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基础、现状评价、建议对策论文

2024-04-23 09:30:5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现代海洋产业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而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实现路径。文章在梳理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测度,并得出以下结果: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呈快速提升趋势;东部海洋经济圈内各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且差距较小,南部海洋经济圈居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数字化水平较低且差距较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4种类型,并提出我国各沿海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对策。
[摘要]现代海洋产业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而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实现路径。文章在梳理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上,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测度,并得出以下结果: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呈快速提升趋势;东部海洋经济圈内各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且差距较小,南部海洋经济圈居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数字化水平较低且差距较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4种类型,并提出我国各沿海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基础;现状评价
0引言
随着海洋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同时,我国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正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而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抓手,对于优化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方式,探索我国现代海洋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重要升级机遇期。因此,本文在厘清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测度与评价,以期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理论基础
1.1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学者提出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提升不同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1],因而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学界热点讨论话题。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运营方式、商业模式、生产流程等各方面改变主体属性,从而达到改进和优化主体本身的目的[2]。陈堂等从政府政策、环境变化、信息技术等宏观维度分析中国数字化转型运行机制,提出政策引领、行业需求助推、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策略[3]。有的学者从中观层面对比国内外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趋势,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关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趋向路径与战略取向[4],同时不少学者从传统和新兴产业探讨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途径[5];从微观层面来看,学者主要从理论基础、参与主体、适应过程等方面来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机制[6]。总体来看,相关研究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来分析数字情景下产业的转型发展:前者强调数字技术的信息增值特征;后者强调以数字技术的融合驱动特征,提高融合产业整体的产出和效率并最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1.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优化与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题。朱孟晓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须融合创新动力、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是实现重点新兴产业结构升级和业态创新有机统一的过程[7]。而有的学者从系统科学视角出发,提出聚焦产业系统整体发展目标、加强产业系统要素禀赋升级、重塑产业协同共生环境等现代产业发展策略[8]。当前,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付保宗认为其建设需要加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整体协同[9]。基于以上讨论,有学者认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低能低耗的海洋产业为核心,融合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高端涉海要素,依靠一定海洋产业发展环境而形成的要素资源优化组合、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协调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10]。因此,本文总结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以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现有成熟海洋产业融合大量现代化生产要素(数据、信息等)而形成的海洋产业新发展模式。
2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评价
2.1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通过对现代海洋产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建立科学指标体系测算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借鉴Porter钻石模型并结合我国现代海洋产业现状从以下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生产要素是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市场需求作为直接动力,可用数字化就业需求和数字化交易需求来测度;现代海洋产业基础是其数字化转型的间接动力,可从现代海洋核心产业与支持产业的增速两个方面来衡量;产业竞争形势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动力,本文将海洋类非国有产值比重、产业集中度、数字化成果3个方面作为度量指标;同时,现代海洋产业相关政府支持与数字基础是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在确定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海洋领域专业学者指导选取二级指标,构建了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见表1)。
2.2测度方法
投影寻踪模型是分析和处理高维数据的统计方法[11],通过将原始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寻找最优投影方向来提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其相关公式与计算步骤如下。
2.2.1数据处理
2.2.2构建投影函数
构建“为m维单位投影单位向量,将高维向量线性投影至一维空间并寻求最佳投影方向,用Zi表示Yij的线性投影:
2.2.3构建目标函数
构建Qt(Z)=St(Z)×Dt(Z)为目标函数,S(Z)与D(Z)分别为投影特征值Zi的标准差与局部密度,公式如下:
2.2.4求解最佳投影向量
2.2.5计算研究时期内综合指数
2.3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由11个沿海省(市)统计年鉴与相关官方数据库组成:其中统计年鉴主要包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与省级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统计局数据;官方数据库主要包含RESSET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部分数据缺失值用回归填补法和插值法填补。
2.4结果与分析
本文结合投影寻踪模型测算出我国2015—2020年11个沿海省(市)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测度结果(见表2)。研究发现:①我国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在2015—2019年增幅为0.51,后由于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产业冲击,2020年总体水平呈现一定下降趋势;②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东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地区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居中,而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市数字化转型水平较低,而就海洋经济圈内部省(市)而言,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沿海省(市)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山东和河北、广东和广西。
在上述测度结果基础上,本文利用自然断裂点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将我国沿海省(市)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划分为4种类型:领跑型(2.5~3)、追赶型(2~2.5)、发展型(1.5~2)和渐进型(0~1.5)。①领跑型:上海市和广东省处于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第一梯队,从搜集数据来看,两地拥有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数字化技术和现代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效应。②追赶型:江苏省与浙江省处于第二梯队,两省均位于东部海洋经济圈且拥有海洋贸易区位优势,而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政策支持也使得两省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潜力凸显。③发展型: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四地虽有一定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但从总体来看,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体系不够完善,数字生产要素在海洋全产业链中配置、传导、转化流程不畅。以山东省为例,近年来其虽然通过各类数字化政策的扶持使得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现代海洋产业有所发展,但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涉海人才紧缺、产业新旧动能衔接不畅等短板。④渐进型:海南、广西、河北属于我国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渐进地区,三地从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来看均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区,这使得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难以获得数字化基础、数字化技术、数字型人才等数字资源的有效支撑。
3建议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第一,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数字技术驱动的新业态模式。对于上海、广州等具有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的沿海地区而言,需要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向海洋产业集聚地布局进程;另一方面,汲取国内外数字海洋产业优秀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符合国内现代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以此增加数字化技术在各类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第二,加强数字海洋产业研发投入,加速海洋数据要素价值转化。对于天津、山东等沿海地区而言,现代海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增加数字海洋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数字海洋类高端人才培养,进一步搭建数字海洋领域基础研究与发展框架。政府规划部门与各相关海洋产业部门需要强化海洋数据测度与收集、存储与输送、管理与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价值管理,追踪各环节数据生产要素的转化方向,实现现代海洋产业全范围、全环节、全角度的数字化改造。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保平,何厚聪.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财经科学,2022(4):61-75.
[2]李载驰,吕铁.数字化转型: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学习与探索,2021(12):130-138.
[3]陈堂,陈光,陈鹏羽.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22(1):139-149.
[4]李北伟,宗信,李阳.产业视角下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2):150-160.
[5]吕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8):13-19.
[6]韦影,宗小云.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研究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1):152-160.
[7]朱孟晓,杨蕙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与实现[J].东岳论丛,2016(9):166-171.
[8]郝全洪.系统科学视角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01-108.
[9]付保宗,盛朝迅,徐建伟,等.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4):41-52,97.
[10]盛朝迅,任继球,徐建伟.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21(4):71-78.
[11]于晓虹,徐海燕,楼文高.人口预测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23):3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