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策略研究论文
2025-10-15 15:29: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与组成要素,并提出实践路径。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组成要素包括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数字工具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数字安全与伦理素养。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与组成要素,并提出实践路径。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组成要素包括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数字工具应用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数字安全与伦理素养。本文提出构建跨学科数字赋能体系、打造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场景、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形成数字教育生态圈、完善监测评价机制以及提供多元化保障制度等实践路径,旨在通过培训工作推动高校教师在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层面实现双重突破,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教师培训;数字素养;技能提升
0引言
数字素养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核心能力,包含数字技术认知、信息处理、创新应用及伦理规范等多重维度。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的深入推进,促使数字素养内涵拓展至跨学科协作、数据驱动教学和智能技术应用等层面。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聚焦数字技术应用与资源共享,重点研讨了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方案。教育数字化转型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迫切要求,而现有研究在跨学科视域下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路径方面仍存在理论空白[1]。
1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的内在逻辑
1.1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对教师能力提出双重挑战
“数字素养”概念自1997年提出后迅速在全球教育领域传播。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高校教学管理之中,显著改变了教学环境、资源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国内高校普遍更新了教学硬件设施,知识载体正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向数字化存储方式转变。网络空间中动态化、交互性的数字资源对教师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更倾向于融合面授课堂、在线学习以及智能辅助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教学工具,以便有效地整合数字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1.2数字化转型政策推动高校教师培训质量提升
2018年中共*央、国*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要求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持续强调数字技术在校园建设、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十四五”规划更将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于2022年将《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教育行业标准予以发布,从五个维度构建了新时代教师能力框架,从意识、能力、责任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自2023年起开展的数字素养专题网络培训,通过直播课程系统提升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政策体系已从宏观指导发展到具体实施层面,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机制。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学科研正经历深度数字化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仅改变着研究方法,更催生了数据科学等新兴领域。学生群体对传统讲授模式的接受度降低,更倾向于视频教学、虚拟仿真等数字化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融合教学,已成为应对教育变革挑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
2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组成要素
2.1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
教师需掌握信息检索技能,能通过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等渠道高效获取教学与科研资源,具体包括灵活运用关键词和搜索策略定位目标信息,并对信息的来源可靠性、时效性进行判断。同时教师需强化版权意识,确保使用信息时符合法律法规及学术道德规范,面对海量信息,教师还应具备筛选整理能力,对有效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支撑教学设计与学术研究[2]。
2.2数字工具应用能力
教师需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教育类应用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根据教学场景选择适配技术。例如,利用在线平台实现师生互动、作业管理,或通过协作软件促进教研资源共享;在科研领域,应主动探索与学科相关的数字工具,提升研究效率,并通过实践验证新技术对教学策略的优化效果,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
2.3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教师应掌握数据全流程处理技能:从问卷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到教学管理系统数据提取,均需规范操作,数据清洗环节需排除异常值,保证样本有效性,需熟悉基础统计分析工具,结合可视化技术清晰呈现数据规律。例如,通过图表展示学生学习行为特征,最终将分析结果转化为教学改进策略,如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或调整课程设计。
2.4数字安全与伦理素养
教师应重视数据安全管理,掌握加密传输、云存储备份等技术手段,防止师生隐私信息泄露,在网络环境中需以身作则,杜绝不当言论与网络暴力行为,维护健康的数字交互生态。同时需承担教育职责,通过课程融入、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网络诈骗、信息窜改等风险的辨识能力,强化其数字伦理观念[3]。
3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实施路径
3.1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应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升级数字化软硬件系统,构建智能高效的教学支持环境。首先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协同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网络安全与资源开发,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安全共享,通过搭建标准化数字资源平台,激励教师上传教案、论文、精品课程等教学成果,建立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对贡献突出者颁发认证证书。其次加快智慧教学环境建设,重点推进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室和数字教研室的迭代升级,针对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可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最后完善数字化教学配套体系,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字教材及辅助资源,定期开展数字教学能力培训,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3.2深化数字技术教学融合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实现数字技术与教学场景的有机融合。高校需将智能学情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等新技术深度嵌入课堂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数字教学创新竞赛、大数据应用开发大赛等专业活动,促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教学转化。实践教学可依托校内外优质平台开发分层教学资源,通过第二课堂构建个性化数字学习空间。科研领域应强化数据驱动意识,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探索新型科研范式。校、地、企协同共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产学研平台,教师可通过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在开发智能教育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迭代升级。
3.3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高校需建立系统化的技术培训体系以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通过规范化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前沿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课堂内容呈现效果,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训体系应覆盖数字化认知构建、技术能力培养、实践应用指导、伦理责任培育、职业发展支持五大维度,形成提升数字素养的完整闭环。培训应重点引导教师掌握教育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等新兴工具,特别注重在跨学科教学场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以技术操作能力、数据分析水平、信息可视化技巧及数字化教学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根据院校专业特色定制分层次、分学科的精准化培训方案。同时采用OMO(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既保证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又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强化互动实效,或是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组建讲师团队,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与指导性。最后要建立包含过程考核、成果展示、教学实践评价的三维评估体系,并构建双向反馈通道持续优化培训方案,针对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特性,配套建设教师终身学习支持系统,通过数字资源库、学术共同体等载体提供持续赋能,定期组织跨学科技术沙龙促进经验共享[4]。具体如图1所示。

3.4形成数字教育生态圈
高校数字化转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数字教育改革专项小组,重点完善组织架构、决策流程、质量监控等机制,同步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课程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标准。
在推进策略上采取“试点先行—经验提炼—辐射推广”的三步走方针。首先,选择学科特色鲜明、信息化基础扎实的学院或跨学科专业集群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聚焦数字人文、智慧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等重点领域开展探索实践,并形成可量化、可复制的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对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学团队给予绩效奖励。其次,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对试点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提炼,形成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标准化流程和实施指南。重点制定数字课程开发技术标准、虚拟仿真实验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框架等关键性规范文件,建设具有学科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库。最后,基于试点经验和标准规范,在全校范围内构建数字化教育支撑服务体系。
建设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全校优质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数字教材等资源。完善数字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机制,将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学院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3.5完善培训监测与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测评体系是把握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动态的核心环节,有助于院校精准掌握数字化教育实施成效,及时优化培训策略,赋能教师数字化能力进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模型,全面考查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实践、数字技术知识储备、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维度的综合表现,切实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并通过常态化采集教师在教学活动、科研创新、行政管理等场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数据,并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干预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可联合外聘专家、兄弟院校学者、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等外部力量搭建多维评价体系,形成多方协同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监测机制[5]。
3.6提供多元化保障制度
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化的数字伦理制度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是引导教师规范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数字版权纠纷、信息安全漏洞、学术诚信风险等问题,亟须对现有制度进行优化升级。新制度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明确数字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建立覆盖数据采集、资源使用、成果发布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机制,通过细化违规行为认定标准和完善处置程序,为构建健康有序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多方协作的联动推进机制。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构建教育共同体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考虑到这项工作涉及政策制定、资源供给、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行业组织的协同工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制定数字伦理建设规划,完善配套政策供给。各高校要制订校本化实施方案,将数字伦理要求融入教师发展体系。科研机构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提供专业支持。科技企业则要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为教师提供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定制化培训服务。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系统性破解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技术迭代、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等现实难题[6]。
4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为教育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当前,地方高校教师群体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深度,教师团队亟须在专业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层面实现双重突破,既要巩固专业教学功底,又要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数字工具有机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基于此,高校应通过新形态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应用水平,保持终身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精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龙.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5(8):57-60.
[2]孙小惠,周麟琦.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建设与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7):72-74.
[3]杨冬华,张珺,高佳.数智时代地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5(2):22-24.
[4]张春花.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推进研究:基础、阻碍与突破[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38(4):158-160.
[5]程巍.人工智能技术下新医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机制与路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7(1):18-20.
[6]马昕晨,陈偶娣.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2):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