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研究论文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研究论文

14

2024-04-29 14:06:3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数字经济的到来,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科学、合理的评价,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缓慢。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系统性评价,给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的策略。

  摘要:数字经济的到来,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科学、合理的评价,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缓慢。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系统性评价,给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素养;双创教育;自主发展人才培养

  引言

  在数字经济转型背景下,培养具有持续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相比之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他国家的职业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机制灵活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暴露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评价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机制与创新人才培养存在脱节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在创新素养评价方面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一定积极成果,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仍显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力不足,创业探索精神匮乏。具体到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机制上,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够全面、评价主体不清晰,实施路径不聚焦,因此亟需拓宽此研究视域[2]。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关注学生主观评价较少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法多元化,但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分析发现,现有体系多关注比赛获奖、就业创业比例、课程成绩考核等方面,较少涉及学生对创新创业参与度、满意度、创业认知转变度、获得感自评情况等维度的考察[3]。然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应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学生的主观评价反馈调整教育理念和方式。

  (三)创新创业素养测评体系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以参加相关创新创业比赛为导向,所以教师在测评学生创新素养过程中主要评价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及比赛成绩,并未认真研究过创新素养对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当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素养的评价,更多的是为了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评价目的重结果、审核和淘汰,轻控制、修正和优化,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和区别对待,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作用,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素养的测评体系缺乏系统性、可持续性[4]。

  (四)关注指标体系构建,关注评价方式、工具较少

  目前大部分高职创新创业素养的评价方式方法相对落后,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几乎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卷化,造成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缺乏科学性。但较少关注评价工具的选取、评价标准的制定、观测点的动态更新等,需要结合过程评价、多元融合思路[5],在“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广泛铺开的今天,构建“科学式”“可操作式”的创新素养评价体系。

005XpTbZly1hdvz6o6z29j30u00u00uy.jpg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的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是数字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前提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着职业结构和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职业院校要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先驱者,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6],创新创业素养评价将有助于经济主体形成对未来职业人创新创业竞争力的客观评价,实现高职院校优化相关资源配置,调整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经济变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从中观角度来看,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素养评价作为推动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评价手段,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7]。借助数字化工具,精准追踪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记录不同创新实践节点数据、动态更新创新素养测评点、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形成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数据报告。学校根据数据反馈的相关问题,动态改进相关育人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教师、学校真正从评价中受益。

  (三)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创业素养评价是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科学合理的高职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体系,要从他方评价视角转向关注学生内生性发展,利用数据回溯分析手段,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形成个体学习者创新创业素养画像,让学生了解自身创新优势与不足,展开自我挖掘,释放潜能,促进个体多元化发展,科学地引导树立学生的双创观和发展观。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评价具体策略

  (一)高职学生职业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的维度考量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点[8],既要满足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又要突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功能,以及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路径。这些集中体现在评价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从价值维度、结构维度和层次维度三个维度的考量。

  1.价值维度。价值维度体现的是评价需要考量的价值指向性。在数字经济变迁的今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也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在数字化社会评价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必须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全面审视技术变革对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要求[9]。对高职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知识转化上,对应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这也是评价的核心所在,涵盖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的创造创新、任务执行、资源统筹、岗位迁移等能力评价,既有普遍性,又凸显职教创新特色[10]。

  2.结构维度。结构维度体现的是评价需要考量的指标范围及其结构关系。创新创业素养本质上还是“人”的发展,职业创新创业素养测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11]。评价也不能仅仅从就业和创业可能性来谈评价,必须兼顾个体成长规律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规避“主体缺位”和“顾此失彼”的可能性。因此,评价的结构维度在整体上聚焦于社会参与,对应于学生的坚韧不拔毅力的评价,在科学遴选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不同领域的要素和内容,涵盖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三个结构领域,主要表现在沟通交流、合作协同、数据分析、社会实践经验等能力评价。

  3.层次维度。层次维度体现的是评价需要考量的不同类型和学段特点。在对创新素养的研究和探索中发现,在遴选评价体系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所选指标的普遍性、特殊性、连续性、阶段性的特征,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生群体的创新素养指标内容应该是不同的[12]。由此可知,在评价高职学生创新素养时,一方面要有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应考虑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在层次维度上立足高职学生的社会参与表现,对应于高职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会学习、问题解决力、批判质疑精神、主动探索和研究等方面的评价。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创新创业素养评价的策略

  1.评价手段数字化。秉承职业教育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教学理念,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升级之力,打破学校、专业、时空之间的限制,改善教学生态,实现教学从静态封闭到动态开放,从传统滞后到实时更新,运用数字化的评价工具,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创新素养测评,普遍提升全体学生创新素养。

  2.评价内容立体化。评价内容要打破传统的“唯成果论”,在创新成果的定义和评价上,需要强调过程表现评价。积极推动评价内容从“单一”向“立体”的根本转变,运用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等数字化手段,将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团队协作、开拓创新、批判质疑能力等表现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内容网状立体化,让学生根据数据反馈主动调整优化任务点完成,优化评价内容。

  3.评价主体多元化。“创新素养评价”聚焦于“创新素养”落脚于“评价”,评价主要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价值判断[13]。将参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干系人一起作为评价的主体,从价值、结构、层次三个维度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评价,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自身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从动机层面出发,尤其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意识,在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和评价中应突出创新的努力过程和发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能动性。最终将创新成果评价变成大学生的标准动作贯穿于个人能力中,达到评价反作用于素养养成之中。

  4.评价标准多维化。针对创新素养评价的整体性、强关联性和复杂性[14],探寻素养评价由单一到多维化评价标准变革,既考虑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创新素养相互并存,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要同时注重创新素养标准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在评价标准的选择和制定上提高适应性。也考虑不同个体等客观差异,使得评价标准能够适应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评价的客观要求,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海丰,陆婷婷.“课堂+赛场”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72-74.

  [2]杨海丰,陆婷婷.“课堂+赛场”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72-74.

  [3]刘珂,许佳鑫,唐蓉萍,侯侠,王刚,徐成.奠定职业本科发展的应用型科研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导师制项目部”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31(04):54-57+70.

  [4]王宇璐,淮妮,边瑞,赵文华.“互联网+”新业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汽车实用技术

  [5]聂财勇.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3(03):207-210.,2023,48(05):166-169.DOI:10.16638/j.cnki.1671-7988.2023.05.031.

  [6]朱德全,彭洪莉.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与水平测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1):138-152.DOI:10.13718/j.cnki.xdsk.2023.01.013.

  [7]叶璇.湖北省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22):141-144.

  [8]宋丹霞,秦陇一,刘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对策分析—基于广州大学的调查[J].大学教育,2022(05):216-219.

  [9]殷珺,尹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3(07):171-177+181.DOI:10.15913/j.cnki.kjycx.2023.07.053.

  [10]张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6(11):38-40.

  [11]陈立斌,胡琳,张泽等.新工科背景下陕西省大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3(Z1):28-30.

  [12]赵丽娜.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创新素养培养途径探索—以插画课程为例[J].美术文献,2023(01):89-91.DOI:10.16585/j.cnki.mswx.2023.01.035.

  [13]郭素娟,于琳琳,张洪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1):60-64.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2.21.002.

  [14]刘强.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的科技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144-147.DOI:10.26914/c.cnkihy.2023.00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