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科研单位机构知识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以 SHAO 机构知识库为例论文

科研单位机构知识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以 SHAO 机构知识库为例论文

0

2024-04-20 14:38:0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国内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建设发展已有十余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 诸多问题。文章以 SHAO 机构知识库为研究对象,从成果收录情况

  [摘 要]国内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建设发展已有十余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 诸多问题。文章以 SHAO 机构知识库为研究对象,从成果收录情况、功能建设情况以及使用情况三方面 进行梳理, 分析其在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 知识库建设; 科研单位

  引 言:自我国第一个机构知识库建设上线,至今已有 17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机构知识库的数量和内容 都已初具规模,在促进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中发挥了 积极作用[1] 。但是,其在建设实践和实际使用过程中 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研究 SHAO 机构知识库建设现 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 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其他科研单位建设机构知识库提供参考,推动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

  1 SHAO 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

  1.1 成果收录情况

  SHAO 机构知识库始建于 2009 年,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平台中存储知识内容类型共 12 类,条目总 量为 8 310 条,全文量共 5 274 篇,具体情况如图 1 所 示。根据图 1 数据可以看出,SHAO 机构知识库收录 的成果内容类型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 为主,共 8 类成果,约占条目总量的 85%;演示报告、课 件、精品课程、科学数据、学习讨论集、学术报告等未公开发表的过程性科研成果基本零收录。在平台收 录的成果中,学位论文、专利、文集论文全文存储率较 高,超过 90%;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的全文存储率约为 70%;由于项目、成果两类是零存储,所以总体的全文 存储率约为 63.5%,存在较大的缺口。

4E6F7F0C-8DFD-4f80-AB00-5DE1668FD596.png

  1.2 功能建设情况

  SHAO 机构知识库是基于 CSpace 软件平台建设 的,核心功能为知识成果的存储管理、发现利用服务以 及个人学术主页、统计分析及图谱化揭示,包括基础 功能、拓展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功能三类。基础功能是 存储知识成果的组织及浏览,包括成果展示、分类导 航、一站式检索等;拓展功能是基于存储数据为用户 提供的学科化服务,包括知识图谱、知识整合、学习讨 论、学科评估及报告导出功能等;个性化服务功能包 括成果存储认领、个人主页服务,其中个人主页包括 个人信息、科研成果展示与统计、研究方向和合作作者 的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此外,SHAO 机构知识库还与 权威商业数据库、本单位自建的人员系统对接,论文信 息和本机构人员信息均采取自动同步的方式获取,实 现数据自动共享、交换与关联集成。目前功能设置已 经具备支持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的条件。

  1.3 使用情况

  SHAO 全体人员均有本单位 IR 的账户,根据平台 数据,目前 SHAO 机构知识库共有可用账户 603 个,但 曾有平台操作记录的账户仅有 26 个,而最近一年平台 操作记录超过 10 次的用户仅 2 名,且均为 IR 平台管 理员。另外,SHAO 机构知识库采取依据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限制访客使用权限的模 式,平台及条目信息开放全网访问权限,但全文下载权 限仅限本机构 IP 地址。自 2009 年 10 月建成使用开 始,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SHAO 机构知识库平台 累计访问量 35 万余次,累计下载量 16 254 次,篇均下 载频次约为3次,而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数据,作 者地址包含 SHAO 的论文自 2013 年至今篇均使用次 数约为 7.8 次。IR 的论文使用数据与商业数据库数据 存在较大出入,说明 SHAO 机构知识库的使用数据无 法客观地体现其科研影响力。

6A839F28-7321-4428-A0DF-2A2420F7EA18.png

  2 SHAO 机构知识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用户参与度低,知识数据更新慢

  SHAO 机构知识库建设采用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负 责建设和维护的模式,活跃用户仅有两名平台管理人 员,普通用户几乎不参与建设,自存储方式的裹足不 前使本应由科研人员参与共建共享的交流平台几乎 成了图书馆的“独角戏”[2] 。这种模式也导致知识 数据收集、上传、更新的效率低。截至 2023 年 7 月 31 日,SHAO机构知识库仅有35条2023年的知识数据。数 据收集、上传、更新慢是 IR 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 数机构的 IR 并不能做到实时更新,因为科研教育机构 每年会统计其科研产出成果,而 IR 最基础的作用是 收集、整理、保存本单位的知识产品,为了提高工作效 率,IR 建设部门往往利用科研成果统计结果,省略收 集和整理知识产品的步骤,所以其建设模式类似数字 档案馆的建设,知识数据收集、上传往往是每年集中 更新一次。这种建设方式不仅内容更新周期长,而且无法激发用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用户浏 览使用 IR 的可能性,客观上抑制了其衍生功能和作用 的发挥。

  2.2 知识数据质量欠佳,限制平台功能发挥

  当前,各单位 IR 采集的主要知识内容类型为期 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学术论文、专利等公开发表 的科研成果,而研究报告、演示报告、成果、会议录、课 件等非公开发表,但详细记录科研过程,十分有科研 价值和学术意义的资料鲜有收录[3] ,SHAO 机构知 识库同样如此。这种内容建设方式不符合 IR 的建设 初衷,限制了 IR 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导致 IR 的利用 率和影响力无法提升。同时,由于采用人工采集并上 传知识数据的方式,知识条目信息不全的现象普遍存 在。以期刊论文为例,其条目信息包含题名、作者、出 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卷期号等至少 16 种字段,但条 目信息项缺失或错误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知识数 据质量欠佳,平台现有的部分知识挖掘分析结果不准 确,更加导致知识关联、再组织等知识管理功能的发 挥缺乏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根本上限制了平台功能的 发挥。

  2.3 限制开放获取,平台使用率低

  SHAO 机构知识库采取依据 IP 限制使用权限的 方式,用户无法全网开放获取平台上的知识数据。这 种限制开放获取的方式不仅限制了机构外用户出于 学术目的的访问和下载,同时还限制了本机构用户的 使用。用户使用率低进而降低了用户参与 IR 建设的 意愿,用户的需求和建设意见便无法得到反馈,加剧 了图书馆“自导自演”建设 IR 的模式,致使平台建设 模式进入恶性循环。IR 建设的封闭化和对 IR 内容开 放获取的限制,使其成为“信息孤岛”,导致后续功能 开发和系统完善无力的局面。同时,由于知识内容类 型不丰富,且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论 文为主要内容,这种知识类型使得机构知识库某种意 义上成为机构论文库,其内容基本都已收录在商业数 据库中。用户检索利用知识内容时,IR 与广大专业 数据库成为并列的检索工具,但与专业的商业数据库 相比,IR 目前建成的可使用的功能使其并不具有明 显优势,因而 IR 的可替代性很强,这种情况大大限制 了平台的使用率,进而限制了平台的作用及影响力的 提升。

35F6C570-9AC4-4259-9DEA-8F89D465652B.png

  3 SHAO 机构知识库建设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完善知识存储方法

  首先,采取全体用户协同建设的方法。IR 是机构的知识管理工具,若只靠一两个专员负责建设和维 护,建设效率和效果不佳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而全体 用户协同建设是完善平台知识数据最高效的方法。IR 是机构内部的“维基百科”,存储和展示的是机构内部 所有人员的知识成果,全员参与 IR 建设不仅可以丰富 知识内容类型、提高知识数据存储率,而且因为其对 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关联更加明了,让知识关联、挖 掘和管理有了更大的可能,IR 功能可以得到更强的 发挥。

  其次,改变依靠人工的方式,实现信息自动化抓 取和存储、平台间共享,是完善知识存储的第二种方 法。一方面是与权威商业数据库合作,实现机构知识 信息的抓取和推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设效率,而且 可以保证条目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善性,为知识组织和 挖掘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将 IR 与本机 构各知识平台和内部系统平台互通,将 IR 建设成为机 构知识网络的结点。大多数机构的知识平台不止 IR 一种,出版物平台、部门或个人网站应用、开放研究者 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如 iAuthor)集成应用等,都有存储和管 理成员科研成果的功能;同时,机构内部建设的人事平 台、科研系统平台、会议视频平台等存储的本机构人员 信息和科研数据,是本单位 IR 实现知识成果统计、知 识挖掘的基础数据。通过 IR 将机构内的“信息孤岛” 联通起来,发挥机构各网络功能,自动收集数据信息 和知识内容,丰富链接和知识关联,实现并完善 IR 知 识管理和组织功能。

  3.2 改善平台建设模式

  要想改善平台建设模式,首先各机构之间要展开 共享合作。IR 的建设发展不是某一单位的责任,而是 广大单位共同的目标。当前处于协同创新的时代,目 前国内也有建设发展 IR 的联盟,应充分发挥联盟的 推动作用,搭建各单位之间的桥梁,开展共享与合 作,实现资源整合,而聚合规模效应是建设 IR 的高效 方式。建设 IR 的过程中,要组建相对稳定的技术团 队,持续地建设和完善升级系统,并且分享建设经验 与教训,如此,IR 的建设才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长足 的发展。

  其次,IR 功能建设应该“走出去”,与其他相关 知识平台对接,开放接口,嵌入功能或利用数据完善 自身建设。商业数据库发展速度很快,其功能也比较 强大和完善,将其功能嵌入融合是完善 IR 功能比较 快速、便捷的方法。同时,IR 建设应该关联权威数据库,获取实时知识数据,让用户在使用中了解相关成果 及期刊影响力等相关数据。如此不仅可以拓展 IR 的 功能,而且可以增强 IR 建设发展的活力。

  最后,IR 建设要采取开放获取的模式。对 IR 建 设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开放共享是保证其发展的持 续动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知识的开放获取达成 共识,开放获取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也在不断加强。IR 是伴随开放存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学术交流与资源 共享的新模式,是开放存取的知识平台,对其存储内 容实行开放获取是 IR 建设的目的,也是必然选择。改 变现阶段平台访问和内容获取的限制,是提高 IR 利用 率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发展完善的助力。

  3.3 丰富平台内容与功能

  为保证平台功能的发挥和持续开发,在保证内容 质量的同时,更要丰富平台的内容类型。在科研教学 等机构中,实验数据、培训教程、讲座、过程文件等非 公开发表文献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4] 。因此,建设 IR 要拓宽思路,重新定位,改变发表成果“一统天下”的 局面,丰富、完善知识库内容类型,优化机构产出知识 存储结构,为 IR 知识关联、管理功能的开发拓展奠定 基础。

  另外,要建设平台的交流功能。将 IR 建设成为知 识管理平台是目的,知识管理的过程有知识存储、知识 关联、知识挖掘、知识组织及知识发现。这一过程中 绝离不开知识分享和交流,所以还应该根据 IR 的功能 定位将其建设成学术交流平台,即开发其学习社区的 社交功能[5]。成熟的学习社区,如 B 站、知乎等,不仅 是知识交流的平台,还兼有知识挖掘和组织的功能,其 建设效果和影响力有目共睹。IR 建设应借鉴学习社 区的成熟经验,对 IR 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将协同创作 纳入平台建设理念之一,包含个人社区、多人协作文 档编辑平台、信息共享空间等,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学 习交流平台,将第一手科学数据、过程文档等留存在 系统中。

  如此,可以将 IR 建设成为知识内容类型丰富,且 具有社交学习功能的知识管理平台,进而完善 IR 功 能,提高平台利用率和影响力,实现建设目标。

  3.4 提高知识服务能力

  首先,对目前存储的知识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组织 挖掘,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功能。IR 存储的本机构的知 识成果必然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对已存储的知识进 行组织和分析是 IR 知识管理作用发挥的主要方式。对 已存储的知识内容进行关联和分析,包括知识作品类型分布、研究单元产出分布、论文收录类型分布、研 究人员发文量排行、论文引用排行、论文关键词共现 图谱、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等,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知 识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知识组织和分析应有多种 方式和切入点,知识图谱的功能也有可深入挖掘的巨 大空间,各单位可根据教职人员的科研学习习惯和实 际状况,提高知识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做深做细知识 服务。

  其次,建设平台的学科化服务功能。借鉴商业数 据库的建设经验,不断完善参考文献导出、文献分析阅 读、文献推送等知识服务功能,IR 也具备开发上述功 能的先决条件。另外,完善知识推送、引用格式推荐 等知识服务,通过分析科研人员检索记录、论文高频 词等探究其研究方向,向其实时推送相关的学科发展 资讯、科研论文及专利等,为科研和学习提供助力。IR 开发此功能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科研院所,因为科研 学科相对集中,出版物等也有一定学科类型偏好,所 以学科化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4 结束语

  目前,国内机构知识库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 绩,但是由于知识数据更新效率及质量欠佳,IR 平台 功能发挥受限,而限制开放获取又导致平台使用率和 用户参与度低,这些问题限制了 IR 的可持续发展。在 今后 IR 建设发展中,要拓宽其功能定位,改善知识集 成、存储方法,坚持开放共享、协同共建的建设原则,在 保证已建成的知识服务功能可发挥的基础上,迎合用 户使用习惯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新功 能,以增强平台知识管理和学科化服务能力,提高用 户体验和平台利用率,达到 IR 建设的预期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伶 , 祝 忠 明 , 寇蕾蕾 , 等 . 国 内科研 机 构 和 高 校 机 构知识库建设现状调研与对比分析[J]. 知识管理论 坛 ,2020(2):122-134.

  [2]龚亦农 . 试论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3):41-46.

  [3]钱建立 , 李鹏 , 李若溪 . 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J] . 情报杂志 ,2012(11):176-180.160.

  [4]王洪军 , 李焱 , 祝国浩 , 等 . 团队协作与机构知识库平台的 建设[J] .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2):52-56.

  [5]聂华 , 韦成府 , 崔海媛 .CALIS 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推广、 反思与展望[J]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