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拨开行业统计数据失真的“迷雾”论文

拨开行业统计数据失真的“迷雾”论文

3

2025-11-06 11:57: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行业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宏观调控的精准度与微观决策的科学性。这些数据本身蕴含着发展的真实情况,一旦失真,就会歪曲经济社会的本真面貌。

  行业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宏观调控的精准度与微观决策的科学性。这些数据本身蕴含着发展的真实情况,一旦失真,就会歪曲经济社会的本真面貌。我们剖析数据失真的多种表现,从制度缺陷、利益驱动等角度深挖根源,结合数据治理的最新理念,提出将治理思路融入制度革新、技术赋能、监督重构三大环节,构建以提升数据质量为目标的完整治理体系的方法,旨在为增强行业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统计数据失真的多维表现


  经济指标出现系统性偏离。造成区域经济数据失真的原因具有典型性:有些地方干预GDP核算,通过人为手段抬高工业总产值基数、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营造增长假象;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质量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为获取政策补贴和贷款,虚报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导致行业经济指标偏离实际。


  民生数据出现结构性误差。民生领域数据统计难免会出现误差,但这一状况正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就业统计方面,灵活就业人员有时被过多计入城镇新增就业范畴;长期失业者缺乏动态跟踪,失业率难以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居民收入统计中,高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高却隐蔽性较强,常虚报数据导致统计被严重低估;低收入群体为获取社会保障有时会隐瞒收入,这会干扰基尼系数的测算,进而影响社会公平政策的精准实施。


  行业数据出现技术性造假。重点行业数据失真往往带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房地产领域通过阴阳合同操控网签价,中介机构还会编造市场假象、虚报二手房成交套数,导致房价指数脱离真实市场波动;金融领域的数据造假更为隐蔽,一些机构用会计手段调节不良贷款率,依靠贷款重组、债转股等方式包装资产,干扰监管部门对系统性风险的判断。

  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统计数据失真的成因


  行业统计数据来源复杂多样。数据来源的复杂多样,容易造成行业统计偏差。数字经济背景下,行业统计数据来源除了传统的企业报表,还新增了互联网平台、物联网终端及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报送等方式。以零售业为例,既需要从电商企业收集线上订单数据,也要获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资金流水,而各来源口径差异大,加上源头缺乏严格的审核检验机制,导致统计结果有偏差。还有些行业实行自上而下、层层填报的统计报送制度,也会加剧这一问题。


  行业统计制度的结构性缺陷。行业统计制度难以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统计指标体系已不适应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形态,统计范围不全、核算方法陈旧,难以适用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统计方式多依赖企业自主填报,缺乏有效交叉核对,容易滋生数据造假。同时,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数据审核多停留在逻辑层面,缺乏实际核实,对真实性难以有效把控。


  行业统计数据质量管控存在现实难点。行业统计质量保障在多个环节实操中存在困难。数据采集阶段,原始记录填写混乱、填表人员专业能力不一,常会造成指标理解偏差。比如,可能会误将“营业收入”按“流水数据”口径填报,或是出现企业产量与用电量不匹配这类前后矛盾的数据。数据处理环节,传统汇总审核方式效率低下,面对大规模跨行业、跨地区数据时,缺乏足够自动化的校验工具,难以发现类似企业连续12个月上报相同产品产量的异常。数据质量评估明显滞后,评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真实性时,仍沿用传统调查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用户行为、交易链路、商品流等新方式进行检验,导致部分领域数据质量长期处于“模糊可控”状态。


  数据治理生态的失衡。行业统计数据治理的协同性仍显不足。作为数据产生主体,行业统计在调查工作中缺乏其他方面的数据监督检查和技术支持,数据使用者对质量的反馈力度较弱,“生产—使用—反馈”环节衔接不畅。行业统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少数基层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处理复杂数据时易出现操作失误。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相对滞后,部分人难以抵御利益诱惑而参与造假,损害了统计队伍的整体形象。


  经济行业统计失真问题的解决路径

       构建现代化的行业统计制度体系


  制度变革是根治数据造假的关键。行业统计指标需动态调整,打破现有体系的固化状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增设数据资产规模、算法交易数量等指标,精准捕捉新经济业态特征;绿色发展领域应将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等纳入统计范围,为“双碳”目标推进筑牢数据根基。


  调查方法上,要改变仅依赖企业填表的传统模式,推动多源数据采集融合。企业纳税数据对接税务部门,经营主体信息关联市场监管系统,自报数据通过多方比对验证;工业企业可借助物联网直接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确保生产情况真实可靠。


  同时需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制度,明确采集标准、审核规则、存储备份等要求,出台配套制度与操作指南,厘清各方权责,实现问题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dd5b88f16f985402fed5e721eab134f7.png

  采用技术手段处理复杂数据


  面对数据来源日益多元的情况,可借助现有技术强化质量管控。将企业报表与税务发票等各类结构化数据对接整合,通过手工比对营收与纳税额、用工人数与社保缴纳等信息,筛查出逻辑矛盾的数据;也能使用Excel数据透视表、Python爬虫等工具,对企业间跨系统的横向与纵向数据开展批量验证,同步标注异常值。


  同时,有关人员也能以行业基准库为参照,结合人工与机器审核企业所报数据,查看其是否符合行业平均增速、投入产出比等指标。当然,也可以推行“双随机”抽查,由相关人员到现场核查企业账本、合同等原始资料以验证数据真实性,并将结果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此督促相关主体规范填报信息。


  创新数据治理监督机制


  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是防范数据失真的重要防线。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可推动行业内部跨部门联审,对各项指标开展多维度互核互验;引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第三方力量,以中立视角对重点领域数据进行独立评价;利用行业平台开设“数据质量反馈”专栏,鼓励公众质疑不合理指标并给予奖励;优化数据发布方式,在公布行业统计数据时,同步公开采集方法、计算逻辑等相关信息。


  行业统计数据失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常见的难题,整治需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唯有建立现代化统计制度,运用先进技术处理复杂数据,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创新统计监督方式,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失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