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论文

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论文

3

2024-04-28 09:22:1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近年来,繁重的内部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 之间以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高期望和目前内审水平不 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学编制内部审计计划, 有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的广度、力度、深 度,就成为化解上述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首先分析 了内部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高效 编制内部审计计划的对策建议,旨在打破部门、单位和时 间界限,建立科学、系统、经济、针对性强的企业审计计 划编制体系。

  摘 要:近年来,繁重的内部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 之间以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高期望和目前内审水平不 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学编制内部审计计划, 有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的广度、力度、深 度,就成为化解上述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首先分析 了内部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高效 编制内部审计计划的对策建议,旨在打破部门、单位和时 间界限,建立科学、系统、经济、针对性强的企业审计计 划编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计划编制,常见问题,改进对策

  2014年国务院文件中首次提出国家审计“全覆 盖”,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如臂 使指、如影随形、 如雷贯耳的要求(“三个如”要 求),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补充力量,也应 在落实国家政策和公司战略、实现审计监督无一遗 漏、无一例外的覆盖上聚焦发力。审计计划编制是内 部审计工作的开始,因此,编制好审计计划在实现审 计全覆盖、实现“三个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本文通过提出内部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科学、高效编制审计计划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旨在以风险、问题、战略为导向,在现有的审计资源 情况下,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在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 用上聚焦发力。

  一、加强审计计划编制的必要性

  (一)繁重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 矛盾,使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有限的审计资 源和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 《2017年度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审计署统计范围内 单位内部审计机构73507个(其中专职机构39578个), 内部审计人员268820人(其中专职人员143367人),平 均每个机构3.6人。全年完成审计项目2060245个,平均 每个内部审计人员每年负责7.7个审计项目。

  就现有的审计资源而言,在实现审计全覆盖 “面”与“度”的平衡,解决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资 源、审计深度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单纯扩大审计队伍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因此,必须通过审计资源统筹来解决,而科学编制审计计划 正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111.jpeg

  (二)人们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高期望与目前内审水 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审计计划导向性作用越发显著

  国家和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广度、力度、深 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拓展内部审计广度方面,当 前,我国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在法律层面规定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国资委 发布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内部审计的职责基本集中 在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 况、公司战略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固定资产投 资情况、境外资产和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情 况、经济责任情况等开展审计。在拓展内部审计力度 方面,国资委文件中对内部审计的频次和具体内容有 明确的要求。例如,对所属子企业确保每5年至少轮审 1次;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风险领域和重要子企业实 施重点审计,确保每年至少1次;对所属二级子企业主 要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对 重点境外经营投资项目(投资额1亿美元以上)或重要 境外企业(机构),每年至少应审计1次等。在拓展内 部审计深度方面,国家和企业管理层要求内部审计不 能走马观花, 一味地追求数量,不仅要发现影响公司 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还要透过现象看 到本质,期望内部审计能够揭露问题产生的关键和深 层次原因。

  但是,目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审计与公司战略 脱节、缺乏中长期规划、审计项目统筹不足等问 题,难以满足国家和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广度、 力度、深度的要求。因此,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编 制审计计划,既要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采取 “点”“面”结合的编制形式,有助于实现人们对内 部审计的期望。

  二、内部审计计划编制中的常见问题

  (一)审计计划编制与企业战略脱节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扮演战略推动者的角色,推动 企业战略政策的落地和实施,并对已经执行的情况进 行摸底调查,对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由于目前很多 企业的审计计划基于经验制定,审计实施人员“自下而上”提出审计计划建议,审计管理人员简单汇总。 虽然审计实施人员对公司情况比较了解,但过于关注 “点”上的问题会导致公司“面”上的问题容易被忽 略,从而与公司战略脱节。审计计划与公司战略关联 不够密切,就不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问题,内部审计 就无法受到重视,现有的内部审计资源也可能出现大 幅萎缩。

  (二)审计计划编制重短期轻长远

  每年年底,内部审计机构都会下发下一年度审计 计划,并要求严格按照审计计划开展项目,确保计划 按期完成。但是,由于缺少中长期计划,每年度审计 计划之间缺乏连贯性,上一年度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在 下一年很可能被忽略。审计的重点总是重复聚焦在公 司领导关注的个别领域,使部分领域和单位长期得不 到监督,从而形成审计盲区,滋生权力腐败问题。

  审计计划中长期规划有利于统筹考虑前后年度计 划安排,合理配置不同年度的审计资源,发现审计盲 区,避免重复审计,减少资源浪费,克服审计计划的 随意性、盲目性和临时性。

  (三)审计范围广但缺乏重点

  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如影 随形,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 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 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但个别企业内部审 计只追求形式化、表面化的审计全覆盖,追求数量而 不注重质量,这不仅摊薄了有限的审计资源,而且严 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低效、形式化的内部 审计全覆盖,无论形式多么完备,都无法起到防微杜 渐的作用,无法及时发现萌芽中的问题,从而影响内 部审计的公信力。

  (四)不同审计机构间的审计计划缺乏统筹

  如果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单位分别设立审计机 构,那么可能产生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的问题。 一是 交叉审计导致重复审计。由于总部审计部门和各单 位审计部门审计范围上存在交叉,因此会造成重复审 计,审计成本增加和审计资源的浪费。同时,同一被 审计单位可能每年接待不同单位的审计部门,增加了 很多重复的工作。二是交叉审计会产生审计盲区。 一 方面,由于审计范围存在重叠,总部审计部门和各单 位对一些审计内容的职责会存在推诿扯皮,认为由对 方覆盖了,自己就不用再审,导致审计出现盲区。另 一方面,总部审计部门和各单位审计部门会存在“忙 闲不均”的情况,总部审计任务相对较重,站位较高,各单位审计部门审计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审计 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企业改进内部审计计划编制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专门编制和督导计划执行的机构

  审计计划编制之所以会出现与公司战略脱节、缺 乏中长期规划和缺乏不同审计机构计划统筹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缺乏专门机构从企业的层面统筹审计计划 编制。审计计划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直接影响审计 资源的使用和审计的成果,对审计的开展具有指导性 作用。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 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审计计划管 理机构,抽调有审计业务经验和对公司战略和政策 了解的人员,在平时注重收集国家政策和公司战略信 息,编制审计计划时强化分析,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更加聚焦公司中心大局方面,将公司部署把 握准、领会透、落实好。

  (二)将审计立项前的分析评估落到实处

  一是以风险、问题和战略为导向深入分析评估。 收集国家政策文件、公司年度分析报告、高管层访 谈、企业风险分析报告、领导干部任职情况、建设项 目建设情况等信息,聚焦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 情况、聚焦党组、董事会和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和管 理需求、聚焦高风险和风险集中领域、聚焦内外部审 计问题和外部监督检查关注事项、聚焦公司发展战略 的有效落实、聚焦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 积极运用大数据“导航”和“定位”作用,对公司发 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等信息和跨部门数 据关联分析和波动、趋势分析,精准确定审计需求, 初选审计项目,按照风险问题突出程度、管理层关注 度、审计频率和覆盖要求,对初选项目的审计重要性 进行高中低排序,合理安排审计项目。

  二是摸清可以使用的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是制约 审计计划开展的制约性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直 接、重要的影响。审计资源又可以细分为人力资源、 时间资源、技术资源、审计经费等。1.人力资源。主 要指审计人员的数量和其专业能力,是审计资源中 最为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能减少审计提高 审计效率、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2.时间资 源。为合理安排审计计划的时间,可以逐步建立审计 工作量模型,按大小类型对审计项目的时间建立定额 标准等。3.技术资源。受信息化发展和“互联网+”的 影响,内部审计逐渐向信息化转变。内部审计信息化 具有审计内容全面、审计过程持续、审计效率提高、

  审计远程实施的特点。4.审计经费。其在审计资源中 处于基础和决定性地位。审计经费越高,才能聘请和 购买更高质量的内外部审计人员开展项目,审计的成 果质量也越高、越可靠,审计风险相应的也会越低。 因此,审计经费必须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一定 水平的资金投入。

222.jpeg

  (三)将审计计划资源统筹落实到位

  一是保障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审计部门可以 借鉴“二八定律”,在统筹编制审计计划时,优先安 排重点审计对象、把握重点政策的执行落地,对重大投 资项目、企业重大战略措施、重要企业、国家重点关注 领域、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领导、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 领域、重要环节,提高审计的频率,保障审计人力资源 和时间的投入,实现有重点、有步骤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各审计机构之间的资源协同。企业内部 各机构之间内部审计应加强审计计划资源协同。上级 审计机构应在计划制定阶段明确审计项目中需要下级 单位参与的审计范围、参与方式和时间安排。对同一 被审计单位,协调不同审计项目开展时间,避免重复 进场。对于审计识别出的重点事项,按体量和重要性由 集团总部审计机构和下属单位审计机构分别开展。总部 审计机构重点关注顶层设计和二级单位公司总体的审计 项目,下属单位审计机构补充完善上级审计机构未覆盖 到的领域,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关键环节。

  (四)创新审计方式和树立大数据思维

  一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对审计频次有明确要求 的审计内容,可考虑多个项目/单位合并立项,突出重 点内容审计而非全面审计。例如,针对重大项目审计 或五年轮审要求的子企业审计;还可以考虑将必审内 容嵌入已有审计项目中。另外,审计项目在立项时, 要让审计重点更加聚焦,可采取“解剖麻雀”+“灵活 扩充”的方式,少抽审一些单位,以解剖麻雀方式审 深审透,对于普遍存在的重点问题灵活扩大范围,如 非抽审单位可采用自查填表等方式,后续通过“举一 反三”方式整改进一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是强化大数据、数智化对审计立项的支持保 障。按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建设要求,落实经费和 技术保障措施,构建与“三重一大”决策、投资、财 务、资金、运营、内控等业务信息系统相融合的“业 审一体”信息化平台,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方式,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平台,为年 度审计计划提供纵向时间轴和横向风险横截面的全 方位分析支持,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精准立

项”的模式,发挥大数据“导航”和“定位”作用, 找准审计切入点,为有效提升审计覆盖和立项精准性 提供支持。

  (五)促进中长期审计规划落地实施

  2021年我国审计署发布了《“十四五”国家审计 工作发展规划》。内部审计可参照国家审计,建立内 部审计中长期规划,明确一段时间内审计的理念、目 标、举措,将内部审计和公司战略相结合,坚持全面 审计,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的内部审计体系,拓展审计 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审计全覆盖纵向和横向、有 形和有效、数量和质量相统一。例如,对重点项目定 期审计,对一般项目不定期检查。根据审计计划编制 机构识别出的风险和问题,充分考虑能够利用的各级 单位的审计资源后,安排当年审计计划,优先安排和 保证重点项目开展。同时,列出几年内的审计计划, 对于风险较小、时间不急迫的事项可以安排到以后年 度审计,保证不会因为关注重点事项而出现盲区。

  (六)加强与其他各类监督机制的贯通协同

  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提出,要做好与 其他监督的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内部审计应以审 计计划为源头和抓手,主动与相关主体对接,加大与 合规检查、内控检查评价等监督职能的统筹,通过高 管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大与职能监督协同,同向发力, 同频共振。例如,同一年度内不安排对同一家单位开 展两次及以上较大规模的监督检查;不同监督部门对 同一被监督单位的检查,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段, 减少到基层检查频次等,实现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 贯通协同。

  四、结语

  审计计划编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完 善优化的过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审计计划编制机 构,做实立项前的分析评估,统筹审计资源,创新审 计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思维精准立项,同时加强审 计中长期规划的滚动优化和完善落实工作,更好地发 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翔,曾俊.对我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一些思考[J]. 审计研究,2005(5):29-33.

  [2] 吴向民,师璇,邓芳.集团企业审计计划模型优化设计 与应用——基于项目组合选择视角[J].财会通讯,2018 ( 10):102-106.

  [3] 王海兵,王慧秋.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J].财会通讯,2017(31):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