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论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论文

12

2024-04-26 10:24:5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产教融合以其能够紧密契合高校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的特点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产教融合的定义和国内外产教融合概况,然后具体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挖掘其成功经验,并总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其他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新的视角,推动学生就业和融入社会。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产教融合以其能够紧密契合高校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的特点引起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产教融合的定义和国内外产教融合概况,然后具体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挖掘其成功经验,并总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期为其他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新的视角,推动学生就业和融入社会。

  [关键词]高校;产教融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1产教融合的定义和国内外产教融合概况

  1.1产教融合的定义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在发展中的有机融合,旨在通过有机结合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与产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1],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及时更新迭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教融合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image.png

  1.2国内外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回顾

  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创新,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目前在国内外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值得参考。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双元制”,以培训为主要形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2]。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合理分配时间,以学徒工的身份去工厂或企业全程参与生产过程,从实践中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产品,从而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尽可能避免出现理论和实践“脱钩”的问题。

  英国的“三明治”模式[3]是对英国校企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轮流替换的形象称呼。学生在企业技术操作的学习与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轮换进行,从而直观了解未来的工作或学习生活。从技能实践出发深入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转到企业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4]。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够积累社会经验。

  在我国,产教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首先,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使学校的教师与阿里巴巴的技术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共享实验设备和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研发成果共享的双赢局面。其次,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展的5G通信技术研发项目在帮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紧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也帮助华为公司加快了5G技术的研发进程,推动了通信行业的发展。最后,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例如,清华大学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展的实习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互联网产业的运作和管理,了解产业需求,从而提高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国内外成功经验案例与实践,为高校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历史特点、制定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指导。

  1.3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问题

  首先,少量产教融合项目偏离育人目标。部分产教融合项目仅追求形式的“包装”,学生的获得感不强,项目的运行与学生的素质提升脱节。其次,产教融合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都是浅层合作,难以深入,缺乏整体的产教融合设计,校企师资队伍并不稳定[5]。加之由于没能从产教融合中获得切实利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难以形成真正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最后,产教融合项目对于学生群体的覆盖面不大,大部分产教融合项目都是针对某一个学科展开的,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单个学科覆盖的学生数量有限,导致项目受益面受到限制,企业、院校的各种优质资源未能兼顾到其他专业的学生。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企业急需复合型财会人才。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深入剖析会计学专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为我国高校产教融合设计提供新思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学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优化从了解本地产业需求、融入学校学科特长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3个方面展开。

  2.1了解本地产业需求

  2.1.1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

  了解本地产业需求的第一步是关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密切关注政策的动态和市场需求,调研会计行业政策对人才的要求,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对会计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

  2.1.2行业人才缺口和发展趋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对本地会计行业的人才缺口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行业人才缺口,增加“专业+信息化”课程,通过行业调研和企业合作,填补行业中的人才缺口,增加财务共享、大数据与财务决策、信息系统审计、大数据审计等课程,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方向,培养更符合产业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2.2融入学校学科特长

  2.2.1强化学校学科布局,利用优势领域

  在专业建设上,发挥语言类学科优势来促进学科、专业的融合与互补[6]。2011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开办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ACCA)创新班项目,迄今为止已办学12年,成果丰硕并获得教育机构黄金资质认证;2017年开办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CIMA)创新班;2019年开办国际组织创新班,这是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合作的“3+2本硕连读”国际项目,培养兼具财会审计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

  另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学校语言类学科优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专业的融合与互补,如建立微专业“小语种+会计”,在语言类专业中嵌入会计审计课程,实现专业建设互补,形成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要。

  2.2.2利用学科特长与产业对接

  会计学院积极与国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德勤、立信、致同等百强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金蝶、温氏、中国电信、顺丰等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共建了4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省级校外实践基地4个。实习合作单位数量多,层次高,行业范围广。会计学院拥有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国并购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市厅级研究基地(粤港澳在大湾区会计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还与广东省审计学会联合共建“审计治理与风险控制研究中心”,与浪潮、金蝶、迪博共建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2.3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

  2.3.1联合实验室与产学研合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积极推进实验模块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浪潮、迪博、用友等集团联合共建会计学院综合智能实验室。智能实验室通过实现教学终端智能化、教学软件云端化、教学资源云在线及教学互动开放式,创新培养数字经济时代智能会计人才。

  以与浪潮集团合作的广外智能会计综合实验室为例,其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中心,围绕智能化会计审计与财务科学发展主题开展,加快转变会计审计与财务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会计与财务学科教育智能化质量,致力于构建超一流的人工智能与财务会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智能会计实验室更新建设完成并全面投入使用,承担“大数据与财务决策”“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以先进实验设施为基础,以优秀的师资人才为保障,在科研与产业服务等方面产出丰硕成果。

  2.3.2实行企业导师制度,开展实习实训项目

  实行企业导师制度和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也是产教融合中重要的合作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邀请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通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行业的实际操作和业务流程,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会计工作中实践,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会计学院积极支持学院教师到企业开展教师项目实训,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3产教融合背景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去向落实率高、就业层次高、社会满意度高,以及专业匹配度高的“四高”形态。毕业生就业薪酬水平也在同类院校中排名靠前,拥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以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会计学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达98.5%,178名会计专业毕业生中有29.8%的学生进入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容诚等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或咨询工作;28.3%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18.9%的毕业生进入中国联通、广东电网等国有企业;7.8%的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15.2%的学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北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image.png

  3.2教学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会计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与国际会计师职业协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会计学专业于2016年获得香港会计师公会(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HKICPA)教学认证,ACCA创新班项目于2020年取得ACCA全球黄金教育机构资质认证。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会计学院的专任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教研工作。近五年,会计学院的师生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多项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重点项目。

  4结束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教育质量和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产教融合旨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使高校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紧密契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了解本地产业需求、融入学校学科特长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是关键步骤。本文总结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希望能为其他高校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平,赵怡琳.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研究[J].知识产权,2020(7):26-41.

  [2]咸佩心,陈洪捷.德国高校双元制:背景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2022(11):96-100.

  [3]姚启芳.国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22(1):67-69.

  [4]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159-164.

  [5]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88-94.

  [6]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68-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