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论文

2025-10-05 11:51: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数字金融的迅猛发展,其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日益显著。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正逐步渗透到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
摘要:随着数字金融的迅猛发展,其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日益显著。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正逐步渗透到金融领域的各个层面。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文章以数字金融背景为目标导向,旨在进行运用数字金融如何化解商业银行风险的路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数字金融在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集聚、爆发和扩散阶段的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及潜在风险,努力贯彻执行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数字金融;系统性风险;集聚;爆发;扩散
2023年中央金融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首次被纳入中央文件,彰显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兴业研究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数字金融是指将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金融行业,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的过程,同时也涵盖了金融业对数字经济的支持与服务,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金融服务的普及与优化。
数字金融以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创新性,正在深刻改变着金融行业的格局。然而,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现有的参考文献与研究资料,认为如果把系统性金融风险拟态化,把它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风险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在向气球里面吹气,在气球达到最大限度前,市场都还是可以正常运行的,但是当它处于一定的临界值时,社会、经济中就会爆发某些突发事件,如资产泡沫的破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事件便成了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导致系统性危机的爆发。这一时点称为“明斯基时刻”[1]。
一、风险集聚阶段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集聚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分析整理,在数字金融的作用下,其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集聚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技术进步与风险管理
数字金融通过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效率,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2]。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尾客户因缺乏抵押物和征信记录不足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同时增强了中小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有助于收敛系统性金融风险[3]。但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一些新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等也应运而生,技术操作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的增加也可能加剧银行的风险承担[4]。
(二)金融脱媒与市场竞争
阿里巴巴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利用已经掌握的渠道优势和丰厚的客户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金融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纯线上、操作便捷的银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金融脱媒,其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一定份额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进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产生了影响,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水平。数字金融通过金融脱媒的路径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同时,它也借助银行业间的竞合、风险承担以及贷款集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起到了抑制作用。金融脱媒的推动效应抵消了银行业竞合、风险承担及贷款集聚的抑制效应,最终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5]。左丽华[6]研究发现金融去中介化促进了银行系统性风险。
(三)创新与合规风险
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能超出现有法律法规的覆盖范围,从而增加了银行的合规和法律风险。
(四)覆盖广度与风险分散
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能够显著抑制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有助于风险分散[7]。数字金融凭借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推动了银行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提升,并对信贷结构进行了优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银行经营的稳定性,还提高了其运营效率,有效发挥了抑制系统性风险的作用[8]。李优树和张敏[9]通过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它不仅增强了金融体系内在的抵御风险能力,还加速了资本的流动与重新配置。
(五)监管适应性
数字金融的发展要求监管机构适应新技术,建立面向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评估和试错容错机制,以防范技术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10]。研究指出,增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可以有效降低金融科技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外溢效应[11]。
二、风险爆发阶段
风险的爆发,除了气球内部的风险积累,还有气球外部的监督监管。在数字信息时代下,风险的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金融技术处理大量的网络信息来预测未来的风险走向,及时作出预先干预,防止风险的爆发以及其爆发后所产生的传染效应等。
结合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特性[12],以及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资产泡沫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现状中,资产泡沫方面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泡沫、股市泡沫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泡沫。在魏杰[13]的文章中只有前两者,但从如今的发展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属于其中。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崛起。
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被宣传得过高,可能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了潜在的风险,这也为泡沫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以比特币为例,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虚拟资产,其价格受媒体报道和正面情绪的影响较大,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交易,交易手续等全部都在网上进行,十分便捷,也没有涨跌停的限制[14]。但数字金融的发展不完善,应时代而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很容易被控制,在控制操作下化为泡沫。因而投资者在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须保持谨慎,理性评估风险。前二者在我国国情中,侧重在前,但从这近一年的发展状况中可以看出其中心有所移动。
(二)外汇市场波动
外汇在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外汇风险是其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汇率的变动可能会引发银行外汇资产与负债的价值调整,从而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及盈利能力产生相应影响。在汇率波动剧烈时,银行可能面临严重的外汇风险敞口,增加其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外汇波动等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从而可能增加系统性风险爆发的风险。
(三)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支出,有助于保持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审慎监管、风险评估等措施,旨在防范金融市场的崩盘和经济的衰退,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效益、高成长性的行业和领域流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作用于整个社会,提高经济整体效益。
(四)风险监管
风险监管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市场波动、操作失误等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损失,从而有效保护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加强风险监管是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对保证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5]。监管制度具有滞后性与延迟性,而数字金融正在快速发展,其中需要风险监督部门的实时监测与预先预测,来确保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稳定。在前段时间的股市大涨停事件中,大量股民或因信息不对称、或因投资情绪高涨等原因纷纷涌进股市[16],甚至有一批00后群众去银行贷款入股,这一举动所引发的后果难以估量,好在最后被国家监管部门发现并及时制止。
(五)外部冲击
自然灾害、突发的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也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影响,使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等,也可能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这类灾害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固定资产损失[17],进而增加银行的信贷违约风险。银行在面临这类风险时,可能会采取更为谨慎的信贷决策,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最终放大灾害对整个经济金融活动的影响,增加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三、风险扩散阶段
(一)风险传播路径
数字金融的发展强化了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播路径。在传统的金融系统中,风险主要通过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等渠道进行传播。然而,随着数字金融的兴起,风险传播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不同金融机构和市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度关联和复杂的金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风险可以更容易地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但数字金融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如网络安全漏洞、技术漏洞等,这些风险点可能成为风险传播的新路径。
(二)风险传染速度
数字金融显著提高了风险传播的速度[18]。在数字金融时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市场的交易也变得更加高频和实时。这意味着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事件,相关信息会迅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并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此外,数字金融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风险可以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
(三)风险传染范围
数字金融扩大了风险传染的范围。在传统的金融系统中,风险主要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金融机构或市场。然而,在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增加,并且数字金融带来了新的风险点,传染范围变得更为广泛。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事件,可能会迅速波及与其有关联的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此外,数字金融使风险能更容易地从金融市场传染到实体经济领域,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陶玲,朱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6(6):18-36.
[2]田斯佳.数字金融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2023.
[3]余静文,吴滨阳.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21,12(4):108-128.
[4]吴成颂,王超,倪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沪深股市上市商业银行的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2):90-97.
[5]顾海峰,卞雨晨.数字金融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2(2):32-43.
[6]左丽华.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效率和系统性风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2.
[7]周晗.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24.
[8]贺迎.数字金融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3.
[9]李优树,张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Z1):26-34.
[10]杜庆昊.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J].中国金融,2024(3):18-20.
[11]王道平,刘杨婧卓,徐宇轩,等.金融科技、宏观审慎监管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J].财贸经济,2022,43(4):71-84.
[12]张伟.数字金融的演进、现状与发展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24(1):1-9+22.
[13]魏杰.防范金融风险的五大举措[J].中国金融,2018(5):9-11.
[14]邓伟.比特币价格泡沫:证据、原因与启示[J].社会科学文摘,2017(7):50-52.
[15]罗雪.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16]王周伟,李凯琪.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J].金融理论探索,2024(1):18-31.
[17]金绍荣,唐诗语,贾益鸣.自然灾害对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6(11):2-16.
[18]陈伟程.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J].商业2.0,2024(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