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推动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研究论文

2025-10-20 15:27:2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对开封来说,县域强则市强。当前,开封县域经济面临大而不强、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问题。开封要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等就业导向型产业;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吸引多元化资本参与县城建设等。从而促进县域经济优化发展,使经济越来越趋向高质量。
[摘要]对开封来说,县域强则市强。当前,开封县域经济面临大而不强、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问题。开封要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等就业导向型产业;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吸引多元化资本参与县城建设等。从而促进县域经济优化发展,使经济越来越趋向高质量。
[关键词]县域经济;开封;产业升级
0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的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挖内需潜力、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场域,能够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其天然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1]。2022年,开封市县域常住人口约占全市的77.19%,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73.29%。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开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1开封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开封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建成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7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8个,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商业体系。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5个专项行动,启动实施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当前,祥符区进入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杞县、兰考县被评为全国第一批123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兰考县还入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和全省首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尉氏县进入全省县域工业30强。开封县域经济正飞速发展。
如表1所示,结合2012年至2022年统计数据可发现,开封经济飞速发展,生产总值大体上稳步上升,整体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其中,县域发展情况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11年来,县域生产总值均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70%以上。近年来,县域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73%以上。2013年,县域生产总值便已突破千亿元;2022年,县域生产总值相较2012年已翻一番,县域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然而,开封县域经济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开封各县无一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名单,经济总量无一突破500亿元大关。2022年,开封各县中经济贡献占比最大的为尉氏县,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471.68亿元,占开封市总量的17.75%。同时,2022年,从开封各县的生产总值增速来看,仅尉氏县高于开封全市6.04%的生产总值增速,为6.95%。
整体来看,开封县域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有待改善,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制约开封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很多,有诸如资金、基础设施、传统观念较为突出等内部因素,也有郑州等大城市支撑带动作用不足等外部因素。
当前,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据比较大的比重,祥符区、杞县、通许县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都在20%以上。在工业方面,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较短,高科技企业偏少,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开封目前主导产业以农副产品的初加工、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主,多处在服务本地原料、来料加工业等环节,存在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的情况。第三产业虽然比重上升较快,但规模仍不够大。2022年,本文所关注五个县域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均未突破50%,其中三产占比最高的是兰考县的42.53%(见表2)。县域第三产业尚无法带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占比较低,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开封市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的重点
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县域基础设施往往相对落后,故而需要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来为县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基础设施建设普遍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县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农村集体投资和其他社会资本等。
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渠道。但是,与城市相比,县级财力较为薄弱,且融资渠道较窄。当前,县域大量非营利性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自筹资金。因此,如何扩大县域建设资金供给来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的重难点。
县域经济结构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偏向于特色经济[3],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提升县域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振兴县域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同时,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促进资源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可以使资本、人才、产业等要素向县域集聚。故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引导资源向县域集聚,是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重中之重。
此外,要努力使县城成为县域经济结构转型的承载,重点提高县城的服务业承载能力,通过提高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来实现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经济亦是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的根本点[4],故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从而为县域城镇化提供更多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5]。
3促进开封县域经济优化发展的建议
3.1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
坚持把产业作为强县之基、富民之本,通过培育壮大产业体系,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中发展增收,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第一,做强主导产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尉氏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兰考家居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还有绿色食品产业,杞县大蒜产业和铝型材产业,通许酸辣粉产业,以及祥符区高端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加工产业等各县域主导产业。第二,做优特色产业。通过对县域居民进行观念引导和知识技能培养,使其有能力、有意愿投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资金扶持等手段增加对特色产业的资源供给;通过线上线下全面推介产品、挖掘个性化产品等方式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走出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路子。
3.2发展服务业等就业导向型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发展服务业等就业导向型产业,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县域平衡、高质量发展。根据不同县域服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找准核心发力点。起步阶段着重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打造专业化产业载体,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成长阶段则要专注于服务业差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谋求服务业新增长点、平衡产业结构。积极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富有开封特色的文化产业,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建立协调发展、高质量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打造县城经济生活圈,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以数字化应用打开居民新的就业空间,以夜经济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带动居民消费。借助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为县城投资就业提供新机会。以数字化的下沉,赋予县城产业新的增长空间,增加县城居民就业和收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品以旧换新,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以夜经济带动县城服务业持续发展,适应、促进有钱有闲的回乡青年消费升级,形成县城新兴消费增长点。
3.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吸引多元资本参与县城建设
财政收支牵动并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但县域财政收入来源有限,支出压力较大[6]。故而在县域城镇化发展中,有限的财政资金要突出重点,发挥好资金的乘数效应,起到引导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及时兑现对本地民营经济的相关扶助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壮大;围绕一县一开发区一主导产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积极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园区。县域经济发展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难度较大,要吸引多元资本参与县城建设。要规范有序地完善、推广和创新政府与多元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创造良好商业氛围吸引社会资本。企业方面,通过改革完善金融机制、降低风险增加保障、提高绩效等手段,放大自身信用,提高融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辜胜*,李华,易善策.依托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J].人口研究,2008(3):26-30.
[2]章卫东,平静.以产业振兴推进县域经济发展[J].人民论坛,2023(24):105-107.
[3]张学良,周泽林,汤新云.推动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贸研究,2023,34(6):1-8.
[4]孙久文,邢晓旭.中国式现代化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齐鲁学刊,2024(1):111-121.
[5]张琦.新型城镇化的新着力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22(18):62-66.
[6]鄢兆俊.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24):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