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整合路径论文

2025-08-13 17:07: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愈发复杂多变。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与业务流程的深度整合,已成为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效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愈发复杂多变。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其与业务流程的深度整合,已成为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效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业务整合的优势及相关策略两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业务整合的优势
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我国国有企业通过内控体系与业务运作的相互渗透,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风险监控与日常业务的同步进行,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全面且立体的风险管控架构。以甘肃省金融控股集团为例,该企业构建了多层级的风险管理格局,提高了业务前端对客户风险的预判与筛选能力。通过设立用户信用等级体系,搜集并分析消费者经济状况、运营成果、信用档案等相关信息,企业能够精确筛选风险潜在对象。同时,持续监督项目进展,制定风险警报标准,一旦风险警示值达到预警界限,立即启动危机处理方案,如要求增设抵押物、先行收回贷款、增设反向担保措施等,从而显著降低风险后果。通过加大业务后台对逾期项目的催收及管理力度,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不良资产的回收与盘活任务,极力降低国有资产损失。
提高企业业务质量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业务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企业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确保业务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京城机电为例,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法律、合规、风险、内控一体化管理体系,将原本相对独立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合规管理体系、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在重大项目投资过程中,法律部门负责审查项目的合法性,包括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合同条款是否严谨等;合规部门重点关注项目是否符合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制度和行业监管要求;风险管理部门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对项目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内部控制部门则根据业务流程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协同配合,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风险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优化国有企业工作流程效率 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再造,企业能够发现并消除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和低效作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甘肃金控集团通过开展全面的制度“清废改立”专项行动,对集团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废除了那些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与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相悖以及实际操作中已无必要的制度;对部分不适应企业业务发展变化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和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企业新的业务领域和管理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填补了制度空白。在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企业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边界,通过绘制详细的业务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各项业务从发起、审批、执行到监督的全过程,并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操作规范。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业务整合的策略
通过业务流程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要实现内部监督与业务流程的和谐统一,必须紧密围绕业务流程展开,稳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应采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操作准则,严格遵守全面性、关键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效益性等原则,结合行业特性,构建稳固的内部控制平台。针对不同业务形态,企业应实施个别化管控,确保监管活动与业务流程的无缝结合。在采购活动流程中,企业应构建采购需求管理体系,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职能范围及相应的采购与审核流程;制定科学的供应商筛选与准入体系,对供应商的资历、信誉度、产品品质、供应能力进行细致核查;优化采购合同审批流程,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界限,确保合同的合法性;设立严密的采购审查体系,由独立验收主体对采购物资进行审核,并制发验收合格证。
根据业务质量反馈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根据业务质量反馈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评价指引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等方面,要求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涵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评价程序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广泛收集来自业务一线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内部控制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京城机电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使管理层能够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同时,企业应重视外部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构建业务部门充分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广度和执行强度。企业应强化员工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加强制度执行的自我约束。例如,首都机械企业通过提高内部培训与宣传教育水平,加深了员工对综合管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使其熟练掌握相关规章与操作规程,并积极参与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整合的工作中,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环节把控的良好局面。企业应实施全面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将员工报酬、绩效评价与内部监控实施效果相挂钩,全面激发员工的潜能与活力,引导其自觉执行内部管理要求,确保业务流程的规范实施。同时,企业应凭借有力的约束手段,对违反内部控制措施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此外,企业应赋予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体系搭建与执行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它们根据业务特色与实际要求提出优化方案,并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工作中。
