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实践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实践探索论文

17

2024-03-02 11:00:0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转变、解决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之间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完善校企治理体系、建立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以促进校企融合、培养各方认同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转变、解决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之间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完善校企治理体系、建立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以促进校企融合、培养各方认同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产教融合是把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当前,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供求并未实现真正匹配,培养出来能掌握现代技能的学生数量和质量存在双重不足。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激发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热情,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产教融合是当前提高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校企合作经过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急需政府、企业、各高职院校总结经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

  (一)师资队伍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且科研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大都缺乏实践应用能力。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再加上学生素质总体偏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技能能力较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极少有专业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导致对企业科研能力和研发水平不足,总体来看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

  从历史渊源来看,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合并而来,合并后累积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无论是设施装备还是教育底蕴,相比普通高校都明显不足。由于符合现代企业培训标准的装备缺失、落后,毕业生操作现代设备的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缺乏弹性。高职院校未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需求及时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向;校企之间缺乏双向互动,校企之间仍未形成“季度有总结,每年有改变”的长期应变运作体系。往往是人才学校单向培养、企业被动接纳。

111.jpg

  (三)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低,其重要性仍未显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行了详细丰富、深刻完整的论述。这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教育被定位为教育整体性上不可或缺的类型,其内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高职教育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技术人才支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普遍不高。学生家长并不把考取高职院校当作一种好的求学选择;高职毕业生就业宁可选择低薪“白领”,也不愿去企业担任高薪“蓝领”。以上种种情形说明高职教育在社会上影响力较低。

  二、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对优化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从完善校企治理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思政建设、课堂阵地建设、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在校企合作中体现出时代旋律和产业热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思想和知识技能过硬的人才。

  (一)加强劳动教育,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加强在校学生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实习实训课为重要载体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去,润物细无声地将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固化为自觉行为习惯。学院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劳动文化长廊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培育劳动精神、工匠情怀,使学生自觉追求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2022年劳动节期间,学院在全校范围开展“爱劳动、懂感恩”为主题的劳动活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活动以同学们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包括“为父母做一顿饭”、“进行一次大扫除”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了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学院通过打造热爱劳动、技能立身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的工匠精神得到有效彰显。

  (二)完善校企治理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系统与生产系统完美结合的全新模式。由于校企在以往的合作体制中存在许多局限和漏洞,优化完善校企合作的内部治理结构势在必行。首先,校企双方都应考虑对方利益诉求,既要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培养专业人才宗旨,又要顾及企业正当的经济利益追求。积极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惠共赢。因此,完善校企治理结构就是要明确利益相关各方的权责认同。校企双方应成立专门的“共建、共管、共享”合作机制,全面引领工作。企业方应主动参与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考核评价,学校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定向培训活动,校企双方应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其次,校企双方应在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搭建信息共享、信息合作平台。企业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用工需求和技术难题目录。高职院校由此了解最新企业经营生产动态及需求,根据一线用工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为校企合作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建设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不但要延续其优势专业的优势地位,还应加强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和预判。高职院校应按照未来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调整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市场适应力,以期建成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围绕企业需求创新学习实习模式。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同时学院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理论课程融入到生产实践中去,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题目和实习任务相融合。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查阅学生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企业内部资料,并综合运用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在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工作,并撰写有价值的论文,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

  2.高标准组织参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落实院党委“一等奖”导向,创新“以赛代教、以赛代学、以赛代改、以赛代建”工作方式,持续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学生技能竞赛的培育力度。2022年,学院一个教学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比赛”现已进入决赛,实现了学院在该重要标志性成果(国赛)上零的突破。同年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上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

  (四)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培养科研团队、强化科研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撑作用。学院坚持“让技术长在车间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导向。2022年,学院共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达到14个;五年来学院共立项各科研项目616项。学院各二级学院均已明确创新创业“一院一品”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各科研团队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部分产品已经投入市场。

  目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共获批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一个,衡阳市重点实验室两个。2022年,学院还成功获批湖南省预算基本建设投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湖南省唯一获得以上两项项目立项支持的高职院校。

222.jpg

  三、结束语

  产教融合解决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方式和企业实际需求不相融合的困惑,是适应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和创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高职院校应深度对接区域经济及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培养一大批符合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冷冰冰.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04):48-52.

  [2]李霞,张丽娟.唐山职业技术产教融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职教培训,2023(01):165-168.

  [3]刘媛.多路径下校企合作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3(08):14-16.

  [4]刘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索.安徽农业科技,2022,49(18):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