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工伤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论文

2023-07-29 09:58:53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参保的险种,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为在职员工投保参保。员工参保工伤保险,不仅可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在出现工伤事故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救助和补偿,同时也能降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的成本,减少企业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企业参保工伤保险的重要性,针对现阶段企业职工参保工伤保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更好地规范工伤保险的应用,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摘要: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参保的险种,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为在职员工投保参保。员工参保工伤保险,不仅可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其在出现工伤事故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救助和补偿,同时也能降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的成本,减少企业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企业参保工伤保险的重要性,针对现阶段企业职工参保工伤保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更好地规范工伤保险的应用,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关键词:企业;职工;工伤保险;问题;策略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企业通过为职工参保工伤保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伤事故对职工及企业的影响。工伤保险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职工工伤的问题,缓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在职工工伤保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企业重点关注并解决[1]。
一、企业参与职工工伤保险现存问题
(一)企业对工伤保险的开展不够重视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的参保险种,需要企业为在职的员工进行该险种的参保。工伤保险是对员工人身安全进行保护的险种,其中规定了一些免责条款,部分企业对这些免责条款持怀疑态度,因此会选择回避的方式,未给员工参加这方面的保险。一些中小微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效益,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也未给员工参与这种保险[2]。另外,还有个别企业的管理者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员工在工作中发生危险的概率很小,因此也会选择不参保。总之,企业对工伤保险不够重视,是导致其参保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工伤认定的实效性较差
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报销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按照认定流程取得的认定结果,才能获得最后的赔付。工伤赔付受认定结果的影响,结合伤残等级鉴定结果,最终确定赔付的金额。目前,影响工伤认定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工伤认定人员力量不足。受工伤保险参保数量的影响,部分地区在认定人员方面的配置不到位,导致认定人员较少;同时,部分认定人员的专业性不高,导致认定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其工作开展的效率。二是各类工伤情况比较复杂,增加了认定的难度。受工作性质以及工作种类的影响,工伤出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工伤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认定工作的难度[3]。工伤认定取证难,一些企业监控的覆盖率不高,在一些工作场所没有全程监控。在出现工伤事故时,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可靠的证据,从而增加了认定的难度。三是工伤认定的流程较为复杂,需要层层上报批复,认定的时间和周期较长。企业存在个别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拖延,导致认定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使职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三)工伤赔偿存在滞后性
在职工遇到工伤事故时,工伤赔偿是关键环节,受伤职工只有获得相应的赔偿,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治,避免出现延误病情的情况。当前,工伤职工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能和医保费用一样在医疗机构及时结算报销,工伤各项待遇赔付也是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职工进行了工伤认定,劳动等级鉴定部门对工伤职工进行了伤残能力等级鉴定后,才能依法赔付。由于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过程比较繁琐,周期较长,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赔偿费用不能及时到位,医疗费用往往需要企业先行垫付。如果企业不积极为职工垫付医疗费用,受伤职工会受经济方面的影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由于医疗机构和赔付部门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工伤赔偿需要的手续和资料较多,不仅需要企业的相关证明,同时还需要医疗机构出具的各类证明等,工伤职工进行工伤康复、配置辅助器具等都需要相关鉴定部门、社保部门批复后才能办理。一些职工在办理过程中,会因为手续不齐全,出现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况。这些流程限制和影响了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
(四)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虽在工伤保险制度的各方面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缺少一些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个别政策条例描述较为笼统,没有明确具体实施细节,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有效形成完整的闭环,甚至在实际运用时容易发生争议和纠纷。近些年,随着工伤保险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保部门受理工伤事故也不断增加,各种工伤情形复杂,新情况层出不穷,经常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找不到明确的政策执行依据,从而引发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和社保部门之间的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增多,直接影响职工的个人利益,增加了社保部门的工作量。
二、解决企业职工工伤保险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严格的工伤保险开展制度
相关部门要对当地企业的参保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充分掌握企业职工的参保情况,加强工伤保险的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督促没有参保的企业按照相关的政策进行参保,保证工伤保险较高的参保率。同时,对于一些拒不参保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警告和处罚,切实保证企业职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的形式,增加企业对工伤保险的重视,鼓励其积极主动地给职工参保[4]。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当地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相关内容的培训,详细讲解该保险参保的重要性以及参保流程等,使其管理人员对该保险有更深入的理解,主动给企业职工进行参保。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参保制度,明确规定参保的流程以及标准,保证企业参保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还要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指派相关的人员定期到当地企业进行调查,及时发现企业不按规定参保的情况。对于发现的违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并监督其完成参保的相关工作。总之,在工伤保险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参保工作有序开展,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流程,提高实效性
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出现工伤时,需要经过严格的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流程,才能享受工伤保险的保护和赔偿。在工伤认定、鉴定过程中,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认定、鉴定的过程比较繁琐、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解决工伤人员的经济困扰。对此,相关部门要对工伤保险的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工作的效率。
一方面,加强工伤认定、鉴定部门的管理。工伤认定、鉴定部门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时发现现行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进行有效的改进,省去其中不必要的环节和要求。一些工伤认定、鉴定部门的人员配置不到位,相关人员的专业性不高,导致执行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认定和鉴定的效率。相关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认定工作的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及时帮助受伤人员完成认定[5]。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认定和鉴定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工作的流程以及标准,从而保证认定和等级鉴定工作规范地开展。同时,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工作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各部门之间要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加强交流和沟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因部门沟通不到位而影响效率的情况。另外,相关单位还要配置充足的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避免出现身兼数职的情况,影响认定工作、鉴定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认定工作的效率与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联系,企业要加强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降低工伤事故出现的概率。要加强安全生产知识的普及,不断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避免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性质,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规避工伤风险。另外,在出现安全事故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伤害。企业要在职工工作场所安装实时监控设施,保证监控的覆盖率,避免出现监控的死角,增加工伤认定工作的难度。在工伤情况出现时,相关管理人员要保护好现场以及相关视频,为认定工作提供可靠的证据,从而提升认定的效率,使职工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6]。总之,企业和相关认定、劳动能力鉴定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工作的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保护受伤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明确赔偿原则,确保职工得到合理的赔偿
职工在发生工伤事故时,赔偿是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职工的个人利益和病情救治情况。在工伤事故出现时,需要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避免延误最佳救治时机。相关工伤管理部门要与医疗机构共同建立完善的工伤救治制度,详细规定工伤救治的流程,保证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医疗机构可以针对工伤事故,建立相对独立的救治系统,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简化工伤救治的流程,确保救治的效率。针对治疗费用问题,双方可以按照相关的规定,由工伤赔偿单位进行直接支付,避免个人或者企业垫付情况的发生,从而保证受伤职工获得相应的赔偿[7]。工伤保险是为了保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企业职工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救助,避免对其后续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工伤保险要结合实际不断扩大其覆盖的范围。受企业工作性质的影响,企业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工伤的情况非常复杂和多样。如果工伤保险的限制过多,就会导致不满足要求的情况较多,从而使职工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工伤保险相关部门要对现阶段赔偿的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从而拓宽报销的范围。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到实际的企业中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工伤事故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可以与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实际的工伤保险报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对现有制度和报销流程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保证工伤保险报销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报销的范围,缩短报销时间,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8]。
(四)完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制度
相关部门应积极统筹各地区围绕《工伤保险条例》,制定相应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多深入基层调研,多倾听基层社保部门和用工企业的声音,对参保企业和社保部门遇到的实际问题引起重视,不断规范细化政策和流程,减少工伤争议案件的发生。总之,在工伤保险政策实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要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以及实施流程进行有效的调整完善,保证其符合现阶段实际的需求,既保证受伤职工得到及时的赔偿和救助,也要保障工伤基金的安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伤保险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职工的安全,同时也能为企业化解一部分的经济压力,保证企业和职工更好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该保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证企业较高的参保率。统筹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流程,制定严格、细化、符合实际发展的政策法规。在工伤认定、伤残能力等级鉴定和待遇赔偿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优化流程,社保内部各部门、医疗机构和社保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繁杂环节,简化手续和流程,为职工获得保护和赔偿提供更便利的条件,降低工伤认定和赔偿的难度。同时,企业也要做好配合的相关工作,与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工伤保险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许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2):66-67.
[2]李彦.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20):85,87.
[3]王梦泽.浅议企业工伤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7(S2):53-54.
[4]邱利峰.当前企业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6):81.
[5]吕银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存在问题及建议[J].才智,2016(31):233.
[6]郎敏慧.浅议企业工伤保险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7):37-38.
[7]郎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秦恩才.谈企业职工工伤保险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论坛,1997(3):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