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职新商科专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论文

2024-04-29 13:54: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而且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物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推进,未来中国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职新商科专业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适应乡村传统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数字乡村建设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
摘要: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而且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物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快速推进,未来中国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职新商科专业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适应乡村传统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数字乡村建设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新商科;高职;数字乡村
一、高职新商科专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十四五”数字乡村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数字乡村的建设,明确提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治理”等一系列战略思想。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数字农业”,把发展数字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明确了数字乡村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
二是不断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农村网民不断增加,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农网站达13万个,涉农APP达10万个,网络乡村已成农村发展新动能。这得益于我国农村网络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特别是5G网络已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同时还建成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县级融媒体中心等一批信息化平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农村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积极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化新型农民。
四是数字乡村平台不断涌现。近年来,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智慧党建平台等方式推进“三农”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2月,“数字乡村之声”正式上线运行。
五是数字乡村人才储备不断增强。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实施“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多种方式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基层工作。
总体来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水平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撑作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高职新商科专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如何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重点解决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低以及农民应用数字技术意愿不强等问题。新商科专业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是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背景下产生的。高职新商科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乡村振兴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新商科专业建设将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新商科专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数字乡村建设培养一批“懂产业”的人才,为数字农业企业、涉农电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输送“会管理”的人才,为乡村治理提供“能治理”的人才。
二、新商科专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商科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数字乡村建设为新商科专业提供了实践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生态等知识为农业农村领域带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新商科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新商科专业中,并与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培养既懂农业又懂科技、既懂管理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新商科专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多个领域,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措施支持数字乡村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市场需求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将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中,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推进数字化人才培养,加强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的建设;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提供人才支持、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等方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组织技能大赛等方式支持数字化赋能;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举办培训讲座等方式支持数字化赋能。
三、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高职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商科专业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商科专业,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科技、会计等,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重复、交叉、脱节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职业能力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重组和优化,整合同类课程模块。
在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考虑“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在新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3+1+N”的培养体系。即:以“三层次”(本科、高职、中职)和“N”(N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为支撑,构建起“3+1+N”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涵盖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数字农业、乡村新业态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新商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数字乡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商科专业要与新兴技术发展趋势相吻合,要将新技术、新职业融入到课程内容设置之中;在形式上,商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模块化特征;在教学方式上,商科专业要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意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融通“岗课赛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和办学定位,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当地产业布局情况开设与数字乡村建设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类、信息管理类等商科专业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首先,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高职院校要将商科专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相融合,发挥新商科各专业优势,交叉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新商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加各类跨专业团队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合作企业资助项目;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在各类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查找自身缺点和差距等。
再次,应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实训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应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堂与社会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技能学习和应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新商科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习和实践,因此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对相关人才有较大需求,但由于农村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培养数字化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新商课专业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1.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机制。新商课专业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农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积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需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一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新商课专业应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并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共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订单班等方式,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商课专业可以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三是共建新型专业群。新商课专业应依托本专业的专业建设优势,积极与当地重点区域的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围绕“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建设专业群。
2.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和人才定向培养等工作。一是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高职院校新商课专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同行业、企业、政府等共同开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使用。二是提供技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信息。三是推动产教融合。新商科专业建设可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依托当地经济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根据新商科专业建设特点,积极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科研攻关等工作,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来推动产教融合。四是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可以借助本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特色产业学院或专业学院。
(四)探索商科专业教育新模式,服务数字乡村建设
现代新商科专业教育是一种融合了新商科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的教育模式,通过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互联网为依托、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并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首先,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加强实践教学,设置“数字乡村”实训基地等平台。
其次,开展“新商科+互联网”教育模式研究。研究制定“新商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新商科课程体系;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组建跨专业融合的师资团队;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最后,开展“新商科+企业”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新商科产业学院或平台公司等形式,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将新商科专业教育与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四、小结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新征程中,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和自身发展需要,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融入数字乡村建设的大潮中,不断提升商科专业服务数字乡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新商科专业要把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主动适应国家人才需求,深度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进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人才培养手段,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优质复合型实用人才,全面提升新商课专业服务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倪莹莹,侯杰.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参与数字农业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11):86-88.
[2]伍音子.以精准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导向的学院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0):261-263.
[3]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339(05):79-89.
[4]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5):41-53.
[5]田真平,高鹏.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困境和服务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1,985(09):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