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构建探究论文

2024-02-18 11:59:0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中国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素。这一理念引领了中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互利共赢;为世界生态经济体系的进步注入了中国的智慧,推动了现代世界生态文明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彰显了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
摘要:中国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素。这一理念引领了中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互利共赢;为世界生态经济体系的进步注入了中国的智慧,推动了现代世界生态文明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彰显了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来源
国内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生态经济学处于跨学科的综合发展阶段。在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经济学逐渐转向学科分类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参与。而在第三阶段,自2000年开始,生态经济进入了全面且辩证的发展阶段。
(一)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
西方生态经济学思想与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念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国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也是跨学科融合的关键时期。生态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国家的研究人员已经积极引进西方生态和经济理念。西方经济理念主张将人类社会融入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强调自由主义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崇生态平衡的法则。尽管西方生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有所助益,但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此,单纯地强调西方生态经济的有益性是不够的,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借鉴了生态经济理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主持了座谈会,座谈会上的讨论对我国生态建设中的自然环境和促进经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2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首届全国生态经济学研讨会上说:“生态经济正在形成”。许涤新反复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键过程。另外,马克思的批评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他强调,砍伐树木会导致土壤贫瘠,恩格斯认为砍伐森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工业污染、土地掠夺、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谴责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浪费和污染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经济运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依据,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和局限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优势等。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合理地改变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经济和环境利益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和改善环境。
总而言之,中国学者在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早期阶段便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创建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意识形态观点。
(三)中国传统生态经济理念
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熊文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生态系统的经济问题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了,人类的生存必须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和生物资源。许涤新主编的《生态经济学》这本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它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第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第四,是生物“共存”理念与物质循环转化。此外,在潘鸿和李恩共同主编的《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主题,它是直接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去诠释的整本书,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总的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的生态经济思想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许涤新作为新一代中国生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生态经济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二、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时代特征
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这个理论代表了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新时代。
(一)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的双重性质
马克思认为,人们一方面拥有身体的力量和生命力,是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们是天生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人类的本性是由所有社会关系所组成的总和,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抽象对象[2]。因此,人类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我们需要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与团结。所以,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展示出来的自然与社会元素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使得人、社会与自然在生态经济的大背景下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合。因此,根据马克思的二重性理论,将人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标准是经济意识形态的内在含义。人类与生态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基础,是整个生态文明的应用和建设的基础。
(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物质变换理论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转型理论的物质基础意味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原则首次将劳动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桥梁,强调了劳动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表明人们在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人们在一个正常的循环中,对使用、占领、索求、弥补、敬爱、复原、维持等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其次,通过将人类生产活动与改善自然环境、创新自然过程和提升自然条件的相结合,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真正和谐,从而达到理想的环境和经济状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物质转化理论的核心。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全面生产理论实践的提炼和提升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生产总量理论是指在经济生产和环境内部的五个生产周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中国特色生态经济思想和理论充分融入了总量生产理论,重点强调了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应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良好环境的需求[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恳切的话语,都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实践。
因此,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意识形态新时代是明智的选择,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态经济意识形态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正在经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生态文明再生产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转化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点在我们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阻碍时,我们必须改变经济结构,重视经济发展,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第一,我们应该秉持新的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工业结构重组,发展低碳环境循环。引进先进技术实现高排放产业的转型和以便他们能够转变成清洁工业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4]。第三,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因此必须支持环境农业和有机农业。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模式的环境保护基础上的,以便借助当地的特色和旅游业文化,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与此同时,如果没有专业的生态技术人才,那么生态经济就无法发展。所以,有能力的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相关项目[4],并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经济研究小组,注重外部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当前的生态经济建设储备人才。
(二)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消费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还与自然环境、社会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当产品和生活质量随着西方金钱的侵蚀和幸福观念的增长而增长时,过度消费的非理性现象却仍在追求。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对消费的看法,积极鼓励绿色消费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认为,中国14亿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绿色消费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首先,各级领导要树立榜样,提高党的廉洁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其次,在社会物质方面,一方面是市场供应充足,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追求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报纸等,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并传播环境和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使人们对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应该致力于将人们的生活建设成一个节俭、理性、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环境,并推广值得学习的消费模式[4]。
(三)有利于创造新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将对绿色变化产生巨大的需求,促进强大的绿色技术创新,因此,更大的投资需求对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综合的工业链,生产风能和太阳能、先进世界技术和生产规模,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阳能,有效降低全球清洁能源成本,并为全球绿色变化提供重要支持。我们国家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全球经济增长。[5]它将帮助创造人类和自然之间新的和谐形式。与西方发展道路“首先是污染,然后是治理”不同的是,中国坚持新的发展理念,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和高质量发展道路,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现代化。改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助于解决传统重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等问题。随着不平等问题的发展,它跨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途径,中国坚持共同保护和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起来,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中,为各国统筹发展与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为人类文明的演变指出了前进的路径。生态文明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引领国际绿色发展合作,旨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为建立新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生态格局贡献力量,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詹玉华,金小方.当代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62-67.
[2]张新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的思想源泉与构建探究[J].创新,2019,13(03):74-82.
[3]刘绍卫,徐家贵.用绿色发展绘就绿水青山壮美画卷[J].当代广西,2023(Z1):37-38.
[4]田耀祯.生态经济思想及时代价值研究[J].现代商业,2020(32):52-56.
[5]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2022(01):3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