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

2

2024-01-29 10:15:34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伴随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积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趋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从而实现长足发展。文章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展开研究,指出新时期的企业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变化,企业若想提高创新绩效,就需要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摘要:伴随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积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趋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从而实现长足发展。文章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展开研究,指出新时期的企业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变化,企业若想提高创新绩效,就需要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技术创新动态能力。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绩效,策略,影响

  引言:在经济时代中,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优势,就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从而保证创新绩效得到提高。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从而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更加有活力,通过较强的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演化

  在演化机制中,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在寻找“新事物”“新技术”基础上进行,在发现新技术创新要素存在于企业内外环境中时,企业自发地进入到寻找、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并将其转化为新技术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演化模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更新速度有所加快,为在市场中取得良好竞争力,企业需注重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如今,市场环境具有动态性特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更新并非是单一的进化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能力提升过程。如果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未来市场发展需求,企业就会失去市场优势。企业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更新,取决于其技术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经过企业内部的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吸收消化的过程,最终保留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创新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新组合。如上所述的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过程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升级过程,其过程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内部研发团队开发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该模型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能力”实质,为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1]。

111.jpg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发展现状

  (一)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如今,企业科技水平已有明显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信息闭塞,企业缺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科技创新行为仅是为顺应市场需求而实施的被动行为,并非主动行为。从企业的生产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半机械化密集劳动状态,由于对科技创新的忽视,企业投入到新技术开发的资金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小。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成立研究开发机构,而这些企业中大多只将少量年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同时,许多企业因缺少激励而忽视自身技术和专利产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匮乏,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创新人才投入缺失

  在现代企业中,科技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今,诸多企业的科技人才短缺非常普遍,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仅有一小部分在企业中。因此,真正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极少,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十分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收入水平较低,人才激励机制不成熟,晋升与发展空间较小,导致技术创新岗位难以吸引到技术创新人才,造成了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局面,影响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提升。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优化建议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控制创新要素最优配置,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同时,加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是促进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的重要战略措施。国内外实践表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逐步演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并且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为此,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成长的战略链上[2]。如今,市场主体数量相对较少,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费用,注重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加速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民营企业加速成长,规范运营,从而实现科技创新。除此之外,企业要推动创新要素在企业间有效聚集,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然,企业还需加速创新组织模式转型与升级,推进从“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模式,从“外源性”到“内源性”集聚,让市场机制对创新要素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逐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组织模式,加强企业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保障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现产学研高效整合

  关键核心技术多为综合性技术,其研发的突破绝非由创新主体来完成,而建立创新联盟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目标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创新联合体主要在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也面临创新成本过高、成果转化效率偏低、效益不明显、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脱节的问题。若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从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鼓励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新研究与开发机构。二是,通过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咨询和服务的横向协作,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3]。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政府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扮演参与者、服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要以“揭榜挂帅”为纽带,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突破一批前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对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进行引导时,要对创新主体的贡献率进行考量,尊重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和需求,从根源上切实强化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四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出现在学科、业务交叉的领域,这就要求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顾客需求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深入研究。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实现创新,许多技术企业在实施协同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横向引入技术优势企业、高校、外部专家参与进来,纵向引入行业上下游企业、客户、技术供应商,共同展开联合创新,逐渐构建起与政产学研用之间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灵活流动的合作模式,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以企业优势技术能力和专业业务领域为基础,将行业内的上下游企业和客户进行整合,围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行业关注的问题,共同建立一批以未来为导向的平台级产品联合实验室,构建共建的联合创新基地,推进创新成果在行业中的示范应用,促进全行业和全产业链的战略协同和成果共享。其次,主动与国内科技领军企业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应用软件、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共同建立信息基础设施联合创新基地,促进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应用与共同创新,形成技术“引进—融合—创新”的良性循环。

222.jpg

  (三)创建技术创新学习型组织

  企业学习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学习型组织学习可以推动新知识生成,从而为组织内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可能。企业学习力并非个体学习力范畴上的简单扩展,亦非个体学习力的简单叠加。若想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就需创建学习型组织,创造浓厚的企业学习环境。学习型组织指企业可以熟练而高效地完成知识创造、获取和传递目标,并可以使其内部员工可以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创新的组织[4]。同时,通过建构学习型组织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而且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企业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并在其中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其中产学研机制指企业与外部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企业学习、思考和创新,加强研发团队自主性,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藉由建构学习型组织,持续地将新知识输入到企业,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

  (四)增强企业研发及创新能力
        企业研发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在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各个维度中,企业研发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系数最大,即企业通过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可以助力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研发能力以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洞察为基础,通过学习能力持续了解新知识,并利用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实现将企业己拥有的技术知识转化为实物成果的目标。

  (五)增加企业科技研发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等特征,要求政府对其公共属性的创新进行鼓励与扶持。一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成本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充分实施,建立以项目绩效为基础的科技投资后补贴体系。同时,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对重大创新产品、服务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首购[5]。二是要加大技术融资力度,提高技术融资质量。同时,构建科技融资服务体系,以解决科技创新所需的融资难题,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科技融资服务。同时,支持银行发展“科技贷”“科技保”股票质押等项目,通过投贷联动试点和贴息贷款,加大对高技术研发投资的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国企绩效考评制度,将研发经费投入作为国企领导与各级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激励国企技术创新,增强国企创新活力与动力。四是要以“放管服”为重点,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并以科技公共服务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更加关注科技型领军企业,并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率、创新产品国内外销售收入和利润等作为评奖的重要指标[6]。

  (六)创建专业技术研发体系

  在实践中,企业需构建布局合理、专业高效的技术研发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能让创新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的核心研发力量,遵循“管理中枢+能力引领中心”的定位,充分发挥出研发体系管理功能,对研发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统筹。同时,以优化管理为导向,在研发中心定位“管理中枢”,将研发总部定位为“能力领导中心”,降低基础产能,集中精力于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企业需承接企业研发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专向资源中心+特色能力中心”的定位,将所处区域资源供给的比较优势和历史技术积累结合起来,对每一区域中心的专业定位进行清晰定义,并对其进行培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企业所属行业差异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在分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及创新绩效过程中,要以“创造性”为控制变量,考察企业技术创新差异,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基于产业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全面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实现长足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赖红波,郭振方.动态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J/OL].科学与管理,2023(08):11.

  [2]周雄勇,许志端.可追溯实践、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制造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09):65-73.

  [3]赵真真.动态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郑州大学,2022.

  [4]彭华.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机制[J].人才资源开发,2021(19):77-78.

  [5]徐宇晖.技术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南京大学,2021.

  [6]李淑悦.动态能力理论基础下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