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研究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研究论文

0

2025-11-01 15:16:2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协同机制滞后、技术伦理挑战等现实困境。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协同机制滞后、技术伦理挑战等现实困境。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调研,系统梳理信息化对学生管理的多维影响,从理念革新、技术赋能、机制重构、队伍升级、评价优化五个维度构建创新路径体系。研究表明,通过构建“技术-制度-文化”协同的创新框架,可显著提升学生管理的精准性、规范性与实效性,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创新路径


  0引言


  随着《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纵深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与管理范式。据教育部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98.7%的高校已建成智慧校园基础平台,但在学生管理领域,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突出(63.2%的高校未实现业务系统贯通)、管理决策依赖经验判断(78.5%的辅导员仍采用传统台账管理)、技术应用与育人目标脱节等问题[1]。如何打破“重技术建设、轻内涵应用”的怪圈,构建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新体系,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1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困境

       1.1管理理念:数据驱动思维滞后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长期依赖行政化模式与经验判断,形成“重管控、轻服务”的路径依赖,与信息化时代学生行为的多元化、动态化特征严重脱节。调研显示,仅24.6%的高校建立了覆盖学生学业、心理、生活的发展数据库,超半数管理者(58.3%)仍将信息化视为流程优化的工具,而非驱动管理范式变革的底层逻辑[2]。这种理念偏差导致管理效能陷入三重困境:一是精准化管理缺失,对学生学业预警、心理危机的研判停留在事后干预阶段,缺乏基于数据建模的前置性预测。例如,高校对挂科学生的预警滞后2个月,错失最佳干预时机。二是个性化服务缺位,奖学金评定、职业规划等工作仍依赖人工筛选,未形成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智能匹配机制。省属高校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奖助政策推送“缺乏针对性”。三是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管理系统设计以行政需求为中心,学生仅作为数据被动生产者,缺乏对个人数据的查询、修正与使用控制权,导致管理认同度低,大学学生对管理系统的主动使用率不足40%。

8c10094b50fcf75219c16a0e9bca848c.png

  1.2技术应用:系统整合效能不足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硬件超前、软件滞后”“建设提速、应用跛行”的失衡状态,技术投入与实际效能存在显著落差。一方面,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学工、教务、后勤等业务系统因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形成“信息烟囱”,985高校学生申请奖助学金需手动填报17个系统的重复信息,流程耗时长达2周;全国仅12.7%的高校实现全业务系统数据贯通,数据共享率不足30%[3]。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应用停留在考勤统计、通知推送等浅层次场景,83.7%的高校未将AI算法用于学业预警、心理危机识别等核心业务。师范大学调研显示,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技术工具辅助决策的占比仅21%,79%仍依赖人工经验。

       1.3协同机制:多元治理体系割裂


  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管理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治格局,但现行机制存在显著的体系性割裂。在校内协同层面,学工、教务、保卫等部门因管理目标、数据权限差异形成壁垒,跨部门事务处理平均耗时达15个工作日,综合大学曾出现学生宿舍安全隐患信息在后勤与学工系统间传导滞后3天的案例;全国仅23.5%的高校建立常态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多数停留在临时协调阶段。在家校联动方面,72%的家长仍通过学期末成绩单、偶尔电话等传统方式了解学生情况,缺乏实时化、可视化的沟通平台。高校调查显示,85%的家长希望获取学生学业进度、心理状态的动态反馈,但现有系统仅能提供考勤、成绩等基础数据。


  1.4队伍建设:数字素养结构失衡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能力结构与信息化需求存在显著断层,成为制约管理创新的关键短板。从数字素养来看,专职辅导员中仅9.4%具备基础大数据分析能力,53.6%存在“技术焦虑”。地方高校培训记录显示,60%的辅导员仅能使用办公软件完成表格统计,面对学生行为数据的清洗、建模等需求时束手无策。从角色定位来看,68%的辅导员日均花费4小时以上处理奖助申请、考勤统计等行政事务,用于思想引领、生涯规划的时间不足30%,“事务型”工作占用了“专家型”育人的精力。高校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显示,信息化相关工作创新仅占内容的12%。从激励机制来看,现有评价体系对数据驱动管理创新的认可度低,信息化相关成果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的权重不足8%,省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中,近3年仅有5项信息化相关成果获得认定。


  2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管理创新的路径构建

       2.1理念重构:数据驱动的育人思维转型


  传统学生管理的行政化思维与信息化时代的育人需求存在本质冲突,重构管理理念是创新的逻辑起点。高校需突破“工具理性”局限,确立“数据即资源、治理即服务”的核心认知,将学生数据从管理工具升为成长赋能载体。首先,建立发展型数据观,摒弃以监管为目的的静态数据采集,转而构建覆盖学业轨迹、心理动态、实践经历的动态数据体系。例如,“双一流”高校通过整合12类200+项行为数据(含课堂互动频次、图书馆借阅记录、体育锻炼时长等),构建“学业发展雷达图”,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提前6个月预警学业风险学生,经个性化干预后,相关学生课程通过率提升41%,证明数据驱动的前置性管理显著优于经验判断的事后处置[4]。其次,推进管理民主化转型,改变学生作为数据“被动生产者”的传统定位。师范大学开发的学生数据自主管理平台,允许学生实时查询个人数字画像、修正非敏感数据,并授权特定数据用于奖助申请或职业规划,试点后学生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从62%跃升至89%,印证了管理参与感对治理效能的正向影响。


  2.2技术赋能:智能管理平台的生态构建


  信息技术是破解管理效能瓶颈的核心驱动力,需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效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首先是数据中台的底座建设,针对普遍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制定统一的数据元目录(如将学生基础信息、学业表现、生活服务等划分为8大模块156个字段),打通学工、教务、后勤等18个业务系统。985高校通过数据中台建设,实现奖助学金申请从“17系统填报”到“一键数据调用”的转变,流程耗时从15天压缩至2小时,数据共享效率提升70%。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确权难题,高职院校将学生技能证书、竞赛获奖等关键数据上链存证,使学历认证纠纷从年均32起降至2起,数据公信力显著增强。


  在智能应用场景开发方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正重塑管理范式。学业预警系统通过分析选课难度、作业提交时长、课堂缺勤率等多维数据,构建动态预测模型。清华大学“紫荆学业支持系统”接入20万条历史学业数据,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生成三级预警等级,精准定位可能挂科的学生群体,干预后补考率下降23%,证明技术驱动的精准化管理效能。心理干预平台则突破传统问卷测评的滞后性,整合智能手环采集的睡眠质量、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数据,结合社交媒体文本情感分析,构建多模态预警模型。北京师范大学试点系统对抑郁倾向的识别准确率达81%,危机干预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实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介入”。


  2.3机制重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


  信息化时代的学生管理本质是治理体系重构,需打破部门壁垒与主体边界,构建“校内协同—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立体化机制。在校内协同方面,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的校级数据治理委员会,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复旦大学“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学工、教务、财务等8个部门的28项业务,实现“一表申请、数据流转、限时办结”,跨部门事务处理效率提升60%。配套推行“数据专员”制度,在各学院设置专职岗位负责数据清洗、需求对接和安全管理,上海交通大学试点后数据质量合格率从65%提升至98%,解决了“数据多而不准”的治理痛点。


  家校社联动机制破解了传统管理的“信息孤岛”。浙江大学开发的“家校通”小程序,实时推送学生课程考勤、作业完成度、消费异常预警等12类信息,注册家长超12万人,周均活跃度达78%,使家长从“期末旁观者”转变为“过程参与者”。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深圳大学构建的社会化育人数据池,接入200余家企业的实习评价、社区志愿服务时长、行业资格认证等数据,形成覆盖“学校—职场—社会”的成长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立体度提升40%,相关经验被纳入产教融合试点案例。


  2.4队伍升级:双轨能力体系的培养路径


  辅导员队伍是管理创新的执行主体,需破解“事务型”工作惯性,构建“数字素养+育人能力”的双优能力体系。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解决能力断层问题:基础层开展Python数据处理、Tableau可视化等实操课程,要求辅导员年均完成40学时数字技能培训,地方高校实施后,能独立完成数据清洗的辅导员占比从15%提升至62%;提升层联合企业开发“数据驱动学生工作”研修班,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的智能学工工作坊,通过案例拆解、沙盘推演等方式培养数据建模思维,学员平均能设计3种管理场景的数据分析方案;实践层设立信息化创新专项基金,武汉大学近3年资助56个技术应用项目,催生了“基于LSTM模型的学业预警系统”“宿舍关系冲突预测算法”等12项专利成果,形成“培训—实践—创新”的闭环提升模式。


  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激活队伍内驱力,将数据应用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省高校将“学生数字画像构建”“智能系统使用成效”等设为20%的考核权重,实施后辅导员主动学习技术的比例从31%提升至79%。职称评审通道的创新更具突破性,南京师范大学增设“学生事务信息化”研究方向,允许以管理平台开发、数据模型构建等成果参评,近3年已有8位辅导员凭“心理危机智能干预系统研发”等成果晋升副教授,打破了传统科研导向对管理实践的挤压,使技术创新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5评价创新:立体化数字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学生管理评价存在“结果导向重、过程记录轻”“行政考核多、学生参与少”的弊端,需构建“过程性记录+增值性评价”的双维体系。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突破了纸质档案的静态局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发展数字画像”系统实时采集课堂互动、科研实践、志愿活动等300+项数据,自动生成包含学业发展、能力图谱、心理韧性的个性化报告,累计生成8.2万份,成为学生申请保研、求职时的重要参考,企业HR反馈该报告使人才筛选效率提升50%,评价维度丰富度是传统简历的3倍。

21270657f2f4a14e34f9908e5dc5ed02.png

  管理效能评估引入净推荐值(NPS)、数据利用率、问题解决时效等量化指标。上海财经大学建立的数字化评估体系显示,通过智能系统处理的学生事务占比每提升10%,管理流程优化率相应增加8%,学生对奖助服务的满意度从71%提升至86%。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纳入学生主体反馈,高校开发的管理服务NPS调查系统,通过微信端每月收集学生对考勤系统、心理辅导等12个模块的评分,实时生成改进工单,使服务响应速度提升40%。评价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建立“以评促建”的动态优化机制,如根据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反推系统功能缺陷,依据学生差评调整服务流程,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良性循环。


  3结束语


  信息化不是学生管理的“锦上添花”,而是重构育人范式的“关键变量”。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验证表明,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需超越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在理念层面确立数据驱动的治理思维,在技术层面构建智能高效的管理平台,在制度层面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在文化层面培育师生共建的数字生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生成式AI在学生思想引领中的应用边界、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创新等前沿问题,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齐凤林,沈佳杰,王茂异,等.人工智能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2025,51(4):1-14.


  [2]陈晨.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运用:评《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及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5(4):2504-7.


  [3]黄泽炀,司忠业.信息化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管理融合发展研究:评《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5(3):2503-10.


  [4]林关成,曾辰熙,宋琦,等.基于B/S的高校学生缓考与课程重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5,40(2):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