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的策略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的策略研究论文

16

2024-04-30 10:31:1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国家与社会的高速发展,“考研热”“慢就业”正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极端方向趋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业观念狭窄,于是大学生陷入漫长的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文章以桌面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对比分析,探寻大学生出现职业生涯迷茫期的原因,从而从个人、同伴、家长和学校四个层面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改善,并提出相关方法。

  摘要:随着国家与社会的高速发展,“考研热”“慢就业”正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极端方向趋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业观念狭窄,于是大学生陷入漫长的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文章以桌面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对比分析,探寻大学生出现职业生涯迷茫期的原因,从而从个人、同伴、家长和学校四个层面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改善,并提出相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迷茫期自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教育;应对策略

  职业生涯探索是个体以一定的态度与认知为指导,从自我价值中不断探索,挖掘并锻炼自身能力,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我发展与融合的过程。后疫情时代,职业岗位的竞争十分激烈,考研已经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成倍增长,更有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慢就业”,大学生陷入职业生涯探索的迷茫期。

  据新浪网与相关单位共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较低,满分为5分,各调查指标满意度均未达到3.6分以上。同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也进行了调查,5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很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23.5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必要进行。通过数据可见,当前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效果不够显著。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如何切实帮助大学生摆脱职业生涯探索的困惑期便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经典案例与对比剖析

  (一)经典案例呈现

  通过桌面研究,在文献中找到两个不同的案例。

  案例一:小王,22岁,女,独生女,家住上海郊区的农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教育水平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她是上海一所本科院校护理专业的四年级学生,于2021年毕业。在实习期间报考了2021年护理学研究生。但是由于实习期间太忙了,没有时间备考。临近毕业时,小王对边工作边“二战”考研还是全脱产“二战”考研产生了迷茫。一方面,有许多学生在参加“二战”考试的同时从事护士工作,她希望可以很快就业,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对第一次考研落榜不甘心,自我归因于实习压力太大,没有充足时间备考,担心工作的事,还是会影响备考,生怕再次落榜。小王很纠结,晚上也影响睡眠,白天,她的学习效率很低,因此她向规划师寻求帮助。

  案例二:小张,21岁,男,某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他的父母都在重庆区县从事家具生意,家庭相对富裕。小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父母希望他能出国或考上重点大学。小张完成初中学业后,他的父母把他送到重庆某重点高中的国际部。但是由于对外语环境的不适应,高一后,小张向他的父母提出退出国际部。高二时,由于教学模式不同,小张退出了重点高中的普通班。在高考的第一年,他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上二本学校。在父母的要求下,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小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复读不理想,最后选择进入职业学院学习计算机。在大一学期,小张学习成绩一般,于是他主动找到规划师。

  (二)对比剖析

  小王和小张都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产生了迷茫、焦虑等不安情绪,结合上述具体案例情况,我们可以挖掘到两位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总结出三点:

  第一,自我定位不清晰。小王是一名正在进行第二次考研的护理专业学生,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心理层面更多的情绪是不甘心,他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考研成功的。同时,在失败的情况下,对边工作边“二战”考研还是专心“二战”考研的选择上产生困惑与迷茫,这说明小王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定位不够清晰,也进一步表明小王在大学前三年并没有做过系统的自我规划。

  小张因为复读失利去了高职院校学习计算机,在《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分析》论文中详细提到,比起计算机,他对金融专业更感兴趣,但是由于父母的高要求与高期待,他对自己没有考上好学校这一事实而自卑忧郁,所以心情压抑的小张在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勇气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告知父母,这一案例佐证了小张不够重视自我兴趣,对自身定位不准确。

  第二,家庭情况不同。小王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孩子的未来规划没办法提供全面的引导,所以导致了小王对于考研还是工作犹豫不决;而小张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高要求安排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小张学习压力很大,对于自身的兴趣挖掘关注不高,反而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期待与认可,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一系列压抑心理。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规划的深刻影响。

  第三,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力度不到位。两位大学生在面对职业规划的迷茫期时,往往在问题扩大后才找到学校的规划师进行咨询,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提前规划没有很强的认知,学校也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学校生涯辅导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规划师,无法时刻跟进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全过程,辅导效果不够长久有效。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感的个体应对策略

  大学生对自我定位不清晰,期待值过高,对现实就业情况了解片面,所以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为解决大学生目前的职业规划困惑的情况,本文倡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挖掘、自我沉淀与自我提高。

  第一,自我挖掘。自我挖掘应从性格、兴趣、能力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案例中,小王和小张因为自身兴趣的模糊,产生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甚至自卑的心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是长时间的过程,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多元化活动,以便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面,结合自身性格和能力,尽早建立与未来职业的桥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另外,在进行职业的确定时,可借助霍兰德职业测试工具,辅助性地进行自我评估。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挖掘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价值观和兴趣点会随着挖掘的深入而发生改变,也会随着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产生突破。因此,时刻以平稳强大的心去看待探索过程的挑战,并不断督促自己成长。

  第二,自我沉淀。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带有盲从意识,就业观念存在较强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会片面地追求“最佳选择”,盲目从众而不是根据自我需要、社会需要以及行业需要来脚踏实地做职业规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就业市场的发展,公务员因薪资待遇较好、工作稳定而备受学生青睐,据《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而在公考领域,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首破200万。

  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规划而跟风“考研”。据《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不就业准备国内考研的比例为6.1%,其中“二战”考生的比例达到4.9%,较前两年同期上升。

  通过上述的数据统计,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学生群体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盲目从众,不以自身实际情况作为参考进行实际规划。大学生应该自我沉淀,提升自我能量核,从自身切实优势出发,选择真正适合的自我规划,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获取就业和专业之间的匹配信息,缩小信息差,并在大学期间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自我提高。首先,学会利用一些方法独立地解决自身的问题,可以多维度地剖析自身行为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不足。大学期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黄金时期,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多方面地锻炼自己,提升自我内驱力,增强自身能量,保持自我。

  其次,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关键是不断复盘和总结,复盘自己前一探索时期的不足,总结自己上一阶段的优势,进而规划下一阶段的探索目标。在职业生涯探索时期,我们需从真正热爱的方向出发,制定和调整计划,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以避免陷入“羊群效应”的陷阱里。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性应对策略

  在上述的经典案例中,小王和小张的观念受到家庭观念的引导很大,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影响深远。因此,本文倡导重新唤醒家庭教育在孩子大学阶段的关键作用,实现家校同构,共同帮助大学生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便更有效地定位孩子们的未来职业规划。

  1.家庭教育。在《基于CARES模式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任怡璇,李艺,2023)调研显示,83%的学生希望个人的未来就业得到家里人的支持,52%的学生期待得到父母经济层面的支持,32%的学生希望得到家庭人脉层面的支持,其中51%的学生认为朋友家长的职业观念会影响自己的就业观。这些数据表明,更多的大学生的未来会按照家长的希望,选择考研或考公等稳定的方向,而不去选择以自我兴趣为主的职业方向。

  因此,以家庭为单位,提早地为孩子们进行职业规划至关重要,家长的观念对于孩子的选择会产生较大干预,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借助互联网了解现在的就业形势,与时俱进地提升家长层面的就业观,和大学生一起进步。学校也可开设亲子学习规划课,提高家长对于孩子未来职业规划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孩子主动挖掘个人优势,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思考和快乐成长的空间,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

  2.学校教育。在目前学界的研究领域中,加大力度开设辅导员辅导室、职业规划师咨询室、讲座与课堂等职业规划的活动建议较多。笔者一方面也呼吁广大高校积极开设职业规划与职业探索的相关活动和讲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职业规划辅助探索的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提升大学专业课老师的就业观念同样迫在眉睫,在授课过程中,专业课的教授和讲师要客观引导大学生提早进行职业生涯的探索,避免片面地强调某一职业的优势,以更为严谨的视角为学生们提供未来规划建议,达到从上到下,从学生、老师到家长的多范围参与。

  3.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共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来达到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体表现在,一群已经成功就业的学长学姐组成队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经验的传授和分析规划探索的技巧,以分享会的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职业规划方向。在同伴教育过程中,双方年龄相仿,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的经历。因此,在进行相关的职业生涯话题的讨论时,具有不同于其他方法的高平等性、高参与性与高理解性。

  三、总结

  笔者运用桌面研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进行了全方位地阐述,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法,梳理出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困惑的原因,即自我定位不清晰,家庭教育理念片面化,学校规划辅导体系不够健全等。从认知因素和行为模式两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迷茫期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同时结合成因提出两个层面的建设性建议,就辅助性应对策略而言,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同伴教育三者相结合的职业生涯探索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娟娟.基于案例分析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9):114-116.

  [2]张艳.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例分析[J].高教学刊,2019(08):169-171.

  [3]任怡璇,李艺.基于CARES模式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提升路径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17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