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基层单位内部控制论文

2024-05-09 10:01:2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还直接影响着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正逐渐成为基层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核心策略。文章旨在探讨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内部控制强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编者按: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还直接影响着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正逐渐成为基层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核心策略。文章旨在探讨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内部控制强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基层单位;内部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整合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和人力流等资源,力求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优化基层单位的内部运作,提高其治理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前财政部发布相关预算管理规范、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的宏观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在基层单位中的实施更显得势在必行。然而,尽管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框架日趋完善,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尤其是针对基层单位的研究和应用仍略显不足[1]。
一、基层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管理方法,涵盖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评等多个阶段,这些阶段不仅涉及单位内部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监督,而且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预算编制,基层单位能够明确各项业务活动的目标和规范,为内部控制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预算执行和考评则能够确保各部门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权责明确、利益协调,推动内部控制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预算管理还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为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预测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二)全面预算管理将内部控制业务有效衔接
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业务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多个方面,这些业务虽然各有侧重,但相互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能够将这些内部控制业务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编制将各个内部控制业务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整合,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则通过对各项内部控制业务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范有序开展[2]。
二、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过程显著缺乏合理性与协调性
在日常运营中,预算编制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暴露出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预算编制的时间节点安排常常显得过于紧凑,留给各部门进行细致测算和深入讨论的时间寥寥无几,这种“赶工”式的预算编制方式不仅无法保证预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还可能导致后续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各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与协调,这种局面使得预算计划显得零散而无序,资源分配上频繁出现冲突和重复投入。
(二)预算执行过程明显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控制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其执行效果直接关系到预算目标的实现。然而,预算执行过程往往显得过于随意和松散,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一方面,在执行预算时过于依赖初始的预算编制,而忽视了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这就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频繁出现偏差,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预算执行中资金分配的不及时和不合理,使得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缺乏有效约束的预算执行方式不仅无法实现预算的既定目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资金管理风险和违规操作。
(三)预算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与监督力度的不足
预算监督是确保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开展期间,预算监督体系却显得尤为薄弱。一方面,预算监督的过程往往只侧重于事后审计和检查,而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有效手段,这就导致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进而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果和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缺乏专门的预算监督机构或部门,导致预算监督的职责分散、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由于监督主体不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监督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也存在模糊地带,这使得预算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不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不仅无法有效防范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还可能助长一些违规操作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四)预算绩效评价的规范性不足与时效性滞后
预算绩效评价是衡量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预算绩效评价却显得规范性不足且时效性滞后。一方面,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往往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预算评价周期过长的问题也尤为突出。从预算评价指标的选取到最终评价结果的反馈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及时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3]。
三、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加强预算编制过程的合理管控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加强预算编制过程的合理管控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编制作为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预算执行的顺利与否。为了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基层单位应当从时间安排上着手,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序进行。预算编制会议的召开时间应合理规划,既要给予各部门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又要确保整体进度不受影响。各部门在接收到预算编制任务后,应组织所属条线、单位对预算需求进行细致测算,并编制出符合实际的预算草案。财政局等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实各项预算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一过程中,财政局等不仅要对单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还要站在全县的高度上,对各部门预算进行综合平衡,确保整体预算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为了加强预算编制的系统协调性,基层单位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部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年度预算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下,各部门可以更加明确自身的预算编制任务和目标,避免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构建一套规范科学的项目预算定额支出体系也是加强预算编制管控的重要举措,这一体系可以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对各类项目的预算支出进行定额管理。通过设定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可以确保财政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约束机制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下,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约束机制是基层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任务之一。预算执行不仅关乎财政资金的合规使用,更直接影响到基层单位的服务效率与公信力。为了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一系列精细化的管理措施需要被整合到预算执行流程中。基层单位应当建立一套预算执行管控机制,并确保该机制能够实时追踪和反馈各部门的预算支出情况。通过定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管理层可以清晰掌握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和用途,从而确保预算资金不被滥用或挪用。对于专项资金,尤其需要关注其执行进度。一旦发现某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执行进度滞后,应立即进行提醒并深入调查原因,这种及时的干预不仅可以防止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还能促使相关部门调整工作策略,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同时,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也是提升预算执行效率的关键环节。基层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每一笔支出都符合预算安排和财务管理规定。对于部门结余资金,应依法进行回收和管理,避免形成“小金库”或违规使用。通过优化资金管理流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和沉淀,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为了应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基层单位还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应能够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或潜在风险,立即发出预警信号,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防止风险扩大或转化为实际损失。
(三)健全预算监督过程的全面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下,健全预算监督过程的全面管理是基层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预算监督不仅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检查,更是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了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基层单位需要构建一个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当贯穿预算执行的始终,从事前监督开始,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到事中监督,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再到事后监督,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审计。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合规和高效使用。同时,基层单位还应积极利用本级政府以及上级审计、人大等外部监督平台,增强预算监督的外部约束力,这些外部监督平台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对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监督。通过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督合力,推动预算管理效率的提升。在健全预算监督过程的全面管理中,基层单位还应注重提升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这包括制定完善的监督工作流程和制度,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还应加强监督结果的公开和反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增强预算管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四)提升预算评价过程的规范执行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中,提升预算评价过程的规范执行对于强化基层单位内部控制至关重要。预算绩效评价作为检验预算管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其规范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整个预算管理体系的运作。为了使预算评价过程的规范执行,基层单位应将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管理紧密结合,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定性和定量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同时,评价指标的设定还应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形成闭环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时进行调整。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基层单位应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确保评价数据真实、准确,能够客观反映出基层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预算管理的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评价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评价能力,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完善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也是提升预算评价过程规范执行的关键环节。基层单位应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与单位评优、个人考核等挂钩,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这不仅可以激励各部门和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预算管理,还可以提升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预算绩效评价不佳的部门,基层单位应进行深入分析,查明原因,并加强预算管理指导,帮助其提升预算管理水平[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强化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单位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治理水平,还能够有效防范腐败和舞弊问题的发生。未来,基层单位应更加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应用,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考核等各环节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学术界和实践界也应加强合作,开展更多针对基层单位的预算管理实践研究,共同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在基层单位中的深入应用和发展[5]。
参考文献
[1]杨立艳,王永成.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地方财政研究,2018(6):87-92.
[2]皮凤.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J].经济学,2022,4(6):24-25.
[3]赵玉琳.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煤炭,2013,39(6):25-27+125.
[4]刘丽,续慧泓.S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研究——基于内控编报情况分析[J].财务与会计,2023(3):13-17.
[5]黎毅,杨钰,叶舒平.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23(12):113-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