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占比较差,容易通过抑制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间接促使儿童出现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症状;短链脂肪酸也被证实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影响大脑的炎症状态和多巴胺代谢,调节人体的注意力和行为反应。肠道微生物会影响肠脑轴的免疫调节,进而影响神经系统,改变宿主的压力反应及行为表现,进一步影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患者的行为和认知功能。

  3.3精神分裂症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淡漠、社交障碍以及现实感缺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通常较低,肠道中特定病原菌水平较高,与健康有关的菌群的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比例相对较低,致使肠道微生物容易通过影响代谢产物的生成和免疫调节路径,间接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表现[4]。

  4实验方法和研究设计

  4.1实验模型和对象选择

  对人类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观察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机会,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人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活过程。而研究对象的选择,则需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且能广泛覆盖不同的生理和环境背景,样本需要涵盖婴幼儿、儿童或特定健康状况下的成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儿童群体,应选择儿童的关键发育阶段;对于青少年群体,要重点关注青春期,因为这一阶段是青少年大脑第二次发育的高峰期;对于成人群体,需要选择成年早中期,以揭示肠道菌群在成人晚期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认知衰退中的作用与机制。在开展研究之前,首先需要获得相应的伦理批准,并确保所有参与者及其监护人能够充分理解研究目的和过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2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技术

  数据收集需要采集多种生物样本,其中粪便样本用于分析肠道菌群组成,血液样本用于测定炎症标志物和神经传递物质。对于肠道菌群的分析,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识别和定量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群,从而获得有关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详细信息。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探索微生物代谢活动和宿主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以解释微生物是如何通过化学信号来影响宿主神经系统的。

  4.3实验设置与实验内容

  实验设置需要根据预先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假设,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第一步,需要在特定无菌条件下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使用一次性采样工具,并对每个样本都进行严格准确的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及条件等信息,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适宜性。第二步,在样本处理阶段,所有粪便样本均被运送到实验室,在冷藏条件下存储,待处理。通过对样本进行均质化、离心处理并进行DNA提取,确保提取效率和质量。第三步,在实验操作中,每批样品在分析前都需要进行方法的验证和机器的校准,以保证数据分析的精准性。

  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包括受试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变量,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揭示肠道菌群是如何通过肠脑轴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的。实验设计将针对婴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3个组别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受试者在研究前均需经过健康评估,以排除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既有健康问题。对照组的受试者未接受任何干预措施,肠道菌群的自然状态被用作健康基线的比较基础,此组受试者的数据能够反映未经任何外界干预时肠道菌群的自然分布情况。实验组的受试者接受饮食调整、预生和益生菌补充等外界介入,旨在人为改变其肠道菌群的组成,以观察这种改变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4.4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数据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普遍减少,潜在病原体如梭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属的数量则显著增加。在婴幼儿组中,实验组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42%和45%,梭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属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29%和116%,梭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属增加容易促进内毒素产生,触发免疫反应,从而影响神经退行性和发育性疾病的发生;青少年组别显示出了类似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时期是神经系统二次发育的高峰期,菌群失衡会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发育和成熟。成年组的数据指向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持续变化会影响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干扰关键神经化学物质的平衡。

image.png


  5结论

  文章基于对肠道菌群基本概念的论述,探讨了肠脑轴的生物化学通路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影响,分析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与肠道菌群失衡、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分裂症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等肠道菌群变化与神经发育异常的相关性。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数量减少会影响肠脑轴通信、肠道屏障功能等机制,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及其生理功能。潜在病原体增多通过引发炎症、改变肠道和大脑的代谢产物及神经化学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周长帅,郝斌.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免疫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4):385-389.

  [2]刘家奇,武琥琮,任文凯,等.肠道微生物菌群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0,50(3):329-337.

  [3]王颢润,周杰,陈礼刚.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44(9):566-569.

  [4]李永生,卢燕金,陈家强,等.老年首发未经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6):80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