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现代信息化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会计专业为例论文

现代信息化视域下高职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会计专业为例论文

4

2024-04-30 10:00:4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岗位能力要求。其中,核心专业技术能力质量参差不齐,一般专业技术能力的边界模糊不清,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差强人意。要使高职专业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相向而行,则必需对现有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实际工作内容为核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纽带,从各个环节对接社会再生产的增值链及职业岗位工作单元来开发价值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摘要: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岗位能力要求。其中,核心专业技术能力质量参差不齐,一般专业技术能力的边界模糊不清,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差强人意。要使高职专业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相向而行,则必需对现有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实际工作内容为核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纽带,从各个环节对接社会再生产的增值链及职业岗位工作单元来开发价值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价值型;模块化

  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物联、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同时也造成部分不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岗位职能减弱甚至消退。新技术、新工艺的陆续产生催生了一批新的职业岗位,这些新型职业岗位对人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满足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则必须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改革。

  一、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岗位职业能力的新变化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对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与一般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职业能力按照岗位技术的层级要求可分为基本(一般)职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交际应酬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上述的能力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技术、技能、标准的更新节奏加快,在学校刚学的东西还没走出校门可能就过时了。如果学生在毕业时没有养成自学习惯、掌握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就很难在岗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学会学习、不断学习、学以致用与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是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能否终生持续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岗位核心专业技术能力的质量亟须提高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特别是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未来重复简单的劳动或程序化、格式化的劳动或以海量数据与预设特定条件进行模型分析的劳动,均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如会计职业岗位的各种业务核算职能将会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会计工作的重心将前移至战略风险、预决算管理,后移至绩效评价和数据分析,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岗位的一般专业技术能力的边界有待拓宽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下,随着智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过去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内容,当前可能仅需一人甚至无需人力完成,个人工作边界较以前岗位工作的内容有较大的拓宽。如会计工作岗位以前有出纳、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报表编制与分析、纳税申报与分析、财务预算与考核评价等岗位,各岗位的工作边界非常清晰、工作内容也非常专业。一个大型企业的一个会计岗位可能有几人或十几人,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且一般不深入企业的具体业务的经营,主要进行事后的算账、统计、报表。但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业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等大量工作将不需人工来完成,今后其岗位工作内容将模糊其专业边界。精通业务经营的要懂财务,精通财务的要懂业务经营,即将实行“业、财、税、金”的有机融合。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二、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高职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基本职业能力的高度与岗位需求不协调

  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到老师的课程教学都未有效凸显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毕业了,但一些学生到社会很难适应岗位对其基本职业能力的需要。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岗位需求不同步

  现时的高职专业教学内容未与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专业知识陈旧、技术技能老化、职业素养平庸。如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专业仍旧是将要素的会计核算摆在重要凸显的位置,课程内容照旧、课程名称照旧或换表不换里。未有效凸显项目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未实现财务会计向价值会计的转型,未将每门专业课程的知识、技术技能、思政教育与会计职业岗位的今后工作项目有机融合,不能有效实现条条知识、技能有机转化为职业岗位的块块工作能力。

  (三)专业教学内容的广度与岗位需求不配套

  现时的高职专业教学内容还拘泥在课程知识、技能的点上,未有效地将点知识联成线、将点技能联成片。零星、分散的知识与技能孤岛,很难形成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单元所需的职业能力。如现时会计专业的基础课与核心专业课教学内容范围仅限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所规定边界,未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运行模式、生产经营流程、管理方式方法、战略战术目标、融资筹资决策与有关的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其课程体系,未按会计职业环节的工作单元需要的职业能力广度来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教师传授的仅是书本抽象的专业线段式理论知识与粗浅的专业技能,其教学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

  三、适应现代化信息条件的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满足岗位职业能力新变化的所需,改变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高职专业教学的不适,需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开发价值型课程与模块化课程为抓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

  (一)凸显岗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思想高度重视,实现重“专”轻“基”的观念转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如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工作习惯,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直接影响其今后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尊长爱幼、与人为善、仁义之心的品德培养直接影响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的友好相处与团队协作,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统筹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其今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从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若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故在教学的各门课程与教学的各环节都要对其高度重视。

  整体科学设计,构建凸显基本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从专业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具体课程描述及教学条件的设置等方面凸显对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次,在制定各门课程标准时要根据该课程的地位、性质与具体内容须对照本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各章得以实质性的体现;再次,制定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合理确定考核的内容边界、考核的方式方法,做到理实、言行、质量考核的结合。

  实行“三全”育人,坐实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效落地。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纵向、横向进行整体规划,即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使学生在良好的基本素养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与内化。将隐性示范教育与显性的引导培养有机结合,将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中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育有机结合,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与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进行统筹规划、有效落地。

  (二)打造岗位职能重心转换的价值型课程

  正确理解价值型课程的涵义与内在价值。价值型课程是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均具有使用价值的课程,课程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知识、技能、素质对课程广义主体的满足度。只有其教学内容能与社会有关专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相匹配,能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其课程才具社会价值与生命力。如会计专业的价值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通过业、财、税、金的立体式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有效对接企业价值增值链开发实用型课程。有效组建由再生产各环节中的经营管理行家、投资决策里手、财务规划分析师、税务筹划运作师、资金筹措金融师等方面成员组成专家团队,坚持课程开发在于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的终极目的,以典型企业的关键岗位的工作关节点为基础分析效益最大化所需的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据研究与企业价值增值链趋同的实用型课程。如会计专业基于价值创造的理念,按岗位工作始端构建战略价值型课程有企业经营战略分析、项目投资预测决策、投资业务与财务、业务与财务制度设计等,按岗位工作中端重构核算分析价值型课程的有供应业务与财务、生产业务与财务、销售业务与财务等,按岗位工作末端构建战术价值型课程有税务筹划与财务运行、经营业绩与财务报表分析、资金使用绩效分析等。

  (三)构筑形成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

  正确理解模块化课程的涵义与内在价值。模块化课程是指打破原按学科、专业进行的知识、技能、素质体系主观分类的课程单元壁垒,有机将经济业务知识、生产经营流程与基本技术、“大、智、移、云、物、区”基本使用常识嵌入单元课程之中,将原先的线段式课程黏合成直线式的纵向价值型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将完整工作单元的技术技能与其有机融合形成整体的横向模块化课程。如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意义在于将分散的、人为割裂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课程单元,以实际经济业务内容为核心与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其凝结成构成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实现理论与职业实质能力趋同的最大化。

  有效对接职业岗位各环节工作单元开发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开发就是将企业实际工作中关键工作岗位的典型案例,按照专业人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将其序化与内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单元任务书。其内容不仅包含专业知识、技能与素质,且还涵盖了实际工作业务处理的广度与深度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工作单元任务书(模块化课程)与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实际实现了科学的高度融合,是对人才的智商与情商要求的全面真实体现,是将某类别的直线式价值型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完整的工作单元任务将其凝聚成某一类型的岗位职业能力。其开发必须由企业的技术管理行家与学校的教育专家共同来完成,且以企业的行家里手为主体。如会计专业的模块化课程开发,必须由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技术、财务会计等方面的行家会同会计方面的教育专家,按职业的工作流程惯性与会计职业的职能将经济业务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效嵌入财务预测、计划、核算、监督、考核等纵向的价值型课程体系之中,形成会计各环节工作单元的整体化的模块课程。


参考文献:

  [1]郭晓卿,樊伟伟,陈冬梅,顾振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23(08)

  [2]姚祎.新专业目录视域下高职“1+X”证书制度融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22(04)

  [3]吴彦文,贾丽颖,孙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