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医院科研人才培养及考核探究论文

2024-03-02 10:54:2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人才是高校附属医院发展的主体力量,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文章针对高校附属医院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考核等关键环节给出一些建议对策。高校附属医院要通过健全科研机制,完善科研平台,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其综合诊疗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摘要:人才是高校附属医院发展的主体力量,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文章针对高校附属医院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考核等关键环节给出一些建议对策。高校附属医院要通过健全科研机制,完善科研平台,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措施,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其综合诊疗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附属医院,科研人才培养,考核
引言:大部分的医学科技成果均出自于高校附属医院,科研人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主体,其能力与素质对医学科技创新活动有深远影响。高校附属医院在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的同时,要注重立足本单位的人才培养,要以人才培养为动力,配套完善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因此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考核应成为高校附属医院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高校附属医院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附属医院在人才政策上存在着“重引进、轻培养”“重经历、轻能力”现象,对各类科研人员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成长情况也不能同步及时掌握,导致大部分院内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起步平台和发展空间低于引进的人才。其次,高校附属医院在引进青年科研人才后续管理中,缺少对科研人员全流程培养体系、全方位考核体系、科研经费支持、科研团队支撑和服务体系的支持。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临床工作压力大,非常需要科研经费,而在未做出重大成果之前,获得经费支持和奖励比较困难。最后是单位招聘、选拔人才、各种评先奖励,各种“人才帽子”成为了硬性指标,科研目的的主次变了。过度的非学术因素,使科研人员丧失对科研的兴趣。高层次科技人员紧缺,老、中、青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衔接不上是大多数高校附属医院面临着的困难局面。科技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的全周期培养更值得思考。
二、高校附属医院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附属医院要深挖科研人才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在推行各类人才计划时,应明确人才计划的目的是要做成事情,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不把“帽子”作为承担各类项目、获得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决定性限制性条件。进行科研评价时,要看科学技术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看项目负责人有哪些“帽子”、获得了什么奖项。再者,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根据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青年人才,分类给予支持保障,阶梯式培养各类科研人才。真正形成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良性循环,锻造一支服务国家健康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医学创新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高校附属医院发展战略,加大各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老、中、青人才梯队的合理衔接,才能保持人才队伍建设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加强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培养对象要签订“高层次人才培养协议”双向目标责任书,制定总的工作目标和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是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并配备工作人员及实验场地。建立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优先选拔到中层干部工作岗位。二是通过科研团队建设,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导向,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技人才,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高层次人才。
2.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育力度。青年科技人才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未来力量,高校附属医院要将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一是要求新入院博士必须先进博士流动站,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然后进入科室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使得其博士期间的研究得以延续。二是医院要做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日常服务工作,主动关心其来院后的各种状况,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工作、融入新团队。三是让学科专业内的老、中、青科研人员“结对子”,实行导师制,按照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有计划地全面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四是设立院内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给予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经费支持继续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科技人才培养
为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逐步形成研究团队,高校附属医院要健全科研机构管理体系,完善各类平台管理制度,加大开放实验室的投入,升级硬件条件,配套科学管理,打造更好的研究条件。科学规划科研平台布局,构建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的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用于重大贵重仪器开放预约、公共实验室预约入室、生物及消防安全培训、危化品管理、会议室快捷预约查询等功能,切实加大科研平台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真正地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科技人才和科研资源的充分共享。
(三)强化交流合作,以开放合作共赢推动科技人才培养
实施“派出去,请进来”并重的人才培养战略。一是拓展途径,开展多渠道的对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实验室和一流专家合作交流的渠道,选派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技术骨干和团队到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有计划地进修学习,增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提升人才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通过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多边或双边会议,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联系,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三是设立对外协作专项,有计划、分批次派有科研潜力的人员去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卫健委等部门学习了解政策、扩展人脉。四是搭建院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聘请客座教授进行学术指导,吸引和凝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见解,加强青年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基础、临床、材料等不同学科研究领域间的交叉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帮助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开智启思、增识得益,在全院营造全员科研的浓厚氛围,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四)完善人才科研工作激励奖励机制
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才和科技奖励激励机制,扎实推进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地位等浓厚氛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产出为导向,把科技成果产出作为评价科室、实验室、个人工作的重要指标,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医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完善现有的科研奖励制度,对高层次科研成果(重大重点项目、高质量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奖等)进行奖励,同步匹配经费及科研奖励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力争培育大项目、大文章和大成果。
(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为有效评估科研人才的培养效果,高校附属医院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可量化的评分标准,将科研绩效评价结果与岗位聘任、人才培养、对外交流、评先评优等挂钩,以促进科研人才的全面发展,提科研产出水平及质量,保证科研人才梯队的良性运转。首先,高校附属医院应专门成立由人力资源部、科研处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工作小组,必要时邀请院外专家协助评审,对培养对象实施动态考核。其次,根据培养对象的基础业绩确定基础薪酬,根据年度专业技能和成果产出考核结果动态调整绩效等相关待遇。鉴于临床型科研人才工作特点,对其指标考核时间可每2~3年进行考核。另外,针对各层次科研人才要有不同考核标准,实施个体化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包括必需条件和其他可选目标。必需条件应包括主持重大课题、高水平研究论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最后,灵活执行考核原则,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可上可下”的聘任调整,对贡献突出者重奖,对完不成绩效目标者,停止资助,实行淘汰制。
三、结束语
培养科研创新人才,建设研究型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研究水平、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科研创新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难以短时期见效,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科研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认准目标,长期积累,才能有科研产出。高校附属医院要认识、改善或者干预人才成长中的重要影响要素,做好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将有助于提升创新科技人才成长效率,推动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为高校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为健康中国战略和增进人类福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冰,孙娜,孙蓓.大学附属医院科研管理问题总结与反思[J].上海商业,2021(02):2.
[2]赵文敏,伍勇,史美景.高校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033):006.
[3]曹玥,黄鹏,宋驰,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华西医院科研管理体系建设[J].
[4]韩璐,马敬东,万爱华.公立医院管理人员“T”型能力模型[J].中国医院,2022,26(02):4.
[5]高磊.公立医院科研人才培养及绩效考核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8.
[6]白玉,张琐.人才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附属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培养方法探析——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3):5.
[6]浦娟,雷玉洁,白宇,等.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医院,2022(006):022.
[7]李蓉,黄熙,麻新梅,etal.云南某三甲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信息化建设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22(013):012.
[8]刘强安.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批判[D].福建师范大学,2006.
[9]陈舒婷.新形势下附属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思考[J].科技视界,2021(033):107-109.
[10]李峻,肖辉,夏梦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成就与前瞻[J].职教发展研究,2023(03):001-011.
[11]戈艳霞.当前我国“人才争夺战”的起因、潜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99-204.
[12]叶苗苗,陈范,朱雪琼.医院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12):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