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治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工作对策研究论文

2024-04-30 11:05:5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 的重心 则倾向于社区治理,因此,社区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能 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部分 ,但社区治理工作发展仍面 临多重困境。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 会主义发展价值理念 , 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探 讨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多方主体如何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工作 , 可拓展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领域, 进一 步整合社会资 源、协调社会关系,探索共治视域下社区治理工作新对策。
摘要: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的重心则倾向于社区治理,因此,社区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但社区治理工作发展仍面临多重困境。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探讨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多方主体如何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可拓展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领域,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探索共治视域下社区治理工作新对策。
关键词:共治视域;社会治理;社会工作
一、引言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实现社区善治是维系基层社会稳定运行的“最小单元格”。社区不仅是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场所和居住空间,而且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为推动城市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向未来社区不断迈进,多元社区治理主体在城市社区发展中发挥共治作用,多种社区治理模式为社区发展提出新思路,引导我国社区发展水平向未来社区规划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社区治理工作要逐渐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组织是打造共治格局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程度及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渠道,未来尝试以制度优势提升社会组织治理效能,开创社区治理工作新局面。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二者在相似的发展背景及发展机遇下,社会工作为社会组织专业化提供人才和发展方向。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探讨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可拓展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领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探索共治视域下社区治理工作新对策。
二、社区治理工作困境
首先,我国现代城市社区发展缺乏明确的社区治理方向。在社区治理工作中,需明确“为谁治理”与“为何治理”的答案,这些问题涉及对于社区治理价值的终极追问。[1]社区治理工作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服务,在总体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终极发展目标,但在日常社区治理工作问题的处理中缺乏清晰的过程目标。社区兼具人民群众生活共同体和国家治理基层单元的双重身份特征,二者都包含了多重主体,在未来中国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只有明确主体目标才能实现多方联动和共治。
其次,社区居民关系疏离影响社区治理工作。社区作为居民共同体的日常生活空间,居民关系疏离会加剧社区中个人权益至上和社区权益分化等负面影响,[2]不利于社区治理工作或相关政策的推行和落实。社区居民关系淡漠会影响居民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在社区中难以构建紧密联系、信任互惠的社区支持网络,社区环境无法为居民提供共同的情感支持基础。社区发展目标缺失和居民情感疏离会直接影响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热情,影响居民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居民是社区共治中的重要主体,居民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程度与居民关系密切相关。
最后,社区环境封闭和社区资源分配不均阻碍社区治理工作的推进。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模式多以封闭型社区为主,虽能有效提高社区日常生活的安全系数,但不利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资源的流动,甚至部分社区出现小范围隔离问题。社区治理工作发展需要社区之间的互助联动,让有利于多元主体共治的要素充分涌流。同时,社区资源配置程度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息息相关,靠近城市中心规划的社区资源较充足,而远离城市规划核心地区的社区资源较匮乏,且由于社区的环境空间较封闭,导致社区资源流动速度进一步减缓,不利于社会关系资源整合及整体社会资本的发展。
三、共治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符合政府治理方向
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价值理念,在工作中强调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实务方法,在服务过程中坚持以“助人自助”为目的,社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性特征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相契合。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中可以扮演专业协同角色,一方面与政府对接,另一方面贴近居民群众生活,评估居民的问题及需求,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同多方主体的意见达成共识,有利于社区建议和资源的整合。政府在促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买单”的形式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在接到委派任务后,社会工作者具备了进入社区的合法身份和快捷通道,更容易获得居委会的信任与支持,有利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作为能发挥共治主体领导作用的政府也应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为明确基层社区治理价值理念,政府应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建的引领能够为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价值伦理方向的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这为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方向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即基层党组织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3]时刻为社区治理工作指明发展方向。
(二)社区工作者可扮演“中间人”角色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共治的重要主体,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与个人对社区的归属感程度均有不同,社区工作者在进入社区后可利用社区活动与邻里建立信任关系,了解社区居民关系网络,助力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搭建,帮助居民拓展了解社区事务的渠道,共同关注并解决社区公共事务可以有效调节居民关系。社区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善于使用共情、同理心等专业技巧,能有效扮演好居民关系的“中间人”角色,利于居民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沟通技巧,缓解社区居民矛盾,构建良好的社区居民关系。社区工作者的“中间人”角色还处于居民与社区的关系之间,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直接影响对社区治理工作参与的积极性。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评估工作的方式,及时了解居民的问题及需求,向社区居委会及街道党组织做好及时的反馈工作,让社区治理工作更具人性化,增强居民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关注度和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三)社会工作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在共治视域下,第三方主体介入可解决社区资源分配不均、流动性较差等问题,社会组织在多方治理主体中具有显著优势,作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程度及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渠道。[4]社会工作在专业发展和建设中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工作中以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后,可有效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社区资源的流动。同时,社会组织可代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社区居民权益,促进社区治理共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社区生活中,社会组织提供的社区服务可有效解决社区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致力于实现社区治理工作的共同目标。
四、共治视域下具体介入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将社会治理提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5]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的重心则倾向于社区治理,因此,社区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部分,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方主体的共治模式势在必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及实务模式的嵌入能有效将多方社区治理主体联动,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制度优势。
根据社区治理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对基层社区治理工作需起引领作用,能够明确社区治理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社区居民则是社区发展中的主体角色,居民需提升自身参与自治的能力和积极性,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主体,在社区治理工作中起平衡作用,协调社区共同利益,促进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平稳发展。以下为共治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基层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模式
在基层社区建设过程当中,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政府工作政策落实到街道社区中。我国在基层社区中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集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治理功能于一身,有利于加强政治引领、为人民提供服务,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既能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又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能引领社区建设协调机制,强化向基层社区放权赋能,调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多元力量推动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与社区物业管理中心的矛盾问题就可以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解决,当把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到社区物业管理机制中,可以建立健全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并通过党建工作指导、监督双方依法履行职责;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有利于对社区工作提供针对性服务,立足社区发展需求,及时为社区发展整合相应资源。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性质可以为社区居民及时处理基层问题,提供政治性及生活性服务,拓展社区居民与基层组织间的沟通渠道;基层党建工作联合社区居委会共同建设,有利于规范社区居委会人员管理制度,党员下沉到基层社区工作一线,能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组织建设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还需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相关社区工作的指导,部分党群服务中心会设置社会工作者工作室,吸引高校及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工作,以社区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引导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的人文发展相适应。
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引导社会资源与社区居民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加强政府与社区、企业、群众多方主体之间资源的互联互通,并明确各个主体的自身优势,在地方落实“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等社区治理模式,统筹各方力量协调治理工作,激发各治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合力。[6]
(二)帮助居民再造“新熟人”关系
在社区居民交往中,社会工作者介入可帮助居民明确交往动机,建立社区居民支持网络。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工作中需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治理可帮助社区居民建立业主委员会,成为居民与社区的“中间人”角色,帮助社区居民维护共同的合法权益,在维权过程中,居民会逐渐明确社区支持网络的交往动机,形成信息共享和互助的行为机制。
拓展居民日常互动,包括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在现实社区居民日常互动中,引导居民组建趣缘群体,如舞蹈小队、唱歌小队等,有部分居民会因为有共同实务而产生直接交流,如老年群体或妇女群体因照顾孩子有共同的话题或参与亲子活动。[7]虚拟的网络互动空间需以居民的现实日常互动为主,在社区居民微信群中可以寻找其他业主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向社区中的物业方反应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如公共空间清理、冬季扫雪不及时等。生活空间的互动能让社区居民更关注日常的切身利益,在空间内形成短期的互助小群体,进一步强化社区居民的联动互助机制。
社会工作者帮助居民规范互助团体机制。居民之间自发形成的互助团体时效性短、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一旦涉及经济利益易出现团体内部的分裂,社工介入可帮助居民规范社区活动团体的运行机制,如舞蹈小队需要场地费用,团体内部就需要相应的缴费规范和准入条件,以维持活动团体的持续运行。在维系居民内部‘新熟人’关系时需兼顾人情和法理逻辑,鼓励居民争取共同利益,增强居民在日常互动交流中对社区氛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协同社区共同利益
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主体介入可弥补社区内部资源不足,调整社区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调动其他主体的社会资源力量,如引导驻区企业向居民开放停车场以解决车位不足的问题、增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社会组织可协助社区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社区居民搭建线上互动平台,拓展社区居民互动空间,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社区治理服务构建社区智慧环境,还可通过线上平台帮助社区居民链接生活性、服务性的社区周边资源,提升社区服务的完整性、便利度。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社会组织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和治理,在社区治理事务中,社会组织可作为社区居民代言人,帮助社区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社会组织可以健全社区居民的投票机制,帮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决策,落实基层民主并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可以社区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社区生活的文化氛围,强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促进社区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可以鼓励居民提出社区发展的新计划及方向,引导居民为推动社区发展共同努力,引导社区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社区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社区整体环境氛围,为社区发展吸引新鲜居民力量;鼓励社区内居民创业或再就业,增强社区发展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参与度;提倡社区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社区居民共同保护社区生活环境,增强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居民责任感,共同建成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未来社区。
五、结论
为确保社区治理工作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需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政策优势下调动多元主体优势,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行动,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社会治理工作过程中,各方主体能共享社会善治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优秀成果,通过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提升共治网络的黏性,促成多方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格局。共治视域下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及优势,协同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三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解决现代社区发展中面临的多重困境。综上所述,共治视域下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方法符合社区治理发展前景,社会工作能有效联动多方主体,为社区治理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欢.党建引领、“三社”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探析——基于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社工站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2023(19):24-25.
[2]黄海平,杨艳秋.“新熟人”关系: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J].南方论刊,2023(06):49-50+61.
[3]李斌,王杰.政党整合社区:从生活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的社区建设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2(02):121-129.
[4]武小龙,康旭晖.“曲线型”嵌入: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逻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5):39-52.
[5]刘伟,翁俊芳.“社会治理共同体”话语的生成脉络与演化逻辑[J].浙江学刊,2022(02):24-36.
[6]邵发军,范晨.马克思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社会治理理论与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2(04):56-63.
[7]黄海平.现代封闭性小区中的“新熟人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5):10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